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智慧
5309100000001

第1章 养大气,顾大局,风物长宜放眼量(1)

大气的人精神境界高,气场也大。领导干部要成大器,必先有大气。有大胸怀、大格局,还要一切从大局出发,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凡事既要立足局部,又要考虑全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

要成大器,必先有大气

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领导干部要成大器,必先有大气。“大器”指的是能够担当大事的人。“大气”则是指博大的胸襟、宽宏的气度。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好跑马”来赞誉那些胸怀宽广的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共产党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和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大批杰出的领导干部。他们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具有排除万难、无私奉献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德。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影响力和感染力是共产党人革命气节的体现,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大气”。这种“大气”源于内形于外,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

大气的人精神境界较高,气量越大,往往见识越高,涵养越好。战国时代赵国有一个“将相和”的故事,其中的蔺相如就有大气量。他不惧声威煊赫的秦王,却甘受本国大将廉颇的羞辱。而他之所以一再忍让,倒不是怕廉颇,而是因为他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思想。也正是这种先公后私的远见卓识和宽宏博大的胸怀,才使廉颇感动得负荆请罪,二人最终言归于好,协力抗秦,护卫了赵国的安宁。宏大的气量,使蔺相如站得高、看得远,这正是他的力量所在。

领导干部有大气,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要有容人的雅量,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不计自己对他人之恩,不计他人对自己之怨,对待群众的批评,乐闻直言,从善如流,能以谦虚的态度认真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使别人批评错了,也不能打击报复。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要能容人之长、容人之功,少听顺耳的话,多听逆耳的话,要经得起误会、冲撞乃至受得了一些委屈,绝不能搞“一言堂”。要善于团结志同道合的人,更要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特别是反对自己的人,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共同促进事业的蓬勃发展。领导干部要“以人为本”,有容人纳贤的气魄和度量,用人之长,敢用那些比自己强的人,并善于容人之短,略人小过。

大气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领导者的心胸关乎个人形象,事业成败。要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心胸广阔,待人大气必不可少,不但要接纳支持者,还要接纳反对者,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

大气是一个领导干部的必备修养,是领导干部个人魅力的展示,也是非权力影响的体现。领导干部有了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大气,对人对事才能海阔天空,身边才能有更多人聚集,才能以大气磅礴的气势、挥洒恣意的气概去绘就蓝图,才能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真正成为一个能够担当重任的人。

大气需要有大度量

大度量是一种大气的体现,也是成就大事的前提。一个人如果拥有宽容之心,就会让他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与感激之情,进而靠近他、拥护他。所以,为人处世要有容人之量,尤其是当领导的,更应有大度量,这样才会有人与你共同进退。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生长环境不同,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也不相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节拍,也不可能都随顺我们的心意。如果因为看不惯哪个人,就与他断绝一切往来,那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了孤家寡人了。

1975年,撒切尔夫人当选为英国保守党领袖后,立即把目标对准了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官邸。但是.,在刚刚过去的竞选斗争中,撒切尔夫人与希思两军对垒,裂痕颇深,保守党的内部团结受到了严重损害。

在英国这种国家,欲当首相必须是一个政党的党魁,因此,党内的争夺斗争一向十分激烈。争夺各方常常是撕破脸皮,竭尽排斥、贬低和打击之能事。撒切尔夫人不赞成希思的政策主张,先是支持基思·约瑟同希思竞选,继而又亲自向希思挑战,使希思感到她是有意与自己作对,心中大为不快。在竞选期间,希思的人马故意打出“我支持杂货商,但不支持他的女儿”的口号(撒切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个杂货商),把撒切尔夫人的家庭身世也翻出来,作为攻击目标。这种做法,使撒切尔夫人十分气恼。双方的对立情绪一度达到空前的程度。

撒切尔夫人当选后,认识到为了团结全部力量参加首相大选,必须弥合与失败者的裂痕,恢复保守党的团结,稳定自己的后院。她获胜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去拜会希思,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她领导下的影子内阁。但被希思一口回绝。她不灰心,其第二个行动是请希思手下的总督导员怀特洛出任保守党副领袖,怀特洛接受了邀请。由于撒切尔夫人的做法符合许多保守党人的心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接着,撒切尔夫人于1976年10月的保守党年会上再次主动发出和解的信号。她在讲话中赞扬希思过去的政绩,在政策主张上作了些调整和修补,又采纳了希思的一些观点,使两派在对内对外政策上明显接近。在此情况下,希思也发表了对撒切尔夫人“完全相信”,支持影子内阁的内外政策声明。至此,撒切尔夫人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便最终确立了,为坐稳首相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领导的胸怀宽广,才能招天下人归服。一个统御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胸怀宽广既是重要思想作风,又是权谋手段。“君子之德如风”,宽容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人心,从而营造大格局。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正是显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素质和风度。

大度量并不仅仅是一种心智上的远大,还包括日常为人处世上显现的胸襟气象。这正如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所言:“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唐代武则天手下有名大臣叫娄师德,为人厚道,品性大器,为官40年不与人计较恩怨。狄仁杰做宰相是娄师德推荐的,但狄仁杰不知道,上台后还排挤娄师德。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贤明吗?”狄仁杰说:“作为将帅,他能谨慎小心地保卫边疆,是不是贤明,臣不知道。”武则天又问:“娄师德识才吗?”狄仁杰说:“我和他同过事,没听说他推荐过谁。”武则天说:“你就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他还推荐过其他人,可是从来不向别人说。”狄仁杰听了,顿时非常惭愧。说:“大德不求报。娄公是一个大德之人。我不了解他、排挤他,可他从来没有说推荐过我。他包容我、宽恕我的时间也太久了,我真无颜面对他。”

娄师德的弟弟被派到代州驻守。娄师德一再嘱咐他,与人相处要学会忍让。他弟弟说:“哥,你放心。就是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不会还口,用手擦掉就算了。”娄师德说:“不可以擦。别人把唾沫吐在你的脸上是想出气,你把唾沫擦了,他的气还是出不了。让它自己干就是了。”陆游在《阐里中有斗者作此示之》一诗中说:“唾面使自干,彼忿自消磨。”

君子坦荡荡,有宽容平和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事业有成之必备习惯。称得上大度量的领导者,大凡处世豁达大度,宜于相处;而小度量的领导者,喜欢斤斤计较,你很容易得罪他。与这类领导者共事,你得处处小心谨慎。明人吕坤指出:“夫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身居高位的人,最怕的是心胸狭小、见识庸俗的人。

庄子的《逍遥游》似乎通篇都在谈大器与小器的分野。其中,也谈到了领导者的气度品性问题,他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微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指出:某些领导者才智胜任一官之职,言行顺应一乡之俗,德性投合一君之心,并且得到一国信任。他们自鸣得意,也就像小池塘旁的麻雀一般。庄子对此“犹然笑之”。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大度量不是靠“装”的。庄子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如果不够一定的深度,就承载不了大船的重量。大度量是靠底蕴支撑的。这也是林则徐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之义。毫无疑问,领导干部要注重多修炼内质,多优化“内存”,更多地具备大度量深厚的气质、气象和品性。

大气需要放眼世界的战略思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必备素质。在当今这样一个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增强的开放世界里,是否有战略的眼光、开放的思维,是否善于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何谓战略思维?毛泽东关于战略问题最经典论述的着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是我们党军事战略系统的奠基之作,也是政治战略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战略学说的重要贡献。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因此,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全局性思维,是指导规律的思维,是高瞻远瞩的思维。战略思维至少有三大特征或“三个着眼于”。

其一,具有全局性。即着眼于全局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也就是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一个胸无大局,不讲大局的领导者,是不可能成为战略家的。

其二,具有前瞻性。即着眼于长远发展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具有战略思维的领导,他的本事不在于他总看到别人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善于看到别人还没有做什么,是做一看二想三的预言家。抗日战争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团成员谢维思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很多敌人成为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就预见到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转入战略反攻的发展逻辑,成为领导预见的成功典范。

其三,具有规律性。即着眼于事物的内部必然联系的思维。优秀的战略思维,源于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规律的洞察力越强,战略能力就越强。任何一种战略选择和确定,都应是深化规律认识的结果。邓小平关于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正是源于社会一定阶段发展的规律的深刻把握。

有位外国友人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称赞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领导人,具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雄才大略。他说,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是独特的,具有远见卓识,邓小平理论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其位,谋其政”,领导者所处的地位就是必须谋战略、谋大事、谋全局。但是,“重战术、轻战略;重微观、轻宏观;重局部、轻全局;重应酬、轻思考”的现象比较突出地存在于领导干部中,从而导致各种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断出现。就会使得人们眼光看不远,思路放不开,缺包容性、开明性和兼容性。这说明领导干部确实需要树立战略思维。

领导干部要学会训练自己的战略思维,开阔视野,放远眼光,提高自己对未来趋向的把握能力,辨别方向的能力,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在变化无穷的环境中作出战略选择的决策能力。远见卓识并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在面临危机之时镇定地、扎实地指明发展方向,确定未来战略目标。那么领导怎样才能树立起战略观念呢?

1.要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现实

善于从现实出发,把握历史前进的趋势,追踪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自己工作的小环境适应社会的大环境,把自己的工作小气候带进大气候中去,去影响它。如果忽视现实或逆潮流而动,注定是要灭亡的。因此审时度势,把握时代特点是树立战略观念的前提。

2.耍牢固树立全局现念

善于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服从全局的前提下,使局部也获得充分的发展。当前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因此一切都要围绕着它来运行。但是在这一主要任务下又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领导者要善于协调局部与全局的矛盾。

3.要高瞻远瞩。富有远见卓识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科学地预见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恰当处理当前和长远、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领导者不仅要看到它的现在,还要能预见到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作用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4.要准确地选择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正确处理可能与现实的关系,把发展战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如我国预定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选择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为战略重点分两步走的步骤,都是科学的。

识大体有大气方能做大事

领导干部办事情要识大体、顾大体、有大气,不识大体、不顾大体、没有大气,事情就会办糟,工作就会失误,就会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最后还要自食恶果。只有识大体、有大气的干部才能成就大事。

看看古代的例子: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割让上党地区予秦。韩上党守将冯亭不想归顺秦国,而愿降赵,派使者向赵王游说。当时平阴君赵豹反对,平原君赵胜贪图17座城邑,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于是引起了长平之战,赵军40万人被秦军坑杀。司马迁说:平原君是混乱的战国时代的风流洒脱、很有才华的公子,可是却不识大体。

北宋着名宰相吕端自幼身历五代后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又从年轻时开始从政,勤政廉明,识大体、顾大局,每每在遇到事关国家安定危亡的大事面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保全国家和朝廷的政治安定。时人称之“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再来看看现代的例子:

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虽曾多次遇到个人坎坷,甚至冤屈,但他们无不有大气、识大体,高风亮节,忍辱负重,淡然处之;而面对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历史关头,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从不退缩,毫不含糊,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站在正确路线一二一边,竭力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叶剑英在长征途中获悉张国焘要陈昌浩南下的电报,及时报告毛泽东,保证了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定计划北上。因此,1954年10月,毛泽东曾送叶剑英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以表扬叶剑英识大体、顾大局,在政治上的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