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盟国家农产品严重过剩和对农业的财政开支负担过重的局面,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2000农业议程”中,欧盟提出建立新欧洲农业模式的设想,主要内容是将“共同农业政策”转变为:共同农业,乡村发展,生态保护,环境绿化。具体措施是:第一,面向世界农产品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部门,逐步减少保护性市场价格补贴和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第二,由过去的农产品价格支持,转变为对选择性产业的财政支持,重点支持农田休耕、农业生态、环境绿化等;第三,农业产业政策导向上,由鼓励农业发展转变为鼓励乡村发展,试图通过农村多种产业的全面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就业,缓解欧盟国家的就业压力。
3.美国农业经济模式
美国的农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美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运行方式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动力,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基础上,形成农业经济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战以后,美国农业经济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发展变化,形成了众多农业派生的产业体系。如以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食品产业体系,以林业、水土保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农业生态产业体系,以先进的种苗、生物工程、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支持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以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为主的农业装备产业体系,以农业数据、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的农业信息产业体系,等等。这些农业产业体系的不断出现和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推动美国农业结构甚至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美国农业经济模式的运行特点是:以社会消费需求变化为前提,以农场主等企业家为骨干,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依托,以发达的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为保证,并遵守经济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规律,使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世界农业领先水平。
尽管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模式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与当今世界流行的现代农业运行模式一样,都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的。
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实践经验分析,尽管它们的国情、国力不大相同,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主要措施是基本相似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开发农业技术和农业新兴产业:
第二,增加农业贷款和扩大农业投资,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第三,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国内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农业资源;
第四,把农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第五,发展不可缺少的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工业,大规模地推广使用安全高效的化肥、饲料、农药;
第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
第七,提升农业结构,发展农业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第八,建立健全农产品经营领域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服务性的行业,提高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现代都市化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上海市的特点,“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中国现代都市化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的设想。
1.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标准
(1)良好的高效能农村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农业的发展初步实现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的统一,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
(2)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全面加强,农业机械、水利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小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商业和服务业体系均达到较高水平。
(3)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工业向城市的郊区农村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农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一整套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并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现代化企业,科学技术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因素。
(5)农村经济发达,人均增加值初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农村经营的高效益和高生产率,实现了农村经济结构的高度国际化。
(6)农村社会进步,科学、教育、体育、文化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达,成为吸引农村就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显著下降。
(7)良好的社区环境基本形成,农村人人享有优美、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8)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较高,农村人口中受中、高等教育的比重达到较高水平。农村人人享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
2.都市农业的具体指标
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评价体系应该由六个方面和22个指标构成,具体标准如下:
在农村生态环境要素方面:(1)农业用地保有量控制在30万公顷左右;(2)农村地区水体质量达到四类标准;(3)农田林网化率要达到70%;(4)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在农业装备要素方面:(5)农业资金综合装备值,每个劳动力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6)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应达到95%以上;(7)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率应达到80%以上。
在农业经营管理要素方面:(8)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在80%以上;(9)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10)农业企业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11)农村信息化综合指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计算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报纸拥有率等4项指标综合形成)达60%。
在农业科技应用要素方面:(12)农业科技投入对产出的贡献率在60%~70%;(13)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比重达到20%左右;(14)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率要在80%以上。
在农业经济与结构要素方面:(15)农业人均增加值2010年要达到6万元;(16)农业增长标准是可持续增长;(17)农业结构升级系数(高效优质产出)应为60%以上;(18)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在10%以下。
在农民生活质量要素方面:(19)农民纯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在1万元以上;(20)农民恩格尔系数(农民食品支出占个人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30%;(21)农村城镇化率在70%以上;(22)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普及率应达到100%。
现代都市化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城市化农业;应用现代技术和设备改造农业,通过工业化改造农村经济结构;学习发达国家农业模式和直接利用国际资源,实现上海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郊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三)21世纪世界农业国际化的基本模式
21世纪世界农业经济国际化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农业经济的高技术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形成农业高技术的全球化,生物基因和农业种子的全球化,农产品市场的全球化。21世纪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实现的基本内容是:在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机械设备技术装备农业的基础上,还要用高技术产业提供的精密设备武装农业,引导农业;在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同时,还要用现代生物技术再造农业;要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经营农业,还要用高技术产业化的市场模式重组农业。
1.要用高技术产业提供的精密设备武装农业
近年来,国际农业设备技术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引起现代农业的新变化。如以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为基础,通过因地块、因苗情而实现科学准确的作物管理,而达到节约成本、增加产量、减轻化肥污染的“精确农业”,正在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迅速应用和推广。精确农业并被认为是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国际化趋势。
2.要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农业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的惊人发展与应用,使世界农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的大公司正在大量投资于农业、医药等产业领域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在农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转基因农作物播种面积已达4.2亿亩,今后5年将增至12.6亿亩。预计到2010年转基因种子销售额将达300亿美元。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使现代农业高技术化,这已经成为农业国际化发展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
3.要用高技术产业化市场模式经营农业
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使未来农业的市场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如随着农业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将出现一大批生物技术产业公司、种子公司和农业工厂,势必影响到农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近年来,美国在农业高技术产业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出现了产、研、学三位一体的高技术农业的经营组织运行模式,建立了围绕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中介、风险投资和民营实体的机构和机制。
四、我国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经济国际化是当今我国和西部地区的国民经济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解决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困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途径,是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的国际化,并逐渐放弃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和体系。
西部地区和我国的农业经济国际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我们认为,要实现农业经济国际化,应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国际化
农业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国际化、农业产品的国际化、农业科技的国际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国际化。
1.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国际化
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使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才。要有一大批能够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各类人才,他们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而且要善于经营:不但要了解国内市场,而且要掌握国际市场;不仅要懂得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而且要会使用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不但要能与国内各种人打交道,而且要会与外国企业界、金融界打交道。
把教育农民作为实现农业国际化的关键。只把农业国际化、现代化看成是向农业提供现代工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容易忽视农业生产者的作用。农业国际化、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投入现代物质技术,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要重视使用现代技术的人的素质问题,要使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达到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2.农业产品的国际化
农业产品国际化的重点是要实现农业产品的国际化标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农产品的生产制定质量和监管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农产品标准化可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它是农产品创品牌的基本条件。农产品标准化必须是国际标准化,必须符合国际标准的内容,使农产品标准化与农产品国际化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标准化必须要考虑到国际粮食、食品的安全标准,必须要参照国际社会流行的食品结构、健康要素结构、食品口味,必须要遵守进口国的饮食文化习惯。如我国在猪肉、禽肉、水产、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但是,如果这些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如疫病较多、化肥和农药残留较高,就会严重影响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3.农业科技的国际化
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化是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农业科学技术国际化有三大标志:一是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要接近目前的国际标准;二是农业科学技术要接近世界农业科技水平;三是农业科技开发项目要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根据以上农业科技国际化标准的要求,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要扩大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费投入。研究经费是农业技术开发的物质前提。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必须占农业产值的一定比重,其比重并且要逐年向发达国家的标准靠近。目前,发达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长期保持在占农业总产值1.5%~2%的水平,另外还有各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如种子、化肥等行业)对科研的巨额投入。而我国对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2%。建议我国政府对农业研究与开发的公共投资在2005年应达到农业产值的1%,另外还应通过立法形式要求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的投资。
第二,要大胆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及时引进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技术,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差距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要引进当今世界农业科学技术最尖端的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力争防止在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差距扩大。既要重视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引进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创造农业经济效益。建议在未来几年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占到整个农业技术的30%。
第三,要积极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国际合作。要学会利用国际研究的成果资源,加强农业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开发,如利用发达国家的开发资金、研究人员、科研设备、农科机构,联合开发急需的尖端农业技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试验、研究和推广体系。另外,要谋求与实力强大的已经实现高技术产业化的国际性农业、生物科学公司进行实质性合作,不仅引进其在研究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还应学习市场开发和科技成果商业化方面的丰富知识、经验,培养自己的高技术企业家。
4.农业经济结构的国际化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国际化,应以国情为基本前提,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粮食、植物油、棉花等以土地密集为特征的大宗农作物,在保障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可以适度减少国内生产,积极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资源,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畜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烟草及相关加工品,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发展这些农业产业,增强对外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