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领导智慧
5309100000005

第5章 养大气,顾大局,风物长宜放眼量(5)

当官图什么,可以反映一个官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品德的高低,可以反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的正确与否。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认清“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洁、严格自律,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当官图什么”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和思想修养过程。古人说:“今日居官受禄,当思昔日秀才时,又思日后解官时。思前则知足,思后则知慎。”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权力的考验面前保持头脑清醒,严格自律,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把为官的心思放在为老百姓谋利益上。这样,才可能政途平稳、持久。

当官不是为了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派头十足,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荫及子孙,更不是为了发财,把“升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抱着“升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当官不收钱,退了没本钱”的官财心理,一门心思为自己和亲友牟取私利,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贪污受贿,买官卖官,损公肥私,疯狂敛财,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最终堕入犯罪深渊。近些年,一些贪官案件一再警示为官者,可仍有前“腐”后继的现象出现,就是因为这些人一开始就存在着“当官发财”的念头,经受不住权、钱、色的诱惑,抱着侥幸心理,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作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应该明白“当官为什么”。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在接见掏粪工人时说:“你当掏粪工人是为人民服务,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岗位虽然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是相同的。

1.当官应该取信于民

在政治生活中,由于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领导干部真正重视的只是取信于上,对取信于民则置之度外。

已于2004年2月12日被注射执行死刑的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有一条重要的当官经验,那就是通过制造虚假政绩来骗取上级信任。王怀忠一次酒后对一名关系密切的部属说:“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能,能上,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我(领导)看到政绩。”

王怀忠本人对制造虚假政绩有过很多表演。有一次,他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某村考察,就令人将该村最穷的一个村民找来,令他搬到一间事先腾空的房屋里,把别人家的牛、羊、猪以及家具等统统借来,再让村长、村支书等教那村民说一套“由贫致富”的经过,并在言辞中体现出“感谢现任市领导的帮助”等。

这仅仅是一个小把戏,更为惊人的是王怀忠曾说阜阳市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安徽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一些工作人员在被迫制造假纳税发票时,把秦始皇、克林顿、叶利钦等古今中外政要名人列为阜阳的纳税人名单之中。

王怀忠之流的一再高升,反映了中国用人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即得到上级的信任比取信于民更重要。这种弊端,使一些干部不思如何造福一方,而思怎么出人头地,政绩押在讨好领导上,升迁押在关系背景上。台上作秀,台下作案,当面装人,背后做鬼,惯于逢场作戏,醉心于迎来送往,热衷于表面文章。各种虚假政绩,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施政立足于取信于民,就必然真心诚意,真抓实干,为政就会走正道。通过制造虚假政绩来骗取上级信任,则势必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用新的谎言来骗取新的信任,为官必然走邪道。

2.当官应该心系群众

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句话喊了几十年,为什么总是不能真正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扎下根来呢?这恐怕还是受了几千年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官贵民贱”思想的影响,是“官本位”观念在作怪。在民与官谁为本的问题上,理所当然是先有民而后有官,是民众生产生活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有人为大伙儿的事情、需要发展公益事业时才选出人来做“官”的。

毛泽东不仅反复要求所有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而且早在抗日战争即将全面胜利的时候就告诫全党:“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邓小平提出,判断我们工作成败的标准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还多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胡锦涛担任党的总书记后反复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虽然密切联系群众、心系群众是我们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摒弃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但由于人的思想活动是活跃的、复杂的,一个干部在各种诱惑面前意志坚定,不为所动,并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那么,领导干部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心系群众呢?最主要的是要在灵魂深处解决干群关系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搞清楚干部与群众到底谁是主人、谁是公仆。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实践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正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是事物的本原。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在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体会到这一点,才会把心态调整过来,使自己的目光由过去那种居高临下俯视群众变为贴近群众、尊重群众,才会自觉克服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群众到机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不良现象,见了群众才可能谈得来、谈得拢。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

2004年9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就学习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党“向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牛玉儒同志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党需要这样的好干部,人民需要这样的贴心人,我们应该学习他,宣传他,让千千万万个牛玉儒式的好干部涌现出来”。

牛玉儒同志生前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2003年4月“非典”期间,牛玉儒调任呼和浩特,“让呼市发展更快些”--抱着这样的宏愿,牛玉儒走马上任。上有自治区党委的重托,下有对200万呼市人民的承诺,牛玉儒为了加快这座自治区首府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的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一他在呼市的493天,几乎天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而呼和浩特的面貌,也在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城乡居民收人增加,财政收入节节攀高,城市建设的变化之大更是让人惊喜。但让人痛心的是,2004年8月14日,牛玉儒终于积劳成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2岁。

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品质,让牛玉儒成就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树立起了良好的领导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说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可能意识里马上就觉得应该是那些“老黄牛”式的人,在工作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等。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了,但是仍然需要这种勤勤恳恳的务实精神。

我们来看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郑培民的先进事迹。1990年5月,时任湘潭市委书记的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湘西是全国着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为此,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培民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粗糙的饭食也嚼得津津有味。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因突发心肌梗死逝世。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的群众一提起他,都会热泪盈眶,因为郑培民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是个老话题,也是个一直没有得到完美解决的新课题。不断听到一些领导干部说,我们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中调研,有时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但群众总与我们不近乎,也不大愿意说实话,有情况也不报告,出了事弄得我们还挺被动,真的令人头疼。“令人头疼”的不是取决于你是否走到了群众之中,而是看你与群众究竟保持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丢帽掉头之前,贯以“清正廉明”自居。他在位期间每次回老家,都不带随从,坐的是普通型的桑塔纳轿车,总是摆出一副平易近人、清正廉洁的样子,既不抽烟又不喝酒。每次到乡下老岳父家,总喜欢到附近的村民家里去走走,他会到地上满是鸡屎的村民家里去喝茶,也会抱起满身泥土的孩子去亲脸……他这一番廉洁亲民的行动,感动得村民们连呼他是清官,他的亲属也莫不以有他这样的清官而自豪,可是朴实、厚道的百姓们又哪里知道胡长清的这副简朴、爱民、清正廉洁的样子都只是装出来给人看的,他们眼里的清官在担任江西省副省长期间,平均每月受贿33万元,平均每天收受的贿赂相当于江西省5个农民一年的收入!

如果把一滴油滴在水上,表面看来油与水是亲密接触了,但油是油,水是水,谁也没有渗透到对方中去。这也好比一些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虽然你人也下到了基层,但像油一样总是浮在水面上。下基层说是深入群众了,但多是随从一大片,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中午吃顿饭,下午回机关。如此,心与群众想不到一块儿,话与群众说不到一起,事情也办不到群众的心里。这种“油水关系”,正是目前一些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领导者,无论你所从事的是什么行业,无论你的地位高与低,只要你能够工作勤恳,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而且精一行,那么,你一定受到人们的拥护和尊崇,就必然能够在人们的心坎上树立起高大的形象。坚持原则,是责任,更是要求所谓原则,就是说话和行事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所谓“讲原则”,就是做事一切按“法律”、“规定”、“要求”办,对人、对事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对的就拥护,错误的就反对,敢于批评,敢于表态。这是对一名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坚持讲原则既是领导干部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也是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只有坚持讲原则,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复杂的工作局面,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没有原则的人往往禁不住他人的诱惑,意志力比较薄弱,遇到什么事情,最初还能遵循自己的原则,但经别人三言两语一劝,马上防线就崩溃了。举个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遍的小例子,拿喝酒来讲,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常常要推杯换盏,边喝边聊。几杯酒下肚之后,本来规定自己只喝三杯,开始时尚能坚持,但没过多久,在朋友的再三劝说之下,脑袋一热,什么三杯原则,五杯又能怎么样?于是,原则丢在了脑后,放开肚子喝了起来。结果常常是酩酊大醉,误了其他的事不说,对自己身体的损害也极大。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没有原则。做事情没有原则,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

讲原则是领导干部履行党的宗旨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在概括集体决策和部门分工时说:“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办中有决,不离原则。”邓小平也强调:“不讲党陛,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讲原则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应承担的责任。

诚然,讲原则难免得罪人。有的领导干部总想当个老好人,不讲原则,不问是非,这个不得罪,那个不愿惹,遇见矛盾绕道走,处理事情和稀泥。到头来,矛盾解决不了,问题堆积成山,事情越来越糟。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就回头,甚至用“讲和谐”作为自己不讲原则的挡箭牌,究其原因,在于这些人“怕”字当头: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怕损害个人利益;从思想根源上看,是缺乏鲜明的党性原则。殊不知,坚持原则、敢于较真、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真和谐;不讲原则、掩盖矛盾、敷衍塞责,只能得到假“和谐”。久而久之,群众终于明白了,老好人并不好,老好人私心重,老好人不是好领导。老好人的出发点是不得罪人以维护自己,结果把大多数人都得罪了。这是不讲原则的必然结果。

革命时期,多少优秀共产党人被捕后,宁死不肯泄露党的秘密,不要国民党许诺的金钱、官位、美色,这是对党何等的忠诚!何等的革命英雄气概!现下新时期的少数领导干部,安享着比革命时期好几十倍几百倍的条件待遇,气节和党性却远不如革命时期牺牲的党的先烈们。党性原则还不够坚定的领导同志们,该扪心自问,该好好反省了。

2009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共产党是讲感情的,但我们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我们一定要明白,坚持原则是会得罪人的,但不坚持原则就会得罪人民群众。

身为领导干部,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不怕得罪人,是责任,是使命,更是要求。不坚持原则,就是腐败!领导干部们都要时时铭记!

坚持原则是衡量干部的试金石

刘少奇说过,如果在原则上发生错误,那就不只是会发生个别的错误,而会发生系统的、一贯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上的错误。能否坚持原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和坚定的试金石。

当前,党员干部中不敢坚持原则、当老好人的现象值得重视。有的对违反党的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不敢“言”,态度暧昧,睁只眼、闭只眼;有的面对复杂矛盾、棘手问题不敢“碰”,不讲是非,敷衍塞责;有的遇到工作疲沓、不负责任的人不敢“批”,你好我好,得过且过。

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原则,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好方向,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领导干部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要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不拿原则做交易。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只有敢讲原则,擅讲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路线,履行党的宗旨,维护人民的利益,推进事业的加快发展。一个平庸、不愿得罪人、没有锐气的领导或班子,必然会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是不可能也没有力量组织和带领群众共同干好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