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23

第23章 农业问题(22)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但由于各国的国情国力不同,对“可持续观”的理解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由于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经济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较强,农业功能已由农产品生产扩展到环境美化、健康营养,食物生产以质量目标为主,并重视食品的安全性。因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强调降低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在数量上还满足不了国内的消费需求,为此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产量、数量的增长,希望通过农业规模的扩大,来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以“发展”为主,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共同点是: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社会公认,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开始进入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类型。因此,在农业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既不能等同于发达国家追求的以质量和环保为主,也不能像一般发展中国家主要追求“发展”数量,而应该是农业的“发展”和“可持续”二者同时并重。在1998年“水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我国政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入,提出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把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4.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国际化要始终坚持“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要拥有新的粮食安全观。粮食安全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保证粮食生产和储备数量的那种传统的备战备荒意义。新的粮食安全观除了在保障人民免于饥饿的基础上,还要包含食品健康(绿色食品)、生物多样性、维护民族文化等新观念。美国麦当劳、肯德基在各国兴办分店,不仅推销了美国食品,而且同时推销了美国食品文化观念,对输入国的饮食文化有很大影响。

5.农业国际化指标体系

农业国际化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经济国际化除了人文环境、经济要素、政策体系等软条件要达到国际标准之外,更重要的是农村社会经济的硬指标要达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15—20年内,西部地区和全国实现农业国际化基本参考指标是:(1)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0至15000元;(2)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15%~20%;(3)在农业劳动力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应达到一40%以上,初中以上学历的应占80%;(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60%;(5)旱涝保收面积所占比重是60%,(6)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20000至25000元,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30000元以上;(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应是.300%.(8)农产品出口应占农业总产值的20%~25%;(9)国外农产品进口应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0%;(10)在农业资本中,海外资本应占到15%~20%;(11)森林和草地覆盖率应达到25%左右。

)第五章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农业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在不断增大,加之长期形成的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即在低劣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粗放经营和过度利用,使西部地区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的负反馈效应不断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西部农业要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进程,走现代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农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

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由于它旨在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与高效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普遍的重视。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会议在发表的宣言中明确提出,持续农业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久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了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一是积极增加粮食生产:二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三是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可持续农业在各国有不同的背景,因此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通过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帮助生产者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措施、土地耕作制度、病虫害防治措施、耕作技术和种养模式,以达到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业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既能够达到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而又不损害环境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在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储存资源与环境状况,满足人类社会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而且在经济上可行并能提高农民和全社会生活水平的农业。

尽管对可持续农业的概念理解各异,但其基本思想都是为创造一个“既满足当代人类需要又不至于破坏后代的生存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石资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就是集约、持续农业,“持续”是指资源上、生态上、环境上是可持续利用、经久不衰,甚至可以提高的;“集约”是指经济上、生产上是高投入、高效率、高效益的。

可持续农业的兴起,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业发展和环境的互相协调,在发展的同时,注意资源、环境的保护,使资源、环境能永续地支撑农业发展;有利于重新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使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宽,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和方向,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由于各国的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要解决的难题各异,因此,不同国家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有不同的模式与道路。

美国是最早倡导持续农业的国家。1985年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了《持续农业教育法》,90年代初美国国会通过了《持续农业教育法》。美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和改善自然资源基础,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保证盈利,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食物质量和安全,采取保护资源和节约能源的耕作制度等。在实施过程中,先提出实施低耗持久农业,旨在有效利用农业投入,减少购买性资源投入,提高农场主收入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后又提出了注重农业的生态原则和各个生产环节的生产管理,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合理地使用化学制品的“高效率持续农业”。

德国1984年以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然环境的现状,实施“综合农业”发展战略。综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在内容上大体相同,也重点地强调生态系统、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农业经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实施“环境保护型农业”,其总体目标是发展环保型农业技术,注重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措施主要是实施一系列替代化学农药生产方式的措施,包括:培育和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改进耕作方式和栽培技术,发展生物肥料和生物农业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取集约化农业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技术措施等。

日本选择以合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道路。其基本内容是: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限制利用和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大力开发与扩大应用,促使永续利用资源,将有效保护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率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农业持续发展的目的。此外,日本试行一种“自然资源”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农作物的栽培建立在不施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品的基础上,而主要依靠有机肥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

印度走的是一条以减轻资源承载力为前提的成本低、能效高、农业生态系统合理的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也就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求生存与发展”的模式。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研制和推广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指定并实施合理的综合能源计划,实施农业科技“模范村”计划,实施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生态保护计划,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等等。

上述这些国家选择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1991年联合国“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之后,我国农业部与国家科委从1992年起组织实施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与试点示范县建设工作,不仅在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在实践上获得了一些经验。试点示范县是按照有代表性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类型来选择的,在全国选择了29个地、县作为示范区,进行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探索。主要有:东北地区的松辽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牧结合模式、低洼垦区高度机械化和商品化模式、漫岗丘陵水土流失地区开发模式、东部浅山区资源立体开发模式,黄淮海地区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缺水低平原区节水农业模式、高产高效发展模式、集约可持续模式、节粮型养牛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猪主产区的种养加销生态可持续模式、南方丘陵红黄壤治理与资源开发模式,西南地区人多地少丘陵旱地发展模式、西南高原红壤丘陵发展模式、岩溶山区发展模式、岩溶峰丛洼地发展模式,西北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西北干旱高扬程灌区高产高效模式、沙漠化边缘地区治沙兴农模式、干旱灌区治理土地次生盐渍化模式,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发展模式、农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模式、以市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贸工农”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模式,沿海滩涂地区滩涂分区开发和种养加发展模式。这些试点地区和县市经过几年的探索,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区域性的模式和经验具有推广的价值,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验表明,在不发达的地区,农业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西部地区经济对农业的依存度高,农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西部农业基础很脆弱,农业资源承载力过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人增地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另外,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西南地区光热和降水充沛,但山地和丘陵多,土层薄,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无灌溉条件下种植农作物,农业收成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引起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具体而言,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业的产出效率低。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中部地区,从1982年开始超过中部地区并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按农业从业者人数计算的农业增加值(按1990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根据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农业从业者人均农业增加值计算。年可比价折算),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942元提高到1998年的3018元,增长T220%,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仅分别增长140%和138%,显然东部增长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