书城文学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5297400000037

第37章 后记

这个集子收集的都是我近些年在本地区一些诗词研讨会、学习班上的发言、讲稿和发表在互联网上的文章。内容涉及到传统诗词理论知识中的诸多问题,虽算不上全面,但最重要的都涉及到了,故名《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这些东西原来只是为了解决自己和诗友们在诗词欣赏和创作中需要掌握的一些东西,没有出版的预想。后来听过我发言或讲课的诗友,有不少向我索要讲稿的,一些朋友也怂恿我印刷成书。还有的看过我发表在网上文章的网友,误把我当成诗词专家,要求我多写点相关的东西。我的一篇谈古典诗词意象的文章还被东北某校诗词专业培训班作为学员的教材。这本教材我没看过,只从网上看到过标题。大小标题都和我的文章一样,四个小标题就是我的四句诗,因此推断是我的文章,至少是以我的文章为母体的。这些促使我萌生了整理成册的念头。当我整理这些东西时,也感到它对一些爱好诗词而又对诗词理论不甚了解的人还是有帮助的。

初稿完成后,先发给李谷虚先生和我的两个学生,听听他们的意见。

谷虚先生学问渊博,他不仅是地方史志专家,已有多篇史论和多部地方史专著问世,对传统诗词尤为热爱。近些年来,常有诗作在《中华诗词》及各地诗刊、各种诗集上发表,也常参加诗词赛事,经常获奖。此外,谷虚先生也有多年诗词教学经验,深谙诗词理论;尤其可贵的是他治学严谨,能讲真话。我想听听他的意见,对于我这个集子是否可以拿出去出版,是必要的。谷虚先生看后评价较高,认为如果能出版“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期盼她早日问世!!!”

我的两个学生都是当年福建第二师院中文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对古典诗词也很有研究。他们看后也认为很有出版的价值。其中的黄永庆学弟认为“文稿循古今学者之风,广征博引,史料翔实”、“积淀着厚重的诗歌历史文化”、“既取之于众家学说又不囿于他人之言而独抒己见”。郑晓军学弟更主动提出帮我操持出版事宜。朋友们的这些褒扬,我虽领之有愧,但确实也受到极大的鼓舞。

当我决定出版此书后,谷虚先生又赐予序言,永庆学弟也写了读后感。并提出详细的“文字校正意见”。至此,出版前的准备都已就绪。

可以说,没有上述各方朋友的支持、鼓励和协助,这本书的面世是不可能的。在此出版前夕之际,特向各位朋友致谢。

作者2010年11月于北京大兴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