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史
5299300000032

第32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音乐(1949~1999年)(8)

马思聪创作了大量小提琴曲,如《第一回旋曲》(1937年)、《内蒙组曲》(1937年)、《西藏音诗》、《牧歌》(1944年)、《第二回旋曲》(1950年)、《春天舞曲》、《跳元宵》(1952年)、《跳龙灯》(1953年)、《新疆狂想曲》(1954年)等。其中《第一回旋曲》和《内蒙组曲》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小提琴创作中的优秀作品。在交响乐领域里,他先后创作了交响曲三首: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曲有:小提琴二重奏曲50首(1972年)、钢琴弦乐五重奏曲(1945年)。钢琴曲有:降b小调奏鸣曲(1939年)、小奏鸣曲八首(1956年)、《鼓舞》、《杯舞》、《巾舞》(1950年)。大合唱有:《民主大合唱》(1946年)、《祖国大合唱》(1947年)、《春天大合唱》(1948年)、《淮河大合唱》(1956年)、《家乡》女声三部合唱和女高音独唱(1973)。其它作品还有:戏剧配乐《屈原》(1953年),芭蕾舞剧《晚霞》(1978年),歌剧《热碧亚》(1985年),歌曲《古词七首》(1930年)、《热碧亚之歌》三首(1973年)。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马思聪小提琴曲集》,1981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马思聪歌曲集》。

3.贺绿汀:(1903.7.20—1999.4.27)

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生于湖南邵阳县。1921年中学毕业后任小学音乐和图画教员。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学习音乐和绘画,192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和声、作曲。1932~1933年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教师。1933年重返上海音专,学习理论作曲。1937年参加上海文艺界救亡演剧一队,赴南京、汉口等地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经过武汉至重庆,先后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工作。1939年在重庆任育才学校音乐组主任。1941年到苏北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在华中鲁迅艺术学院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43年到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工作。1946年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8年在石家庄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1949年任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副主席,1960、1979年连任第二、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任第四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1950年起,一直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84年任名誉院长。1983年当选为国际音乐理事会(IMC)荣誉会员。贺绿汀在“文革”中受到大规模批斗和残酷迫害,并入狱。但他始终不“低头认罪”,大义凛然。

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晚会》(1940年)、《森吉德马》(1945年),电影音乐《都市风光》(1935年)、《马路天使》(1937年)、《胜利进行曲》(1940年)、《宋景诗》(1956年),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1934年)等,长笛独奏曲《幽思》(1950年),无伴奏合唱《垦春泥》(1940年),混声合唱《新中国的青年》(1949年)等,大合唱《十三陵水库》(1958年).、《上海第三次武器起义——纪念周总理》(1978年)等,歌曲《春天里》(1936年)、《游击队歌》(1937年)、《保家乡》(1938年)、《嘉陵江上》(1939年)。出版《贺绿汀钢琴曲集》(1956年)、《贺绿汀歌曲集》(1957年)、《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81年)、《贺绿汀合唱曲集}(1982年)。

4.李德伦(1917.6.6~ )

我国著名指挥家。回族。北京市人。1938年夏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40年8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大提琴和音乐理论。1942年与校友组织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1946~1948年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兼教员。1948~1952年分别在华北人民文工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指挥。

1953年首批被派往苏联学习,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研究班,师从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N.P.Anosov)教授。在苏联学习期间指挥过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全苏广播交响乐团等苏联最优秀的乐团。这使他深刻了解了俄罗斯音乐的风格。他的指挥特点是:热情奔放,动作大方,风格鲜明。1957年夏,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李德伦和阿诺索夫共同指挥了联欢节的首场交响音乐会。同年8月学成回国,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首席指挥。1958年他指挥中央歌剧院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我国首演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同年应邀指挥芬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出。1964年应邀指挥古巴国家交响乐团演出。1974年、1977年分别率中央乐团出访日本、朝鲜。1984年任中央乐团艺术指导,同年参加莫斯科国际音乐节。1985年任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1986年再度参加莫斯科国际音乐节,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第三届理事,1985年当选音协副主席。

他指挥的曲目十分广泛,包括欧洲古典、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贝多芬的交响乐是李德伦演出最多,也最能代表其指挥风格的保留曲目。他一贯支持、宣传中国交响乐作品,经他指挥首演的作品有:贺绿汀的《森吉德玛》、《晚会》,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罗忠镕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交响诗《江竹筠》、《十三陵水库序曲》,李焕之的《第一交响曲》,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白毛女组曲》,吴祖强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杜鸣心的《祖国的南海》,田丰的交响诗《刘胡兰》、交响组曲《彝寨行》等。他为推动我国现代交响乐的创作及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李焕之(1919.1.2~)

我国著名作曲家。原籍福建省晋江县,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二期学习。结业后又入高级班学习作曲和指挥,同时在音乐系第三期任教。1945年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1945~1949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1949~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1952—1956年任中央歌舞团艺术委员会主任,1956~1960年任艺术指导。1960~1983年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1983年起任该团名誉团长。1979年任第三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任第四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1981年初以中国音乐家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亚洲作曲家联盟大会及音乐节,在会上作了题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概述》的报告。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英雄海岛》(1960年)、管弦乐曲《春节组曲》(1956年),电影音乐《暴风骤雨》(1960年),民歌改编的合唱曲《生产忙》(1955年)、《茶山谣》(1957年)、《八月桂花遍地开》(1959年),琴歌合唱《苏武》(1957年),歌曲《社会主义好》(1957年)、《把青春献给新长征》(1978年)等。

论著有:《怎样学习作曲》(1959年)、《音乐创作散论》(1978年)、《民族民间音乐散论》(1984年)、《论作曲的艺术》(1984年)。

6.沈湘(1921.11.11—1993.10.4)

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生于天津。1940年考入燕京大学,选修音乐。1941年底燕京大学被日本占领,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时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声乐,师从俄籍苏石林教授。后又师从德国声乐教授女中音拉普。1944年5月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了首场独唱音乐会,成功地演唱了古典歌曲,德国、法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194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平津两地多次举行个人音乐会。1947年应聘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一面教学,一面频繁地参加演出活动。

1949年初,受聘于北平艺专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1950年,任教于在天津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1978年歌剧系成立,任教研室主任。在4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沈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声乐教学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歌唱家。1984年,在芬兰米丽亚姆——海林首届国际声乐比赛中,女中音梁宁和花腔女高音迪里拜尔分获女子组第一名、第二名。1985年,男低音刘跃在第二届英国卡狄夫世界歌唱家比赛中获第三名。1987年,男高音范竞马在第三届同一比赛中获优胜奖:1989年,男中音程达在智利国际声乐比赛中获第三名。

从1987年开始,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和芬兰国家歌剧院每年邀请他赴芬兰开设大师班。1988年担任意大利第三届玛丽亚、卡拉斯国际歌唱家比赛评委,并主持授奖仪式。

1985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7.朱践耳(1922.10.18~)

著名作曲家。原名朱荣实。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泾县。曾师从钱仁康学习和声学,又学习了手风琴、钢琴。1945年在苏北前线剧团工作。1947年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军乐队队长兼指挥。先后写出了《英勇的红军,向你们致敬》(1945年)、《敲碎你的脑袋》(1946年)、《打得好》(1947年)等作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北京等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龙须沟》、《和平万岁》等影片编配音乐。

1955年被派赴苏联学习,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度过了五年,师从于作曲家谢?阿?巴拉萨年。在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的理论学习中,其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飞跃,迎来了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告诉你》、《流水》、《思凡》、《主题与变奏》,合唱《嘎达梅林》,管弦乐《节日序曲》等。1959年他选用《六盘山》、《井冈山》、《长征》等毛泽东的五首诗词,别出心裁地以交响乐与大合唱结合的形式,创作出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1960年毕业回国,1961年调入上海歌剧院从事作曲。他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自1963年春由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以后,一直深受群众喜爱。1963~1966年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接过雷锋的枪》、《梦见毛主席》,钢琴独奏《云南民歌五首》,大合唱《南海风暴》、《焦裕禄》,电影音乐《在烈火中永生》。

1980年,朱践耳创作了《交响幻想曲一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他把深刻的感受化为音乐,以戏剧性手法和富于民族特征的音乐语言,刻画了坚持真理的勇士形象。这部作品在1981年全国第一届交响乐评奖中获优秀奖。1982年他完成了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两年后又创作了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他从民间音乐中汲取养分,创造性地运用了多调性、特性调式等手法,步入了“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艺术境界。1986年后连续创作了多部交响曲和一部唢呐协奏曲。这一时期的创作是在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自我超越之中前进的。他把音乐艺术的“真、深、精、新”,视为音乐创作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

1985年他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1989年当选为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1990年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在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中荣获杰出贡献奖。

8.吴祖强(1927.7.24~)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武进。从小爱好音乐,在江安上小学时,随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音乐教师张定和学习乐理、作曲。后来在重庆、南京又跟盛家伦、严良堃等人学习音乐。1947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解放后,到新组建的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继续学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3年9月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全优毕业证书”。回国后,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担任作曲教学工作,现为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版了《曲式与作品分析》。此书于1987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1970~1973年任《光明日报》编辑部音乐组长。1972—1974年任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1975年回中央音乐学院任作曲系领导小组成员,1978~198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院长。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86—1989年任全国文联党组书记,1988年被选为文联执行副主席。1988年8月率领10名大陆作曲家到纽约与10位台湾作曲家举行了“中国音乐的传统与未来”座谈会,为台湾与大陆的音乐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主要作品有:钢琴曲《主题及变奏曲》(1954年),小提琴与钢琴的《小奏鸣曲》(1955年),清唱剧《与洪水搏斗》(郭沫若诗1957年),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1958年)。1959年与杜鸣心合作谱写了舞剧《鱼美人》音乐。1964年与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伟合作写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为电影《十二次列车》和话剧《费加罗的婚礼》编配音乐,还创作了管弦乐《非洲组曲》等。1973年与王燕樵、刘德海合作谱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1976年将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弦乐合奏曲。1980年编写琵琶与管弦乐协奏音诗《春江花月夜》及二胡与管弦乐合奏《江河水》。为话剧《杨开慧》和《风雪夜归人》编配音乐。1983年为纪念阿炳诞辰90周年,将二胡曲《听松》改编为弦乐合奏曲。1987年为话剧《复活》编配音乐。1990年为话剧《詹天佑》配乐。1991年编写了弦乐合奏《良宵》(根据刘天华同名二胡曲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