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仰望星空
5310000000015

第15章 品德心语(1)

青铜的风骨与品格

读《赵恺两卷集》絮语

多年没回家乡,这次相见,我和赵恺紧紧拥抱。临别,他送我一套他新近出版的两卷集一诗歌卷《诗雕公园》和散文卷《木笛》。每卷都标有“9―2”字样,是收人作品的起始时间。这是他因错划右派积压多年后的创作井喷期,也是丰收期和黄金期。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年出版的。

精美的环衬上标着: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新诗奖;中国社会科学院艾青杯全国文学艺术一等奖第一名;作品被收人《新中国文学大系》,大、中、小学教科书及多种文学选本、辞典,并被多种外文译介。

我和赵恺相识近三十年,我因喜欢他的诗和他相识,相识后更喜欢和敬重他的为人。他的诗文,只要看到,我都是要读的。他出书也不忘送我,从《我爱》《赵恺诗选》到父女各自一本的散文集,我还为《我爱》写过书评。在南京等待外孙女出生时,我开始了潜心伏意的阅读,尽管有一些是多次阅读了,但我还是不断地被感染、激动,有时要合上书本,走来走去,以平复心潮,遇到妙处,我击节吟咏。两卷读完,我不禁感叹!真好,篇篇都是美文’件件都是响器。

在我看来,那些大大小小的诗篇,长长短短的文章,件件都是精良绝美的乐器,有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大号、小号、二胡、瑟琶、月琴、长笛、手风琴、沙锤、架子鼓、竹板、牧笛、竖琴……只要你读她,她就会引起你心灵天空深处的振动、轰响和共鸣,它激越、委婉、昂扬、沉郁;它上升、盘旋,回复,缭绕……最后,成为一支支类似于贝多芬的交响乐,而尾章必定是《欢乐颂》。在这种阅读感受中,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踏着苦难与不幸,用顽强坚韧的毅力,攀援在通向崇高与壮丽的精神之途上,经历了阴睛雨雪,电闪雷鸣,最终抵向了尊严与崇高。我想,这种与读者之间的情智交流与共振,应是不分肤色和性别,也是不分种族和国界的。但前提是你必须读它,不读,一切都无从谈起。赵恺说,书出后,他很低调,没有首发式,没开研讨会,也没让人写评论。我想,我就写点读后感吧。

《诗雕公园》收人长短诗79首,加上前言《我为什么写作》,计80篇。散文卷《木笛》99篇,加上后记《梦为什么是圆的》正好是100篇。长诗三千多行(《周恩来》〉,短诗只有四句〈《黄河》〉;长文《诗雕》四万余言,短章只有几百字。随心所欲见匠心,洋洋洒洒似江河奔腾,斗空而泻&舒展自如有节制,短小精悍如短剑利刃,直人骨髓&在他营造的艺术天地里,但见龙飞凤舞,人间万象具备&云蒸霞蔚,电闪雷鸣,万千气象齐汇、山川大地,金木水火土&苦辣酸甜麻,五味具全;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色具呈;理性与激情交织,幽默与机智含锋……但经沉淀过滤后,我发现,赵恺的诗文,最终给我的是他对生命、生活和大自然一切真善美的发现、探索、追求、提升、热爱、捍卫和讴歌。

诗集排目以《母亲》开头,到《向大海》结束,我看是自有深意的。

前者的最后一段是:“孩子是黑夜时母亲用白昼引导他!孩子是白昼时母亲用黑夜衬托他!白昼和黑夜!使时间绵延不息!无所在!无所不在!母亲,是永恒的谜。”后者的最后一段是:“向大海!向大海!向大海!如果不能流进大海!再长的江河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个开头和结尾,就能找到理解全书的线索。以《母亲》为引领,紧接着的是《我爱》和《第五十七个黎明》,这是连获首届和第二届全国新诗奖的作品。这两首诗是赵恺的代表作,它也几乎包含了他诗歌创作的全部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性的和艺术的基因。形式上在结构严谨中透露出自由奔放,体现出灵动的音韵和固体的建筑之美;内容上关注现实、民生;无论是个体的苦乐、命运、尊严还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前途和荣誉,最终归结于对假丑恶的鞭笞,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弘扬和呼唤。关注现实和民生,本是对作家诗人的最基本要求,但当下却成了考验中国作家和诗人的良知、勇气的答卷。他注视历史,更关心现实;他真诚地歌颂,也无情地批判;他颂扬大师,也赞美平民。从《扬州八怪》《章太炎》到《陶行知》《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聂耳》;他顶礼膜拜革命先烈,礼赞《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抗日名将新四军师长彭雪枫(《黑雪》〉;他在放声高歌从家乡土地上走出来的世纪伟人《周恩来》的同时,也不忘去《倾听孩子谈话》、人类的第一个《元音》,甚至满怀深情地歌颂一个朴素的《鸟巢》……恕我只能罗列作品的篇目,而不能进行诗句的引用,那样会造成伤害,像肢解一个美人。同时也会延长篇幅,占用读者的更多时间。由一百首短诗组成的《天耳听跫》,是较独特的。首先是它的句式相对短小整齐,大多是三四五字一句,难得有七字句,最长不过八字。内容五花八门,说古道今,讽剌调侃,嬉笑怒骂,活画出当下斑驳多彩的世相和人情,最为灵动和鲜活。

我之所以特别指出’是因为这对他来说’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说’都是不常见的。

散文卷的开篇《诗雕》是四万字的大散文,它记录了赵恺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命运起伏,悲欢离乱,及思想的成长,精神的发展,我把它看成是他此生灵与肉的履历,也是整卷的精神骨髂。潜心细读,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资源可供读者汲取。

我最心仪的是写蔡元培先生的《依然青铜》。赵恺说:北大之大,首先是蔡元培之“大”,蔡元培之“大”,是胸怀之大、目光之大、品格之大,思想之大,是“有容乃大”之“大”。蔡元培是境界,这种境界臻于东方哲学的极致而涵盖并兼容全人类。我想,对说话的嘴多、思想的脑袋少的今天,蔡先生给我们启示依然是警醒的、深长的。其实,“古来圣贤皆寂寞”,任何时代的思想者的命运从来就是在睿智、清贫、冷峻和隐忍中坚守着高贵的孤独。其他篇章,我感兴致的是《鹰巢》《台湾记行》《叶落蒙马特》《我的手掌紧贴在雨果的墓碑上》《波兰笔记》《最后一课》《聊书》等,这里有许多如过去没读过,或是自己的喜好等个人因素。赵恺的散文有的可以当诗读,如《老邮差》;有的可以当小说读,如《红狐狸》《太极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纪念杨荫榆君》,这是可以和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比照来读的。起因是赵恺无意中读到了一则资料:曾经担任过北京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为保护险遭曰本鬼子强暴的两名女同胞,在苏州死于敌寇乱枪。赵恺感叹道:同样的一个早已在我们心目中死在鲁迅笔下的人,却做出了如此壮烈之举。鲁迅死于6年,杨荫榆死于8年。杨死时家里买不起棺材,她的丧事是街坊邻里凑钱操办的。感慨自责后,他发问道:“一个民族又当怎样珍惜、呵护、绵延和强健自己的民族之魂?”这不禁使我想起上世纪初的英国人侵西藏的占领军头目荣赫鹏,这个被我们视为双手占满藏胞鲜血的刽子手,最后却厌恶了政治,虔诚地献身于宗教,在6年组织了《世界宗教信仰大会》,他要将佛教徒、回教徒、犹太教徒和印度教徒团结起来,并为此努力到生命的最后。我想,人从来就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不盖棺不能定论,有时盖棺了,也还不能定论,就是定论了,也不见得没有疑异跟随着。

熟悉赵恺的人都知道他对中国的青铜文化情有独钟,因此,他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它们以青铜的风骨和品格,并为此禅精竭虑,讴心沥血。

“惜墨如血”是他的写作宪法,并被印在书中自己的照片上。“此生最惧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他引用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话作为诗集的题记。据此,我发现,赵恺的文学创作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高度的道德理性水平,纯洁的道德动机,对读者的民主作风,对劳动人民忘我的忠诚,他诚实正直,坚持原则,对一切虚伪欺骗毫不妥协和不懈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真正可贵之处是让我在阅读中排斥了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超越了人生歧途上的困惑,充分享受了追索、探寻、忏悔、敬畏和理想主义等目前稀有光芒的照耀。

梁实秋说过,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在隔壁便是个笑话。他的话有调侃的意思。对现今来说,法官给钱放人,海关走私,官员卖官,教授窃名等等,不一而足。极而言之,谁不是个笑话呢?有人说作家在制造文字垃圾,更有人说,文坛已是个垃圾场。我想,时下的文坛若没有垃圾倒是怪事,有垃圾不奇怪,重要的是要学会鉴别垃圾。好像也不能因为文坛有了垃圾,就说文坛全是垃圾了。赵恺的两卷集就是一个反证。

我推测,大约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些浪漫的种子,也多多少少地有过当诗人的一点经验。在怨黄莺作对、怪粉蝶成双的“为说新诗强说愁”的时候,诗就不请自到了。但随着人世稍深,诗意也就随之递减了。一个人到了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历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才是真正的诗人。想到冰心老人为赵恺的提词:“年轻的时候,会写点东西的都是诗人。是不是真正的诗人,要看他老的时候。”我信然,赵恺就是如此,他已经七十岁了,还是好诗不断。他不仅是个好诗人,也是个好战士,不仅仅用文字写诗,还用自己整个生命去写诗。他说过,写作是他的生命方式。在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暴雪重灾时,我在《文艺报》的头版上看到了赵恺在贵州采访一线工人的照片。

在散文卷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段,他深情地写道:“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我天天感恩:从一颗露珠、一轮太阳,到一个梦。”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想,他早已拥有了一种博大的情怀,云水的心胸;一种超越了种族、肤色、国界与狭隘利益,具有普世情怀的价值观,可谓悲智双运,解行并重。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来说,这正像是江河的人海口,在平缓和宁静中显示了博大、雄浑和壮阔!

天无语,使诗人言。诗歌是人类的灵魂,也是心灵的桥梁。一个民族的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诗歌也是一个人的灵魂。他曾引用人们熟诵的那句名言: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我要说,即使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也扼杀不掉人类对于诗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岁月不绝,诗思不已。好诗永远似黄钟大吕,声音洪亮,余音不绝’传之深远,但却没有武断的和终极的答案。我以为’这正是好诗穿透并打动我们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喜欢它的终极的原因。

就在我将写完此文时,接到赵恺的短信,他将随团出访以色列,参加他们建国六十周年的诗会。我知道,这是他心仪已久的事。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我给他回短信说:见到上帝问声好,这个世界很热闹。但愿三教不争斗,各守家门各守道。盼望能早曰读到他有关此行的诗文,以随他神游圣地和分享他的财富。

2002年4月18日。

硝烟散去,精神长存

读杨闻宇编著《硝烟散去^20世纪军旅散文集锦》

读二十世纪的军旅散文,首先进人眼帘的是那些早有定评的名人名作名篇,像方志敏的《清贫》、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叶挺的《囚语》、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还有巴金、孙犁、刘白羽等众多名家与军旅有涉的作品。这些篇章像七彩的宝石和琥珀,经岁月的淘洗而越发熠熠生辉。若从数量上说,军旅散文大部分作品均诞生于建国以后,从作者来看,有战争亲历者,有后起新秀。这大约是因为散文这种文体比起小说诗歌来说,对大众具有更广泛的亲和力。他们在回忆过去和抒写现实中展现出了上下近八十年来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从一个侧面为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孕育、诞生、成长、壮大留下了一份鲜活的档案。

读军旅散文,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普通场景,无论是写领袖将帅还是普通士兵,无论是写硝烟纷飞的战场还是和平时期的平凡生活,无论是写英雄壮举还是心灵律动,字里行间无不充溢着民族的传统美德、精神气节、道德理想,高扬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跳动着真善美的旋律。我不禁赞叹:这是一片精神和思想的高原、道德情操的高原,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精神脊梁。

爱情,是军旅作家表现的母题之一,这也是近几年军旅散文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战云密布、硝烟纷飞、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散文《红军浪漫曲》讲述了一个姑娘在亲人的陪同下,从敌占区夜渡黄河与红军战士成亲的故事。在《军营家属院》《牵了一下手》《红纱巾》和《雪趣》中,对当代军人镇守边防高原雪野的爱情生活的真情抒写,显露出了冰峰凌空般的纯洁与崇高。

主题的丰富多样和深沉独到也是军旅散文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更为突出。有不少作品直接叩问历史、战争,富有哲理性。《关于历史》《这里真安静》《沉重的铁锚》《天坟》等都因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让人获益匪浅。散文《惠通桥》从一个偶然事件改变历史命运的记述中,让人感受到偶然性的奇妙和魅力所在,感受到上帝之手的妙用。尤其是主人公的命运,更让人感叹良久。这里让我感受到军旅散文作家对历史的那种透视的目光,对历史的价值尺度、理性精神和其科学品质的准确把握。因此,我以为,优秀的军旅散文完全有资格成为当代人的灵魂滋养物和思想文化资源。

我以为“文以载道”并没有错。文不载道,而仅仅载文,有什么意思?国家和国家的较量,民族和民族的较量,最直观的是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但隐藏在深处的是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较量。而最能体现文化和文明的就是精神。那么,最终也可以说是精神的较量。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文明代代相传,恐怕也是得益于我们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生生不息、与日俱进的民族精神。当前,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弱化’几乎都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道德失范、精神滑坡,似乎更能引起国人的认同。我们精神钙质的缺乏和流失,虽不能说到了比比皆是的地步,但却也到了需大力拯救的时候了。这使我想起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和它自身的安全。我想,在军旅散文中所蕴含、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众多的优良传统道德、思想精神,是一笔巨大的思想精神财富,也可视为疗救时弊的辅助良方之当今的军旅散文作家有责任和义务把二十世纪军旅散文的主脉和精华接过来,传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用以鼓舞我们的人民和军队高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高扬起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自己的一份应有之力。

2年7月15日。

余音绕梁

读杨闻宇《绝调重弹〈阅微草堂笔记〉选析》

知道纪昀就是纪晓岚,也知道他有本《阅微草堂笔记》是很早的事。但认真看看想想,却是在读了闻宇师兄的关于这本书的选评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