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09

第9章 农业问题(8)

在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需求变化规律,从过去重生产轻市场转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产上来,真正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二是优质高效原则。处理好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从过去以抓数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并重,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农民利益取向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经营自主权,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处理好增产与增收的关系,由过去以抓增产为重点,转变到增产增收一起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既要坚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又要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选择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

西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根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土壤气候、生产成本、经营优势、特色优势、产品物质构成和市场需求前景、消费趋向,确立特色农业结构中的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为核心,进行特色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西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也应该是战略性的,而不应该是适应性的。适应性调整是事后调整、短期调整和被动性调整,战略性调整主要是根据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生产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引导能力,而做出的超前性和长期性调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调整难度大的特点,要对市场有科学准确的预测分析,对品种结构进行超前调整。

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选准选好支柱产业,形成特色农业的以支柱产业为中心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的多气候带、多物种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逐步形成以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主体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在巩固和提高各区域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名牌战略,扶持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把名茶、名果、良畜、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名贵药材、花卉园艺、林产品等培育成为新的优势产业群体。还要把特色农产品的出口战略作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云南省就提出:要把云南建成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

2.要突出特色农业的品质结构优化

西部地区要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把特色农业产业做优,把特色农产品做精,使整个特色农业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巩固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优势地位。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要突出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业的性质就是绿色农业。

西部特色农业“特”就特在它生产的是绿色食品。要以绿色农产品作为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建立绿色农业保护区。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因而绿色食品深得消费者青睐。

为了能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区,建立绿色食品保护区,把特色农产品绿色化、系列化,使其具有适应不同层次消费市场的特性。根据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发展不同档次的特色农产品,形成高、中、低档并举的格局,有效保持特色、特质和特价。由此,使特色农产品不但要登上老百姓的餐桌,也要能成为高档贵重礼品。

近几年,云南省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2002年,根据市场需求,云南省各地把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保证农民增收的重点措施来抓,以抓科技措施落实为重点,突出“优质”、“绿色”两大主题。传统优势产业烟、蔗、茶的调整放在提高品质、实现优质高效上。烟叶种植继续向最适宜区集中,种植品种告别单一化,以卷烟生产决定种植品种。甘蔗种植结构调整呈现“三多”,即水田蔗多、新植蔗多、高产高糖良种多,为甘蔗的优质高产打下基础。茶叶以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推广、无公害及有机茶为“拳头”,提高茶叶的品质。

3.增加特色农业的技术含量

特色农业不仅要强调其绿色性,也要努力使其实现高技术化,在“特色”基础上大胆利用生物基因技术,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

我国农业已从短缺状况迈向总量基本平衡,并且丰年有余。仅靠发展常规特色农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潜力非常有限。特色越明显的农产品,其身价越高,越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已从短缺状况迈向总量基本平衡,并且丰年有余。仅靠发展常规特色农业占领市场份额的潜力非常有限。特色越明显的农产品,其身价越高,越有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大多数特色农产品基本上都是大路产品、普通产品,有特色但优势不明显。要将特色资源优势真正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利用生物基因技术对其产品物质结构实行进一步优化,实行特色产品加高技术的经营运作方式。利用特色资源,通过高技术挖潜力要效益,促进特色农业结构的升级。

就当今的技术水平来看,高技术对特色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生物基因技术改良动植物种子,优化种源体系。在这方面,西部地区有些省区已经加大投资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把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如甘肃省就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和农科院的知名专家在河西走廊建立起了动植物良种工程基地,并取得了惊人的显著效果。云南省的“九五”科技重点建设项目——云南省农作物原种繁育中心,也于2002年4月通过省计委主持的验收,为西南区域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促进粮油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技术基础。该中心现承担有昆明市十大基地建设项目“昆明市富民优质粳稻良种扩繁基地建设”、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的“国家级新产品云恢290产业化开发”和“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化剂产品开发和中试示范”等项目。

4.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

特色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是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提升结构层次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是西部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西部地区,农业生产专业化落后,必然导致区域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初级产品多、低水平重复严重。因此,在西部特色农业区域,要大力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进程,建立各种各样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农业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系列化和优良化,为今后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目前,西部地区也有一些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如甘肃的马铃薯、制种、药材、蔬菜生产基地,新疆的棉花、哈密瓜、葡萄、番茄、红花生产基地,云南的烟草、甘蔗、茶叶、花卉、蔬菜生产基地。但存在规模偏小,产品标准不统一,规格不规范,技术含量不高的缺陷,很难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西部特色农业不仅要实现生产专业化,而且要不断推进专业化生产结构的调整、延伸,使其实现农产品生产专业化的结构升级。我国东三省的做法就值得西部地区省、市学习:东北三省在前几年形成“玉米带”的专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农业高效原则,目前正在努力由“粮仓”变成“肉库”。

5.要创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

对传统“地方特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优化物质构成成分、规范规格标准,培育西部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再经过政府推荐,广告宣传,打造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品牌。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有质量还要有知名度,这样才会创造出最佳效益。

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形成品牌市场效益,这是西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在农产品供给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和品牌的竞争。目前,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知名优质农产品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调整在提高质量、品牌方面市场潜力还很大。

近几年西部各地虽然在调整上下了很大功夫,也有成效,但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结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总体上是大路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平销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农业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调整结构首先要从提高质量入手,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对特色农产品中的低质农产品要采取转换一批,取缔一批的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要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实施良种工程,使西部地区主要特色农产品基本上实现优种优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在实施良种工程上,要以从发达国家引进良种为主,为以后进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加快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努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使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在打造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上,政府要依据品质加大推广宣传力度,通过企业、社会各界投资,进行适度的媒介广告运作,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方面,浙江省采取的方法值得效仿。浙江省正在筹建农产品推广中心,为本省的农产品进超市建立“绿色通道”。

据介绍,浙江农产品推广中心将在杭州设立总部,在各县(市、区)设立分中心。具体操作上,总部在杭州设立常年的农产品展销馆,分中心集纳本地区农产品及信息到展销馆开设窗口。推广中心将常年、定期组织全国各地超市到中心看样、订货,同时在中心开设农产品进超市“样板店”,把“样板店”内的产品统一包装后销往省内外超市。

目前农产品进超市难的主要原因是超市与农业企业缺乏沟通渠道,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单家独户进超市成本过高,许多农产品在生产标准、包装及条码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而农产品推广中心则可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农产品进超市的流通效率和品牌效应。

(二)对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优势资源,尽快使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争取收入与经济实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认为,在西部“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超越发展。

1.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树立大农业的调整战略思路: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出发,调整西部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调整西部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畜牧业、林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从建立高效农业的立场出发,调整西部种植业结构,扩大蔬菜、水果、花草等经济作物的比重。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三大结构调整必须实现跨越运作,不能按部就班,逐步到位,否则很难提高农业结构层次,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差距。

目前,在西部农村发展非农经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迅速见效。但从调整大农业结构角度来看,发展畜牧业、林业、渔业经济,扩大它们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为,西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的资源优势,具备迅速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的基本条件。在西部大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按照现代农业结构的标准,努力争取畜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40%以上,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战略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水平差距。当今的西部农业结构还是非常落后的,以新疆为例,199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3.9%,牧业产值只占23.7%,林业仅占1.6%。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显然是不足的。

畜牧业、水产业等养殖业在大农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1978年以来,西部农业结构调整虽然一直朝这一目标推进,但效果是比较差的,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从表2—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种植业比重大大高于其他国家,而畜牧业产值又大幅度地低于这些国家。由此可见,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就在于种植业比重的下降,畜牧业、林业比重的上升。

2.依靠科技调整农业结构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西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业生产方式能否从粗放型转到集约经营型上来,农业的增长是否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结构调整的“支撑点”。

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资源中的比重,及时运用新技术改造农林牧渔各业,使其不断涌现出新的优质产品,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村人口较差的西部地区来说,没有科技的进步,结构调整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把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西部地区要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结构的不断升级,来实现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意识,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技术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它物化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之中。技术结构的提高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耕作方式的改进、物质投入的增长和农业机械的逐步采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