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05

第5章 农业问题(4)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丽江县根据当地实际,把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退耕还林中的深层次矛盾。丽江是旅游大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大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位于丽江古城水源上游地区的白沙乡玉湖行政村,由于以前过度垦殖造成土地沙化,曾一度影响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环境。为此,丽江县把玉湖村列为全县的样板示范点,花大力气退耕还林,并在当地发展纳西族民俗旅游。葱郁的森林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玉湖村逐渐改变了与外界隔绝的状态,旅游业的兴起让农民尝到了退耕还林的甜头。仅租马给游客一项,一个农民一天就可以收入五六十元,靠砍树伐木来维持生活的方式彻底改变了。此外,针对丽江全县林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林只占林地总面积的0.25%的现状,丽江县有关部门发动群众大力发展青梅、海棠果、花椒、青刺尖等优势林果产业,形成一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带动农民致富。

近两年来,西部地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效果。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76万公顷,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使全国的林业增加值比重从1997年的4.2%上升到4.5%。2001年,林业的比重继续保持在4.5%的水平上。西部地区一面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一面依托自己的资源条件,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林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195.45亿元增加2000年的242.8亿元;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从1996年的3.73%上升为2000年的4.22%。2001年林业、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6%和29.8%,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三)经济作物的效益增长促进西部农业结构合理优化

随着市场需求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的增强,近几年,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在种植业内部,适当调减粮食面积,为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高效农作物腾出了空间,农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2000年和2001年,西部各地主动调减了市场竞争力差和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优质、高效、专用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据调查,1999~2000年西部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从4954.06万公顷减少为4934.59万公顷,蔬菜和瓜类种植面积从344.04万公顷增至392.99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从16.58万公顷增至25.62万公顷,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从292.59万公顷增至325.25万公顷。西部地区许多省区市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都发生了积极合理的变化。

贵州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新的合理变化。据2001年统计资料显示,贵州种植业结构出现进一步调整,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类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68:23: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比上一年下降,经济类作物出现上升。由于粮食按优质优价收购,2002年,粮食类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略降0.3%,为311.99万公顷,主要表现为谷物类略减0.8%,而高价值及高附加值类作物如大豆类、薯类播种面积却有一定提高,分别为14.11万公顷和6.59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长2.4%和2.1%。在经济作物中,油料类的花生和油菜籽种植面积比上年均有较大提高,分别为4.12万公顷和43.7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9%和9.3%;2002年烤烟播种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增幅达12%,为19.97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33.4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3%;绿肥播种面积为31.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1%。

这两年,云南也加大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幅度,经济作物的增长给云南农民带来了增收的喜悦。2002年,云南省农村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又有新的突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质量提高,产量增升,产值增长,收入增加。

在云南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县的农业经济结构突出特色化和合理化,一地一品的特色经济作物逐渐被培植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云南的陆良等地看准全国“东桑西移”的趋势,发展蚕桑产业,全省新增桑园种植面积2万亩,春茧产量达到2000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加上收购价略增,桑农增收成为现实。全省水果种植以名特优水果种植为主,橙类、苹果等果种高接换种推广达5万多亩,水果套袋等提高水果质量技术的推广达8万多亩,青枣、大果樱桃、油桃、卡特杏等名特优水果发展达5万多亩。在蔬菜面积增加到580万亩的同时,市场需求量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在滇中地区全面启动,野生蔬菜开发也得到迅速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贵药材种植,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态势,三七、天麻、当归、云木香、红花等已形成万亩以上规模,药材产值有望突破亿元,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新财源。

甘肃静宁县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已初步形成乡有特色,村有重点,户有主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格局。2002年,静宁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打出了优化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的三张“好牌”,重点发展果、薯、药、畜、菜等五大产业。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县委、县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转变工作职能,“扶”字当头,积极为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当好“后勤兵”。县林业局在支持农民退耕还林中,自育、购进苗木121万多株。县种子公司调运药材等优良种子,及时供应到农户手中。县农委牵头与杭州三里亭蔬菜市场签订了蔬菜供应合同,使农户种上了“订单蔬菜”。县委、县政府还把规模发展支柱产业作为乡镇工作的重点,层层签订责任书,把每项具体工作都落到实处。威戎镇在武家塬综合治理工程中,集中全镇劳力进行大会战,仅用8天时间就完成了道路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和果园建设,形成了山顶刺槐、山腰山杏、山下果园,面积达1300亩的规模化农业基地。司桥乡酸刺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大面积种植药材。2001年,全村种植药材面积达1360亩,户均达5亩,其中徐庄户均达到12亩,绝大多数农民靠种植药材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了辐射30个乡镇、连接8万农户的南果、西薯、东药、中菜、北畜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四)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正在促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正在促使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提高了其经济结构层次。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组织和专业化市场、专业化人才的农业运营体系;二是在一些省区市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企业直接参与当地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从而推动了西部农业结构的调整。

1.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陕西省畜牧业生产经营趋向专业化,相继出现了一批养鸡上万只、养猪上千头和养牛上百头的大户。陕西还根据畜牧业生产的自然区域优势,建立了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23个,笼养鸡基地县15个,奶山羊基地县12个和秸杆养牛基地县10个,禽蛋、奶已列入全国十大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畜牧业已成为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之一。

四川彭州市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经营,使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1)四大优势产业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产业。蔬菜、中药材、牧草、小禽畜四大优势产业从原来的十三大农业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带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0年,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达9460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95610万元的48.4%;加上带动四大优势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四大优势产业的总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60%以上。

(2)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经过政府的引导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到2000年,蔬菜产业达到42万亩的种植规模,产值达60666万元;小禽畜养殖达1162万只,产值达23798万元;中药材及牧草业也快速发展,分别达5万亩、2.5万亩的规模。

(3)培育出了两个新兴的专业化产业。一个是黄姜,以彭州市享达生化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致和乡为中心的种植基地的黄姜产业发展,预计在未来的两年发展到3万亩,年产值达2亿元规模。另一个是芦荟,目前其加工企业正在积极筹建中,试验性种植达300余亩,效益显著。加工企业建成投产后,该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甘肃武山县以农业产业化为导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新兴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2000年初开始,武山县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优势,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通过区域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栽培方式,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作物,加快了地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2001年,该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蔬菜总产32亿公斤,收入达3.2亿元。在巩固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2002年武山县重点围绕胡萝卜、中药材、花卉、林果四大基地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适应5000吨胡萝卜浓缩汁生产线建成投产的需要,拓建20000亩胡萝卜基地。目前,以郭槐乡为中心的10多个乡镇,正在夏季油菜地、小麦地复种发展“订单”胡萝卜,种植面积已达15000亩。以市场为依托,已在南部山区引种适销对路中药材,面积达6000余亩,将逐步建成万亩中药材基地。不断引进花卉新品种,培育壮大花卉产业,已建成1000亩球根花卉百合生产基地,以洛门、龙泉为中心的花卉专业户已达到260多户。结合退耕还林,该县将在渭北浅山区发展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在南部浅山区建成以苹果、梨、杏、核桃为主的万亩优质林果基地。

云南大理的蔬菜产业已经发展为10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实行专业化生产,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该州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23万亩,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仅次于粮、烟的第三大种植产业。蔬菜生产已成为大理州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大理州的弥渡、洱源、宾川、南涧、大理等县市已形成以早熟大蒜为龙头的冬春早菜生产经营的产业体系。全州种植早熟大蒜的12万亩,总产值达4亿多元。宾川的番茄、小甘蓝、西葫芦、小葱,弥渡的烟后大白菜,南涧的早黄瓜、早苦瓜、百合,大理市的大夹豌、甜椒、胡萝卜、洋花菜、茭瓜等等,都已形成专业化生产。

随着专业化、科学化种菜规模的扩大,大理州先后成立了136个蔬菜协会、研究会,建立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蔬菜经营网络。先后在四川、广东、广西、西藏等10多个省区建立了蔬菜销售网点;培养了1500多位从事蔬菜外销的农民经纪人,更加方便了农产品销售;兴建冷库40座,日处理净菜8000吨;州内还涌现出一大批蔬菜深加工民营企业。调节自如的灵活机制,既提高了外销蔬菜质量,又做到产品多、价不烂。目前,大理州的近百种蔬菜产品不仅俏销全国各地,加工蔬菜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在蔬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理各地菜农,扬长避短,瞄准国内外大市场。外省纷纷搞大棚种植,他们则发挥“天然温室”优势,多用农家肥,少用与不用化肥和农药,以蔬菜的色香味俱佳和无公害取胜;同时积极培育和引进先进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新法,使蔬菜品种增至180多个,单产连年提高。

2.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水平的提升

在西部地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当地农民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改造,直接推动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内蒙古宁城老窖集团根据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启动了30万亩红高粱基地、30万亩山杏林基地、10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为当地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的转化升级创造了条件。依托宁城老窖集团还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直接带动了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甘肃省的武威、张掖、酒泉三地区,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推动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在国内葡萄酒市场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莫高”干红葡萄酒,是河西地区莫高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著名品牌,河西地区还有“滨河”和“皇台”两家制酒企业生产葡萄酒。三家酒厂的葡萄酒生产能力超过4.5万吨,致使当地形成近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张掖地区的石岗墩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高效农业产业区。它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在戈壁荒滩中开辟绿洲3800亩,形成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格局,在农林工程、高效节水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开发方面,已成为当地一处具有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位一体的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观光区。园内建有集无土栽培、滴灌、喷灌、自动调温等先进手段于一室的国际一流高科技大棚,所产精细蔬菜、瓜果不受季节限制,四季均可上市。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亲临园区视察,对园区给予高度评价。

在张掖的工业园区,还有一个颇为现代化的脱水蔬菜公司。这家企业以张掖地区盛产各类蔬菜为依托,采用全套进口设备,加工脱水蔬菜。其20多个系列产品,质量全部符合出口商检标准,而且全部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是张掖地区为数不多取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之一。公司除自身拥有20万亩基地外,还辐射了周边的近十万亩农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实现了公司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在酒泉地区高台县的中外合资企业——高台番茄制品厂,其生产的番茄酱出口免检,全部由合资方意大利买断销往欧洲。目前,该厂已带动附近9000户农民的三万亩耕地,农民每亩地平均可收益1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