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21

第21章 农业问题(20)

在实现农业经济结构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以高技术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三是以高附加值为导向调整农产品加工结构;四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导向调整农业区域经济结构:五是以世界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结构。

(二)农业政策的国际化

农业政策国际化是农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农业政策的国际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国内所有的农业政策与国际规范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农业政策法规相衔接;二是有关农业政策向外向型农业倾斜;三是按照国际惯例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

1.农业政策和法规与国际相关运行规则衔接

农业政策国际化要求我国必须修改现行有关农业政策和法律的条款,使其与国际接轨,由传统农业政策转变为现代农业政策。

第一,农业贸易政策从传统的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品)保护性政策尽快向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外向型农业)推动性政策转变。通过出口推动性政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如畜牧业、蔬菜、水果、农产品加工业。第二,对农业的干预政策应从过去的直接干预方式转变为将来的间接干预方式,通过法规、政策、利率等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使农产品生产者自觉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生产设施。第三,农业管理政策由强制性管理政策转变为服务性管理政策,通过就业培训、技能培养、提供信息、扩大信贷等服务性政策,引导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活动。第四,根据通用的国际法律内容修改土地法和税法,尤其要修改有关土地产权流动的条款内容,培育土地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业经济的产业化。

2.农业的保护体系政策

目前,各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主要有:(1)农产品价格支持。基本做法是政府事先规定农产品的保护价格,包括目标价格和干预价格。(2)补贴制度。它是政府通过预算支出给农民生产者补贴,以实现农业部门的收入目标。(3)财政信贷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信贷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4)关贸保护。是指政府通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方式,控制农产品进口,保护本国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防止外国廉价农产品冲击本国市场。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保护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条件下进行的,虽然促进了农业高度发达,但也给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

我国是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有80739万,经济实力和财政状况都不允许对农业进行大量的保护性财政补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空间大为缩小。一是市场准入的保护空间缩小,二是国内支持空间缩小,三是出口竞争的保护空间缩小。因此,农业保护政策必须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规定及我国的承诺,在放宽农业贸易政策和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加大国内支持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保护力度,恰当、准确、有效地实施“绿箱保护”政策和“黄箱保护”政策。在实施农业保护政策过程中,既要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健全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检验体系,创立农业风险保险基金,在“绿箱保护”政策范围内充分使用农业支持政策;又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定的要求,改善农产品价格体系结构,调整国家税收支农政策,建立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使“黄箱保护”政策对农业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实施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的保护农业政策

如果说,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政策是一种外部力量的保护,那么,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农民协会就是一种内部力量的保护。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对农业发展保护,单靠政府保护政策的外部保护是不够的,必须使农民在农业经营活动中合作起来,在维护自身利益上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有组织的内部保护力量,来实现对农业的充分保护,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把国内农业合作组织作为我国政府对外农业贸易谈判的筹码。

在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一直既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合作组织,又是农业利益的保护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存在与发展,既标志着现代农业运作的组织化,又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目前,美国有各种农业合作社25000个,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总销售量的三分之一,为农场提供的各种投入物资占近三分之一。当今的日本共有综合农协2472个,专业农协3513个。90年代初,日本约有55%以上的大米、小麦、水果、蔬菜、畜产品,60%的农药、薄膜、农业机械,40%的饲料是经过农协系统销售或供应的。而且,在发达国家,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对内防止其他产业、集团侵害农业利益,对外作为政府进行保护本国农业贸易谈判的主要力量。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组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农村基本上是只有村行政组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很少。这样就造成我国农业经济缺少合作、协调发展的经营意识,影响农业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造成农民缺少自我保护意识,使农业利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因此,在我国非常有必要建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组织起来。在这一问题上,不仅要学习与模仿其他国家现有的农业组织形式,而且要结合国情,进行农业与农村的组织创新:一是要培养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二是要改造利用农村原有的传统经济组织资源。现在,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的最大难点是:合作社的合法性问题,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社会地位等问题。

4.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农业国际化的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环境,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农业开放政策。但是,农业开放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各种扶持手段,推动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最佳的最有效的政策环境。

第一,要研究制定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项目的优惠政策,推动国外与农业相关的大企业和财团投资开发我国的农业经济:

第二,要研究制定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与保护政策;

第三,要研究制定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政策,对外贸农产品给予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返税率,扩大农业进出口自主经营单位的权限;

第四,鼓励非公有制农业企业经营农产品进出口业务,简化农产品进出口手续,在近期内形成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外向型农业政策。

(三)农业经营市场运作的国际化

农业经营市场运作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是经营市场化。基本要点是:占有现在的国际市场,瞄准未来的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规则和管理方式要国际化;农业企业经营运作要国际化。

1.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化

正确选择出口农产品。特色仅是针对资源特点而言,除了看特色,更要看比较优势。农业主导产品的选择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选择在当地有传统、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以及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有争创国际品牌的意识,提高农业的开放层次,从“引进来”转为“走出去”,二者同时并举,不断扩大与国外境外农业技术企业合作,培育一批农产品跨国营销公司。

满足出口需求,扩大出口需求,瞄准国际社会的菜篮子、餐桌子,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加快引用外资的步伐,把科技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作为重点,提高外向型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理顺外向型农业的管理体系,培养国际市场经纪人队伍。农民要走出土地,农产品要走出国门,要引进一批乡镇企业家来参与农业开发,引入金融资本,引入科学技术。

2.农业市场运作的国际化

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市场化。国民经济的国际化要求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渐国际化,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是农业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标准之一。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主要含义有两点:一是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方式和管理规则要遵循国际惯例,要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方式和管理规则接轨;二是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对外全面开放,在公平互惠原则下,允许一定数量的外国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满足企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需要。

农业市场国际化的好处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相当数量的外国优质农产品进口,可以起到调节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抑制国内农产品市场物价波动的作用。其二,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也可以使我国农业企业在未出国门时,在国内市场就经受国际竞争的磨练,参与农业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为今后打进国际市场,进行国际竞争创造条件。不过,在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对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应掌握适度。根据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实践经验,进口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保持在20%左右最为恰当。最基本的原则是对外贸易要保持收支平衡。

3.农业经营方式的国际化

农业经营方式国际化主要是农业经营的企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家化。

第一,以自主性农业企业为主体。按照世界各国流行的方式,迅速建立具有规模生产经营的完全自主性的现代农场、农业集团、农业合作组织。在国际农业市场经营中,重视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经营合作,企业与市场的连接。比如,在当今农业食品产业市场中,全球约有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大部分都被跨国公司所控制。因此,这就需要在我国还未成为企业法人的千百万小农户中,通过市场竞争分化组合,培养一批现代农业企业,使它们具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能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二,以市场为龙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过去一直把企业作为龙头,认为市场基本等于需求,而企业对需求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握有市场开拓权的企业,就自然成为龙头。过多地强调企业的龙头作用,容易忽视市场的核心作用。从当今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体系来看,市场是真正的龙头。一是农业产业的构成是由市场决定的;二是农业产业的运作是依据市场情况操作的;三是农业产业相关的各种利益关系也是由市场交换关系决定的。因此,我国在农业经营方式国际化过程中,一定要把市场放在首位,作为农业国际化经营的龙头来看待。农业国际化的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占有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以企业家为骨干。在农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企业家的骨干作用。过去的农业经营往往是见物不见人,总结出的“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在实践中很难运作。从美国农业经营情况看,在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中,真正普遍起作用的是活着的人,是企业家。有了优秀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有了国际型企业家才会有农业经营的国际化。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化、国际化经营的灵魂和骨干,是优秀的人力资源。我国正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不像发达国家经营农业生产的也都是企业家,在我国亿万小农户中的企业家很少,所以在农业国际化经营中,应该强调“市场+企业家+农户”的经营方式。

4.农业资本运作要国际化

农业资本国际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通过外资投入可以缓解农业投资不足的矛盾;二是外商投资可以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营销经验;三是外商投资可以为投资地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外商投资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水平;五是外商投资的农业企业可以带动农产品出口。

也就是说,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借助国外的资金、技术、经验、市场,而在农业领域大量引进外资,就需要与国外的现代农场、农业企业和农业财团进行充分合作,营造一个国际农业资本运作的资本市场环境。但是,农业资本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是耕地产权的流动成为现实。因此,建议尽快探讨农业资本国际化的各种可能可行的形式。加快农业资本的流动,使我国农业资本中国际资本占有一定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外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太少,甚至可以说是明显滞后,从而导致中国农业国际化进程缓慢,整个农业发展不理想,使农业经济进步缺少必要的国际资源优化。

5.农业市场的选择要有国际超前意识

“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近几年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的一大特点。目前,世界不少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看重“绿色食品”,强调发展“有机农业”。

“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已经完全显露出来。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在1992年至1997年的美国市场上,有机农业提供的“绿色食品”的销售额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传统方式栽培的农产品。在日本和西欧,有机农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和英国共有1.25万家农场的55万公顷农田实行有机耕作法。专家们预测,2005年国际市场上的主要农产品,将有三分之一是由有机农业提供的“绿色食品”。

因此,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应更多地向发展有机农业倾斜。在发展有机农业上首先实行产业化和系列化开发,尽快向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绿色食品”,以满足海内外消费的需求,抢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市场。

(四)西部地区农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解决目前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困难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和农业经济的国际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发挥西部农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国际标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走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道路;三是根据世界农牧业结构变化趋势,大力发展种草业;四是遵守国际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生产和出口无公害和无农药的农产品:五是放弃传统农业的保守经营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国际化。

西部地区农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是:发挥地域农业的比较优势.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特色农业的产业体系。

1.发挥西部农业的比较优势,建立国际标准化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