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沃伦·巴菲特全传
5306000000007

第7章 报社大楼上的母亲(1)

善于心算的母亲。

1、出色的母亲。

确切地说,巴菲特的母亲利拉·斯塔尔是一名报人,年轻时,她曾在自家的印刷厂当过排字工,后来又在自己家的报社当记者。1905年,她和她的父亲住在报社大楼的最顶层,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她的房间灯光亮着,可以说,巴菲特的母亲是一位相当敬业并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一个人。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当过排字工和记者的女子非常善于心算,她是个对数字相当敏感的人。巴菲特小时候对数字的敏感就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亲的影响,巴菲特自然也不例外。小时候他具备的审计员的本能或许就是母亲遗传给他的。

2、与众不同的天赋。

巴菲特对数字的敏感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他记事起,就显现出了这种与众不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在16岁那年就和一位比他大一岁的同学唐·丹利(DonDanly)共同出资350美元购买了一辆1928年产的劳斯莱斯轿车,并对外出租,租金为一天35美元。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在16岁的时候就已经赚到了很多钱,另一方面,他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在进行投资。

现在,回想起1947年从巴尔的摩购买轿车的情形,现已退休的蒙桑托公司技术董事、家住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市的丹利仍旧记忆犹新:“那辆车是在巴尔的摩南郊一个废品旧货站发现的。车是作为废铜烂铁出售的,作为交通工具已没有什么价值。它被叫做‘女士购物车’,前面有一个供司机(可能是雇佣司机)使用的单人折叠座椅,后面有一个双人座椅。”

那是一个美好年代,对于巴菲特而言更是如此,唐·丹利(DonDanly)回忆说:“我和沃伦、诺玛驾驶我父亲那辆1938年产的别克轿车(我们惟一的轿车)前往巴尔的摩。返回华盛顿的路程很有意思,因为这辆劳斯莱斯车的燃油系统有故障,我们必须每隔六七英里路程就得加一次油,而我们回家的路途是40英里,因此这是一个相当烦人的路程。除此之外,这辆车运行正常,只不过车速不快罢了。我驾驶这辆劳斯莱斯车,沃伦坐在‘女士’座位上,当时正同丹利谈恋爱的同班同学诺玛则驾驶着别克轿车尾随其后。”

有时候,巴菲特还会利用父亲的身份来为自己保驾护行,唐·丹利(DonDanly)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开着这辆车回来,但是没有汽车牌照。我们到达华盛顿时,由于没有汽车牌照而被警察拦住。沃伦拿出一个官衔证并说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于是警察就给我们放行。”

唐·丹利(DonDanly)把巴菲特是相当敬佩的,他说:“他善于心算。有时,他叫我报出20个两位数的数字让他心算。”丹利则用笔在纸上累加那些数字,他惊叹道:“他的心算准确无误。”

那么,他的心算本事是从哪里来的呢?唐·丹利(DonDanly)依旧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把这辆车放在沃伦的车库。我愿意打理它,我是技术能手而他是财务行家。有些人说我们共同打理它,其实,沃伦不善于拧螺丝帽,也不会做任何技术性工作。他只是站在一边,读商业方面的书给我听。中学毕业前,他就阅读了100本商业方面的书。也许,他的心算本领一方面是他母亲给的,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的努力。”

唐·丹利(DonDanly)对巴菲特不是欣赏而是崇拜。他后来在谈到巴菲特时,总是用各种角度来证明巴菲特的伟大。1997年9月13日,美国在线的“伯克希尔公司信息公告栏”上,丹利说:“我承认我有一个毛病:每天数次上网查看伯克希尔的股票价格。要是不点击那个表示股票正在上升的弯箭头,我就不想登录美国在线网站。在某种程度上,我渴望重温巴菲特合伙公司的‘美好时光’,那个时候,我每年都会收到一份描述我所持股票价值(它总是在上升)的报告。我持有伯克希尔股票已经30多年的时间,从未抛售过,因此,它目前的价格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不打算抛售)。我说过,我将坚持每天至少查看一次它的价格。”

3、解读母亲的事迹。

让我们再来浏览一下这位伟大的母亲的事迹吧,利拉·斯塔尔出生在内布拉斯加一个荒凉而又偏僻的小镇—西点。父亲约翰·安蒙·斯塔尔拥有一家周报—《卡明县民主报》。

由于当时的报纸行业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利润很高,所以,利拉家的家境并不好。利拉有一个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母亲,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因为母亲的身体一直处在亚健康状态,所以,利拉和哥哥在青少年时期就担当了照顾两个妹妹的责任。当然这是她的份内之事,除了要照顾家庭,利拉还要协助父亲工作。为此,利拉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使用印刷机,后来又掌握了活字印刷的技术。

一个小学五年纪的孩子,在做完功课后,就会跑到巨大的印刷机前,像一个熟练的工人一样紧紧抓住新闻印刷品的纸张,然后在合适的时候逐一拉出来。

16岁那年,为了筹集一笔学费,她开始寻找工作。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巴菲特的父亲,当时正在《内布拉斯加日报》任职的霍华德·巴菲特。

那天,报社要他担任面试官,而前来面试的巴菲特的母亲利拉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天下真有一见钟情这样的事,霍华德·巴菲特一见到这个年轻漂亮的顾念,立即就对她产生了好感,尤其是利拉幽默而辛辣的语言更让他心存情愫。

巴菲特在后来的文章中曾谈到父母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霍华德·巴菲特用一个面试官的口气问道。

利拉那时刚刚高中毕业,根本没有读大学,于是她思考了片刻回答道:“我的专业就是结婚。”

“这可是一门不切实际的课程。”霍华德·巴菲特也幽默地说道。

霍华德·巴菲特虽然这样说,但他最终还是聘用了未来的妻子。当利拉来到《内布拉斯加日报》工作以后,霍华德很快就表达了自己对利拉的爱慕之情。由于第一次见面时霍华德的睿智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利拉很兴奋地接受了巴菲特的父亲。

霍华德并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就向利拉求婚。当时还遇到了一点阻碍,那就是利拉的父亲约翰·斯塔尔希望女儿能读完大学。可爱情是等不及的。此时,两人的爱情火花已经火星四溅,任是谁都无法阻止他们走进婚姻殿堂。于是在1925年圣诞节,两人在西点举行了简单而又朴素的婚礼。

由于当时两个人都是贫穷的人,又因为当地并没有度蜜月的习惯,因此两人结婚后,就立刻坐上了去奥玛哈的汽车。这可以看作是旅行结婚吧,后来,沃伦·巴菲特就出生在了奥玛哈。

智慧锦言。

巴菲特的母亲遗传给了自己孩子心算的本领,这无疑为巴菲特日后的投资生涯增添了飞翔的翅膀,更最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智慧教会孩子认识和适应这个世界,秉承着一颗母亲圣洁的心灵,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带给孩子精神的升华。

《华盛顿邮报》,母亲的寄托。

1、情系《华盛顿邮报》。

巴菲特后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华盛顿邮报》上,不能说跟她的母亲没有一点关系。

她的母亲在巴菲特心中永远都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正是受到了母亲以及其家族的影响,巴菲特从小就爱上了报纸,并且做了一名出色的报童。

母亲职业对巴菲特的影响在几十年后依然存在。那是1973年,巴菲特用1062万美元买了华盛顿邮报股票,几年前,也就是2006年年底增值为12.88亿美元,持有3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可以说,这是巴菲特投资生涯,收益率最高,同时也是持股期限最长的一只股票。

《华盛顿邮报》的历史很漫长也相当复杂。报纸的创始人斯蒂尔森·霍奇斯在1877年末的美国经济重建时期投资办了这家报纸,在那个时代,创办报纸发表言论的人大都是思想活跃,不肯安分守己的人。斯蒂尔森·霍奇斯就是这样的人。

《华盛顿邮报》第一期出版后,共有4版,每一版面包括7个栏目,采用优质印刷纸印刷。1933年,《华盛顿邮报》在美国众多报纸中脱颖而出,步入了现代大发展的时期。

不过,大发展也等于大挑战,《华盛顿邮报》慢慢地被许多新报纸抛在了后面。不久后,乔治·汉米尔顿代表梅耶在拍卖会上以82.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家报社,而梅耶授权汉米尔顿的最高报价为200万美元。

在1933年的6月1日,《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华盛顿邮报》卖出了82.5万美元”的文章。当时有文章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报道:“尽管有关购买人真实身份的谣言到处传扬,但是汉米尔顿实际上没有隐藏任何东西……在6月4日的《华盛顿星星报》上,刊登了梅耶在纽约公开否认自己是真正买主的报道。在十天之后法庭正式批准收购完成之后,……6月13日《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以两行带边框的大字“尤金.梅耶公开宣布自己是《华盛顿邮报》的新主人”。

尤金·梅耶很是卖力,几乎把自己的所有时间、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在《华盛顿邮报》的工作中。《华盛顿邮报》在最初曾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损失。一位负责人说:“《华盛顿邮报》的亏损非常严重:在尤金·梅耶接管后半年内的亏损为32.3588万美元;1934年的亏损为119.1597万美元;1935年的亏损为127.9262万美元;1936年的亏损为85.7156万美元;在1937年的亏损为83.8937万美元。尤金.梅耶后来曾经对他的一个朋友说,‘《华盛顿邮报》一年的损失就可以耗尽我的全部收入’。他还曾经对自己的另一个朋友说过,‘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起这样的损失’。但是,尤金.梅耶不但一直承担着的亏损,而且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华盛顿邮报》加以改进。”

正是尤金·梅耶孜孜不倦的追求、执著、对公司业务事必躬亲以及他为此而不断投入的资金,让《华盛顿邮报》死而复活。从1942年到1945年,《华盛顿邮报》累计赢利额达到了24.7451万美元,在1946年,杜鲁门总统邀请尤金·梅耶担任世界银行的第一任总裁。

此时,菲利普·格雷厄姆加入了《华盛顿邮报》,1948年,尤金.梅耶正式宣布,把具有投票权的公司股份转交给已经成为自己女婿的菲利普·格雷厄姆和自己的女儿凯瑟林·格雷厄姆,他说,在全部具有投票权的5000股股票中,菲利普·格雷厄姆占有3500股,凯瑟林·格雷厄姆占有其余的1500股。

菲利普·格雷厄姆夫妇很快就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两个精明强干的领导人。两人开始从财务和新闻两个方面着手打造公司,实际证明《华盛顿邮报》公司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到了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对外发行的股份总额为1400万股,凯瑟林·格雷厄姆女士控制着A股的270万股。当到1973年到1974年期间股票市场严重下跌的开端,《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每股价格从最初的6.50美元的发行价格,并经过后来股票分拆的调整后下降至每股4美元。

在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时,巴菲特已经购买了价值为1?060万美元的股票,占《华盛顿邮报》公司全部B股的12%,或者说全部股票总额的10%。等于说,巴菲特的投资总额也从1973年的1?000万美元下降到1974年底的800万美元。

但是,巴菲特并没有停下来。他始终在断断续续地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从他第一次花很大的价钱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时,身为报纸的负责人凯瑟林·格雷厄姆女士就一直注意着巴菲特,她几乎是对这个人保持着敌意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是谁,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是否是一个威胁?’”

凯瑟琳·格雷厄姆总是坐卧不安,她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想干什么。可是两年后,两人见面了,凯瑟琳看着眼前这个慈眉善目的人,希望他能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巴菲特很爽快地答应了,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希望能到《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里坐一把椅子,凯瑟琳也只好答应他。

巴菲特的加入《华盛顿邮报》后,凯瑟琳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不久后,报纸上市,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0%。10年后,巴菲特当年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

许多年后,格雷厄姆女士在个人著作《我的历史》中这样写道:“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在1973年收购了公司10%的B股,巴菲特后来告诉我,他根本没有想到我们竟然会上市,但是他仍然对我们的最终上市而感到高兴。事实上,我自己也为此而感到高兴,尽管我不喜欢公开上市之后那些复杂而烦琐的工作。但是,巴菲特的到来,可以说是公开上市所带来的惟一可取之处。我们把公开上市的日期定在6月15日。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开盘的那一天,我以每股24.7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股,之后公司股票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公开交易。”

事实上,略懂市场经验的人就该明白一个道理,一家经营良好的报业公司的出售价格大约为公司年销售额的2.5倍。从这个理论来讲,《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内在价值则是巴菲特出价的4倍。巴菲特为什么要出如此之高的价格购买《华盛顿邮报》,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人们当时对于这个行业还没有什么热情。”

恐怕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巴菲特绝不会因为这样一条理由就出高价购买《华盛顿邮报》,而且在它股票下跌的时候,始终对他报有信心。凯瑟琳曾这样评价巴菲特,“在金融界,他是我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人,我不知道谁是第二。”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很少出现失误,那么,他为什么要购买《华盛顿邮报》呢?

首先,他对《华盛顿邮报》非常熟悉。巴菲特13岁就是邮报的报童,他每天下午按照5条线路,递送500份报纸(这其中就有《华盛顿邮报》)。4年多他就攒了5000多美元,巴菲特说这是他的第一笔财富。

其次,他对报纸行业有着相当的了解。1969年时,巴菲特购买了奥马哈太阳报。在1973年购买《华盛顿邮报》股票之前,他已经有4年经营报纸的经验,他总结说:“报纸是一个奇妙的行业。它是那种趋向一种自然的有限垄断的少数行业之一。”

第三,《华盛顿邮报》巨大影响力让巴菲特很自信它的前途。1971年,华盛顿邮报得到了一份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报告”,暴露了政府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欺骗行径。如果发表这份机密文件,根据《间谍法案》,邮报有可能遭到起诉,甚至被关闭。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坚决要报道这件事。我们不得而知她当时是不是在赌博,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到一个报人的道德素质,巴菲特相信这样一个报人,一定会把报纸带进一个光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