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艺术
5308500000022

第22章 找规律,慎决策,运筹帷幄胜千里(4)

独断专行,表面上看是领导者的强大,实际上是弱智无能的体现。因为弱者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心胸不宽,见识不广,或眼高手低,腹中空空,不听别人意见和建议。凡是那些胸怀大志,善于干大事、广纳贤才的人,都不愿意独断专行,而总希望与人广交朋友,广纳良言,尊重伙伴,尤其处处关心和爱护下属,不断征求别人的意见,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完美,营造宽松和谐与人合作处事的氛围。这是古往今来卓越领袖人物的一种普遍特性。列宁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艰苦过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顺应民意,退出战争,保住新生的政权,苏俄不得不与德国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中,列宁权衡利弊,主张接受德国的苛刻条件,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一派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国际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

在1918年1月召开的中央和地方负责人的会议上,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列宁的态度是,尊重大会的结果,继续阐述自己的主张。在24日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为多数人接受。

布列斯特谈判于1月30日恢复。作为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没有遵循列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的指示,导致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2月18日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以6:7的票数被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德国得到通知后继续进攻,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并要求苏俄在24小时内答复。苏共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气氛紧张,争论十分激烈。发言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焦急而愤怒,但仍然严格遵守民主制的原则,他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的政策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发生了动摇。

列宁指出:“如果你们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那么三个星期之后你们就得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原来似乎要付出的代价一下子就消失了。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布列斯特和约在党内的通过,完全是民主的方式,列宁作为党的领袖,充分表现了在领导集体中平等一员的身份和民主的作风。

列宁坚持处理党内不同意见有几个原则:一是不把自己看做有别于一般委员的最高领导,而是以平等一员的身份与其他委员争论,力争取得多数委员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对不同意见不罗织罪名,不采取任何组织手段,更不动用专政手段。这是保证党内民主集中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三是宁可自己辞职、退出政府和党中央,也不能破坏党内民主决策的规矩。

以民主的、讨论的办法解决党内不同意见。虽然历尽艰难,但取得的成绩是长远的、彻底的,并且挽救了同志,团结了大多数。1918年5月,布哈林回到中央委员会工作,他诚恳地说,我必须坦率而公开地承认我们错了,列宁是对的,因为喘息时机给了我们集中力量、组织强大红军的机会。

列宁在非常孤立的情况下,争取大多数人支持一项重大决策,挽救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决策智慧和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独断专行,对领导者个人来说最大的灾难是,容易孤立自己,过度耗费个人的精力,既影响工作,又影响身体。因为,既然你是个喜欢独断专行者,就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共事。与独断专行的人共事,一是人难处,二是事难办,三是伤感情,四是没有兴趣。领导者大事小事都由自己干,一言九鼎,从现象上看,似乎这样做很风光,从实质上分析,同事和下属都不敢接近领导,都不愿意接近领导,让领导成了孤家寡人,必然信息闭塞。这样的领导者连百姓的心都拢不住,还有多少风光和价值呢?所以,那些独断专行、高高在上、孤家寡人的领导者,虽然自己辛辛苦苦,整天累得筋疲力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但由于失去了民心,做不出显耀的政绩来,稀松平常,终究愧对自己和百姓。

成功的领导爱民主,聪明的领导爱纳言,成熟的领导爱伙伴,卓越的领导爱群众。作为一个领导者,只要不独断专行,这些方面就都能够做到。

集体构想,专家资政

三门峡大坝,1957年4月13日开工兴建,1960年10月大坝建成蓄水。三门峡大坝在蓄水、发电、灌溉、冲沙和旅游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至今仍在使用,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工程。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6月同越南水利代表团谈话中承认:“在三门峡工程上我们打了无准备之仗,科学态度不够。”

这样一个问题工程,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竟然是全票通过,无一票反对。

不论三门峡工程是否正确,这种全票通过,本身就是问题,就是决策的大忌。

大量沉痛的教训证明,没有民主和相应的决策程序,大事大“一言堂”,小事小“一言堂”,调查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并且势必产生更多的假象,导致更多、更大的决策失误。

为此,领导干部要发挥集体构想的优势。集体构想就是找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讨论,产生一个构想,接着产生另一个构想。不管想法有多古怪,不妨自由提出来,由这个人的想法引出别人的另一个想法,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法。

在集体构想会议中,领导者在众人自由发表意见时须保持心平气和,要能听取各式各样的意见。有些意见也许稀奇古怪、根本不可行,你也得注意倾听。这样才能抛砖引玉,引出真正具有创见的构想来。实际上,经由集体构想得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往往是一个人怎样也想不出来的。

柯特尼?惠特尼将军和麦克阿瑟将军相处了20年,当有人问到麦克阿瑟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何在时,他的回答是:“他能使他的下属都感到自己有重大的贡献--觉得自己有价值。”所以,领导干部应善于开集体构想会议。除了多听集体的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还应该多听专家的意见。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在《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一书中认为,毛泽东时代是个人决策时代,邓小平时代是集体决策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咨询参与决策时代。中央的决策越来越多地重视听取、采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

在我国重大决策中,中央越来越重视专家咨询,专家问政渐趋制度化。2002年12月26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开始了第一次集体学习。这被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至今已经举办了40多次。有人做过统计,这些专家人均年龄50岁,有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也有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年龄集中在45-55岁。集体学习的课题,大多与当前热点和近期重点问题关系密切,内容主要是知识和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历史和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央还邀请学者到中南海参加专家座谈会,一届比一届频繁,进入高层视野的学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年轻,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化,上下层的沟通渠道越来越多样。

为了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充分利用“外脑”、发挥专家学者的参谋智囊作用的机制。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专家,不仅要看是否拿过课题,主持过项目、获过奖,是否拥有学术头衔,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在某个领域拥有独特的建树。要完善专家遴选机制,确保不同背景的专家能有效地被吸纳于咨询委员会等审议机制之中,让智囊团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背景,更为广泛的代表性。

坚决果断,展示自己的魄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头饥饿不堪的小驴,终于在一块洼地里发现了两堆鲜嫩的青草。它跑到一个草堆前,用鼻子嗅了好一阵,用眼睛瞧了好一阵;然后又跑到另一个草堆前,又用鼻子嗅了好一阵,又用眼睛瞧了好一阵。这样来回跑着,始终没有张嘴吃草。因为这两堆青草同样鲜嫩,它不知先吃哪一堆好。这样,小驴就在这种长时间的犹豫、徘徊、选择和奔跑中活活地饿死了。

在生活中常可以看到,有的人事到临头犹豫不决,没有主见,搔首踌躇,徘徊不前。正如《左传》中所讲:“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下棋的人,如果举着棋子主意不定,就不能战胜对方。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犹豫不决,就难以取得成功。

优柔寡断是决策的大敌,在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下,不能迅速地作出决策,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