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10

第10章 农业问题(9)

近几年,西部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许多省市把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实施动植物品种优良化和技术知识更新等农业科技工程,大量引进新品种,积极示范推广优质品种,努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密切产学研的关系。西部各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渐走上了规模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对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起到了带动作用。同时,大胆利用农业新技术、高技术,迅速发展设施农业,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显著升高。

甘肃省的永昌县在利用和推广农业高技术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上就取得了较大的业绩。

由于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惟一出路就是利用高科技,优化品种,为此,永昌县在结构调整中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等20多家科研院校联姻,聘请40多名知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胆研制和推广全新的动植物优良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硬质小麦、啤酒大麦、双低油菜、精细蔬菜、畜牧、林果、地毯生产加工等为主的七大支柱产业。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75元。当地农民认为:“这是高科技给咱农民带来了福气。”永昌县的这种做法,值得西部各地在结构调整中借鉴。

3.突出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

西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忽视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农业结构调整要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产供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一体化经营方式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在结构调整中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业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其最大的作用优势是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维护农民经济利益,保障农民经济收入,体现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果。农业产业化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一是可以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降低了单家独户的小农经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收益和效益,并由此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三是可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使各种农业资源与非农业资源相互实现最佳结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弹性加大,价值提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经营经验丰富,有助于提高结构调整的决策水平和准确度。

六是龙头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强,能够对基地农户在生产上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

总之,只有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农业结构调整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西部农业的层次水平。因此,必须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的畜牧产业化已经形成一种规范、成熟的模式,即大龙头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带动千家万户的产业化格局。西部各省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本地农业产业化的新模式,以此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4.西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要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识和行为必须以市场化为主导,实现市场需求结构的现状、变化、前景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统一。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建立现代农业经济为目标,确立市场调节的主导观念,以优化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有机连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为重点,着力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健全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弱质农业的保护,扩大农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西部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中,应该实施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要根据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要把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没有市场前景的、更新换代慢的品种及其面积坚决果断地退下来,形成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需求的新结构模式,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走上市场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效益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要根据国际农产品市场状况变化来调整西部农业生产结构。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另一目标就是建立国际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切实提高西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要认真研究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和需求特点,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和进口国的习惯来调整的促动作用。这是搞好目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通过调整见效益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积极兴办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努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强化管理和规范市场。

目前,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培育销售力量,开发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经济,保证农民收入增长。在开发销售市场方面,各地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要有销售的紧迫感;二是增强市场质量意识;三是要大力拓宽销售市场;四是要建设与市场相连的交通设施,由此来保证农民能增产增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广东省高州市的促销方式值得西部各地参考。广东省高州市是全国第一水果大县,水果总产量达60万吨。面对巨大的水果销售压力,高州市委、市政府把拓展流通渠道,帮助农民销售水果,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为水果销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市建立起了一个有3000多个代购商,下联数以万计走村串户的小商贩,上联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1000多个经销商、批发商,拥有3万多人的庞大的农产品购销队伍,为水果的流通畅销奠定了基础。据说,仅在北京市大钟寺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事果菜销售的高州农民就有100多人。

5.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在农产品可以基本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新产品,要大胆进行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的创新,发展多样化、方便化、优质化和系列化的食品系列。另外,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

在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开发中,应该具有发展战略意识。应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特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从育种、养殖、加工、营销、机械制造等各业进行产业群体的细化深化,牢牢掌握这一大类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比如,奶制品加工业就可以从育种、牧草、圈养放养、奶加工、机械、奶品销售、市场传媒等各业进行产业群体发展,形成大产业体系优势。西部的云南省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发展上已有成功的经验。云南利用现已具备的烟草资源优势和加工优势,大力发展烟草及其配套产业。积极优化烟叶品种;研制烟草新产品,增产低焦油、安全型卷烟,开发生产混合型卷烟;重点发展丝束、铝箔、优质盘纸、嘴棒纸等产品以替代进口产品;开发烟草加工机械等各业,建立烟草产业的国际标准体系。这样,就使云南烟草产业在全国及亚洲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

(三)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民对策建议

广大农民是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而,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时时为农民的利益着想,要处处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在方方面面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个体农民既要有结构调整的意识、行为,还要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做到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1.农民要有结构调整的超前意识和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农产品经营品种结构调整中,广大个体农民既要有市场观念,还要有市场超前意识;既要有结构调整行为,还要有结构调整的超前行为。

第一,个体农民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只顾生产,不顾市场,要大胆调整品种结构,积极改变经营方式,顺应市场变化的潮流。

第二,个体农民要有决策能力。结构调整既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也是一种投资决策行为,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实际利益。个体农民要积极了解、参与结构调整的决策过程,全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把增加收入作为结构调整的立足点。

第三,个体农民要有超前意识。在结构调整中,个体农民既要顺应市场变化,又不能被市场的表面现象所蒙蔽,随波逐流。要敢于超越市场,市场有的少种,市场没有的要敢种;要相信科学,敢于选择技术含量高的新品种,走在市场变化的前沿。

农产品结构调整,对西部地区的农民来说,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冒巨大的市场投资风险。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调整或不敢调整结构,关键是要有风险意识,有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思想意识和物质准备。

2.农民要有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

西部地区的个体农民只有建立和参加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有效地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必须解决好分散经营的农民顺利进入和不断拓展市场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大多数仍然是家庭农场,这说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与农村市场化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建立起将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大市场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在发达国家,这样的“桥梁”是各种类型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东部沿海地区在农民组织化上已走在前面,这是值得西部地区借鉴的。

在西部地区,分散、弱小的个体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差,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弱者,只有把分散弱小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一种与外力抗衡的合力、有机体,才能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因此,要想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风险,防止外部力量给农民利益的侵害,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西部地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像工人组织工会一样,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民组织如农民协会或农业工会,从整体上代表和维护农民的利益。二是建立社区性、综合性经济合作组织,如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三是建立各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棉花协会、西瓜协会、养猪协会等。通过建立各种组织,形成完善的农民组织系统,切实起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

西部各级政府应该把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经济组织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各地实际,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及各种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3.农民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市场素质较差,严重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效果。以甘肃为例,据农业普查资料,1996年甘肃全省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5.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初中程度的占24.1%,高中程度的占5.3%,中专及以上程度的占0.66%。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文化素质低影响到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低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缺乏发展意识和风险意识,自我调整农产品经营结构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了使西部农民能够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发展西部农村的文化知识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对现有文盲和半文盲进行续教育和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二是要发展西部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以及组织农科人员下乡,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是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让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从事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

四是要组织农民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经济合同法律知识,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管理、竞争的能力。

五是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四)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对策建议

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要求各级政府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办事,不能越俎代庖,包揽应由市场、企业、农民去做的事情,要“有所不为”;同时,各级政府要承担好对农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在这方面不仅要“有所为”,还要“大有作为”。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整体素质低、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必须“有所作为”,而且是“大有作为”。我们认为,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应该发挥如下职责作用。

1.西部农业产业政策调整要合理化

必须认识到,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是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涉及到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的农业产业政策也要随其调整变化,并且要合理、要到位,充分体现为结构调整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