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
5299600000006

第6章 农业问题(5)

新疆的吐鲁番地区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发展比较好的红柳河园艺场、二二一团等通过农户分散经营与企业综合管理相结合,既调动农户个体经营积极性,又达到了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农业产业公司直接进入市场,根据市场供需统一发出调整农业结构的市场信号,降低了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风险和交易成本。

(五)农业科技开发应用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科技进步是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因素的作用日益加大,为农业增产增收、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西部各地通过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园区、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创建示范园、建立新兴农业产业等方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进步。云南省在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

从1998年开始,云南省的弥勒、陆良等7个示范县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把“烟”波浩淼的农田改造成了“百花园”,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全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目前,云南的弥勒和陆良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的典范,过去清一色的“烟田”,已变成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梨园和郁郁葱葱的桑田、菜地,农业产业结构层次迈上了新台阶。

1988年,云南省选择蒙自、弥勒、陆良、祥云、通海、南华、丘北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县,要求各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好示范工作。7个示范县积极行动,选择了优质大米、优质花生、酿酒葡萄、“三高”母猪、蚕丝绸产业技术开发、蔬菜、食用菌新法栽培、小椒共24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项目,云南省共为示范项目投入科技专项经费900万元。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7个示范县共同的特点。三年多来,他们开发、引进了一批先进成熟的实用技术,如丘北县在小椒生产中开发出提纯复壮、籽种包衣、地膜栽培新技术,弥勒县从国内外引进了100多个葡萄品种,建立了母本园,陆良县在发展奶山羊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高床舍养羊技术,通海县为发展蔬菜产业引进的蔬菜新品种达178个,蒙自县从全国引进了84个水果新品种,等等。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通过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7个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81.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4.4亿元,农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逐步恢复增长。

)第二章西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特色农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涌现出一些成功的典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上讲,西部地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属于起步阶段,如果与东部地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农业结构还处在低层次水平。西部各地在结构调整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西部特色农业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尤其是近两年,西部地区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农业支柱产业。但是,具有浓厚传统的地方特色农业产业,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结构性问题。

1.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在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农产品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比如,陕西的苹果和大红枣、甘肃的百合和当归、新疆的葡萄和棉花、宁夏的枸杞、四川的生猪、云南的烟草和花卉等都存在类似的产品结构问题。就水果而言,品种雷同,产期集中,品质较差,果型不匀称,色泽不亮丽,保鲜期短,不宜储藏,分级、包装、保鲜等产后处理水平低。由于品质差,结构不合理,使得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就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产业来说,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吐鲁番的葡萄产业在“九五”期间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种植面积比“八五”末增加了14.6万亩,是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它也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种植在品种结构上主要以无核白为主,新种植的葡萄中无核白占到了99%,大粒鲜食葡萄诸如全球红、巨峰、新葡一号、凯尔然诺尔等在山南山北均表现优异,含糖量均比较高,品质也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葡萄种植品种单一,不但导致葡萄干品品种单一,而且能用于酿酒的葡萄更少。全世界用于酿酒的葡萄占总产量的80%以上,用于鲜食的占10%,用于制干的仅占7%,用于制汁的占3%,而我国生产的葡萄80%用于鲜食,10%用于酿酒,其他的占有10%。

这种品种单一的葡萄在国际市场上很难立足,在国内市场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要求。

如果市场需求变化,由于葡萄生产周期长,难以调整, 将很难承受市场冲击。加之葡萄产值对吐鲁番地区农业贡献较大,这对吐鲁番地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造成致命打击。另外,吐鲁番地区作为全国葡萄的第一大产区,其葡萄品种结构也将关系到全国葡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没有确立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战略

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基本上都属于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消费在各地消费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在西部地区,很多地方为了单纯追求产量数量,近几年对具有绿色食品性质的特色农产品,由原本的天然培养逐渐变成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进行“滋养”,严重破坏了特色农产品的天然营养成分,也就破坏了多少年树立起来的绿色品牌。

在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甚至现在还没有树立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品牌意识。西部地区虽然特色农业产品颇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多数还未形成标准化品牌,这主要是由于西部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化经营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意识淡薄,没有形成统一的生态科技农业投入体系和产品标准。虽然已经形成产业规模,内涵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但高质量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还未确立。

3.特色农业的专业组织化程度太低

在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运作中,与东部地区相比,地方农民的专业组织化程度太低,市场竞争保护意识太差。西部地区的地域广而人口分散,个体农户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弱,只有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形成一种与外力相抗衡的合力与机制,才能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西部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切实根据市场供需变化对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时进行战略性的和有效性的调整,结果导致特色农业尽管有优势,但不可能实现其产品结构层次的升级换代。

目前,在西部各地盛行的公司与农户这种松散的产业组织形式,既没能真正将市场风险、公司风险与农户风险所化解,也没有将公司利益与农户利益相联系。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有力的资金投入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及销售服务体系等,对农户的利益未能切实保障,最终往往使农户的经济利益蒙受重大损失。

4.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低

在农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业只有增加产品附加值,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在现阶段,西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品种更新,改进产品价值结构,增加其产品技术附加值。比如,黑龙江省培育发展甜玉米、黑玉米种植,在各地市场上非常俏销,其种植效益可以达到普通玉米的10倍。由此可见,西部特色农业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投入、品种更新和产品深加工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由于财力、技术、意识和渠道等条件的限制,目前西部各省区很难做到这一点。

吐鲁番地区的葡萄种植在品种结构上是以无核白为主,主要用于制作葡萄干。无核白葡萄制成葡萄干后就成为绿葡萄干。由于受技术因素的限制,绿葡萄干当前不能清洗。因清洗后低热脱水时,其颜色会变为暗绿或褐色,影响处理。这样,不能清洗的葡萄干卫生就不达标,吐鲁番生产的葡萄干就无法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也就无法实现其价值的增值。世界上主要的葡萄干生产国,如美国、土耳其尽管具备生产绿葡萄干的条件,但都不再生产这一产品,这显然也是卫生标准问题。它们主要生产红色、黑色葡萄干,因为红色、黑色葡萄干加工后色度更鲜亮,附加值更高。

西部特色农业的品种更新缓慢,难以形成附加值,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西部的特色产品大多属于农林产品,从种植到成熟创值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不宜作产品更新调整。二是由于西部农户的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淡薄,掌握新品种栽培管理技术的能力比较差,不敢引进新品。三是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农业技术专家、经营管理人员,对于长期投入缺乏战略性的决策规划。

5.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结构脆弱

西部地区尽管拥有特色农业的自然资源,但地势起伏、山高沟深,交通落后:风沙侵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陈旧,新疆甚至还在使用原始的坎儿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无法适应农业结构优化的需要。西部很多地方的交通、通讯、电网等农村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1999年西部地区的铁路密度只有26.7公里/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21.6%;公路密度777.4公里/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的22%。现在还有部分乡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极大地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许多地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丰收后,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很差,无法进入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不可推辞的责任,不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意义深远,而且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二)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西部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只是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有许多方面尚未调整到位,一些重要的结构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不少地方在调整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地区之间结构雷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加工没有扩大延伸;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局面并未改变。农业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要完成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客观分析其状况是:结构调整虽已初见成效,但依然任重道远。

1.农业结构调整在“怪圈”中徘徊

西部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着普遍的盲目性和雷同性。在西部的一些市县,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准确的市场预测,尤其是蔬菜、水果、粮食的品种结构调整,农民往往根据前一年市场价格高低,决定自己品种的种植面积数量,价高的多种,价低的不种或少种,结果造成价高的大家都种植,价低的都不种植,大面积的农产品品种雷同。

由于独立、分散的农户无法了解和把握市场变化,只好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市场价格高低决策生产品种,极易形成一哄而上,造成某些农产品价格在当地一年高一年低,种植面积数量在价高时增,价低时减的局面。这样的变化反反复复,必然导致结构调整的重复性,长期在结构调整的“怪圈”中徘徊。

这种结构调整的思路较窄,以为农业调整结构就是种植面积的增来减去。这种结构调整的误区就在于,好像是依据“市场”价格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行结构调整,而实际上是根据市场的表面价格变化的一种盲目性极浓的随风跟风式的结构调整。供给不稳定又造成市场不稳定,最后必然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最为严重的是,这种盲目性农产品结构调整,往往会导致某种农产品在某些地方一时严重积压,价格迅速暴跌,使农民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使农民收入大幅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农业结构调整在“怪圈”中徘徊的现象,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都发生过此类“结构性”调整灾难。

广西的农民对这种结构性的灾难就深有感受:“啥赚钱种啥,种啥啥多,价钱就降;不种啥啥少,价钱就高,第二年大家都种,面积扩大了,价钱又降了下来。”似乎靠个体农民自己的力量,很难摆脱农业结构调整“怪圈”的“魔力”。广西的田阳县头塘镇头塘村,2001年全村种了100多亩西红柿,1斤能卖1.5元;2002年全村种了300多亩,1斤才卖0.75元。在百色市那毕乡大同村,2001年种的辣椒每斤卖0.7元,2002年大家都种一样的辣椒,品种又没换,价格就降下来了,每斤只能卖0.3元。在广西的田东县,大片的香蕉地已经翻耕。这个县的有关负责人称,这里准备种春蕉,因为今年春蕉的市价已经达到每斤1元多钱,比夏季的香蕉贵一倍多。而据了解,2001年春蕉最低价是每斤0.5元,按照农产品结构调整的“怪圈”徘徊规律,似乎在这种形势下明年春蕉的价钱也不会高到哪去。

据说,在西部很多地方仍然盛行“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观念。这种盲从思想,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怪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农民正是在这种习惯思维的引导下,自觉不自觉地扩大同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促使这种“怪圈”得以不断地延续。此外,农村农业信息馈乏,是农业结构调整难以走出“怪圈”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地方的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始终没有摆脱信息不畅的困扰,信息“瓶颈”使农民普遍感到手足无措,不得不在市场面前“押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