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32

第32章 农村问题(6)

西部绝大部分贫困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一旦遭到破坏,几乎很难恢复。因此,扶贫开发一定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观引入扶贫活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服务、社会心理和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生态重建、退耕还林还草的良好机遇,转变生产开发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资源,寻求并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才能够使广大农民步入“生态建设一摆脱贫困——进入小康——走向富裕”的良性循环。

)第七章西部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区,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必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

一、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危害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指出: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及相关的迅速工业化模型很少注意到当代发展中国家极不相同的、较为不利的初始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事实上,当代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状况,在许多重要方面明显不同于现在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的增长状况。托达罗列举了初始条件的八个重要差别,在第三个即气候差异中,他指出:“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位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区。历史事实是几乎第一个现代经济增长成功的例子都发生在温带国家里,这种两分法不能简单归结于偶然巧合,它必定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特定的困难有某种联系。”尽管不能完全将西部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归结为自然条件恶劣,但西部恶劣的生态环境对西部农村落后的程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经林草丰茂,经济文化繁荣,但千百年来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大地已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地方已到了山穷水恶、沙漠肆虐、水旱灾害频繁的地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地、普遍地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植被减少,灾害频发等(见表7—1)。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恶化,不仅导致了西部地区自身经济衰退,东西部差距拉大,而且对全国的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及到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生存支持系统”和“发展支持系统”。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西部生态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拉大。

从表7—2可以看出,在全国区域生态水平总指数排名后10位中,西部地区就占了7位。

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对西部和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极大危害,它加剧了贫困程度,加剧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从总体上看,西部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匮乏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发展最珍贵的资源,而“水荒”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目前,世界上森林草原消退,风沙灾害加剧,土地沙漠化加快,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将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国家面临严重缺水问题,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仅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有18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其中有10个省区低于生存的起码线。西部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5919.9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6.5%(见表7—3)。但由于受地形、气候、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相差悬殊。西北地区少,仅占西部水资源量的16%;西南地区多,占西部水资源量的84%,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的产水量达30万至70万立方米,是西北地区产水量的6至7倍。

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西北地区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耕地面积的17%,但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0%左右。在西北5省区中,青海和新疆的水量比较丰富,两省区的水资源量占整个西北地区的一半以上,人均水资源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占西北地区总人口近75%的陕西、甘肃、宁夏的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54%、48.32%、7.54%。从平均每公顷可利用土地的水资源量来看,西北地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32%。综合考虑人口、土地面积两大因素,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综合指数仅为全国的一半多一点。

西北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内蒙西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有的地

表7—4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及其与全国的比较方更少,不到100毫米。这些雨水多集中在6至7月,其余时间降雨更少,连续无雨期长。而地表水蒸发量大,往往是年降水量的几倍或十几倍,甚至更多。西北地区人均每天用水仅有1000毫升至1400毫升。严重缺水制约西北地区农村农业、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北地区由于缺水,不少可耕地弃耕,工厂开工不足,每年造成数百亿元经济损失;由于缺水,西北地区植树造林成活率极低,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恢复速度慢,致使风沙肆虐,沙漠化迅速扩展。

石羊河流域系甘肃省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位于甘肃省中部,人口密集,是我国西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的不断开发,人口急剧增加以及自然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别是受水资源的制约,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整个流域呈现出沙漠向绿洲推进,农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冰川、雪线向山顶推进的趋势。森林、草原面积日渐缩减,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生物资源减少,部分野生动物绝迹或濒临绝迹,沙尘暴肆虐。特别是水资源不断减少,给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危机。

河流水量减少。石羊河流域在20世纪50年代八条山水河平均年径流量17.827×108立方米(武威六条山水河12.46x108立方米,金昌两条山水河5.367×108立方米),90年代平均年径流量下降为12.003×108立方米(武威地区六条山水河8.59×108立方米,金昌两条山水河3.413×108立方米),比50年代减少了近6.0x108立方米。进入下游民勤县的水量50年代初为5.94×108立方米,到80年代减少到2.3x108立方米;90年代只有1.5×108立方米,1999和2000年仅有1.1×108立方米左右。原来的苇湖、蔡湖、柳林湖在五六十年代湖水满盈,最下游的青土湖在60年代尚有存水,芦苇丛生,野鸭、天鹅畅游其中,目前,已全被沙丘填埋。泉水在50年代约有8×108立方米,70年代减少到6×108立方米,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3×108立方米,现存不足2x 10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