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胜任才是硬道理
5313000000012

第12章 一板一眼,踏踏实实(1)

粗糙的工序只能带来粗糙的感觉,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到位的管理,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一定是一板一眼,认真做事的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国人非常聪明,但这种聪明总是以侵犯制度为代价。

一个中国学生到欧洲的某个学校留学,这个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欧洲。她刚到学校的时候,食堂里还空空如也。

开学的前一天,她吓了一跳,食堂门口排了足有100米的长队,她等了半小时才进入食堂的门,心想里面一定是人山人海,恐怕位子也没有。可是进去一看,还有三分之一的位子空着。

很快她就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总的来说,欧洲人吃饭都有一个简单的“道”的概念,在家里和在饭店里吃饭都是这样(中国人只有在饭店里吃饭讲究“道”,在家里是一次把所有的菜端上来)。这个顺序大体是:色拉——主菜——水果/甜点(中国人吃饭少不了茶,他们吃饭少不了水)。

欧洲人死板就死板在,尽管在食堂里吃饭是自己一次把所有的东西取出来,但是他们取食物的顺序也要严格按上面顺序,先拿色拉,再挑主菜,最后取水果/甜点。由于色拉和水果/甜点是自己取,而主菜是食堂的师傅给,所以主菜花的时间最长。主菜柜台前排成长队的时候,水果/甜点柜台前面却没什么人。

看到人多,后来食堂里就增加了柜台,也就是两个色拉柜台,两个主菜柜台,两个水果/甜点柜台,两个收银口。由于大家还是固定地按上面的顺序取食物,所以效果并不明显,每天的队伍还是那么长。

中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因此他们很快就能发现有空子可钻,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拿水果/甜点,再拿色拉,这个时候主菜的队就短了。中国的留学生拿了主菜后就可以直接去收银口。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看到中国的留学生将水果留起来,欧洲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地问:“如果饭后不吃水果,那你们什么时候吃?”中国的留学生回答:“我们什么时候都可以吃,想吃就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古语很好地说明了契约、秩序、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国人非常聪明,但这种聪明总是以侵犯制度为代价,而“制度”是一个国家、企业强大的根本。西方人的制度设计有时候是可以用“精妙”来形容,而且对制度的执行在我们看来近乎呆板,而中国人的聪明之处则是在于不管有什么制度,都可以把它回避、歪曲、改造,直到这个制度等于没有。

严格的程序或许会使老板失去挥洒自如的快意,但可以保证企业运转的稳健和效率。西方企业习惯于按程序办事,而中国的企业喜欢临时决定。只有按规定办事才能使企业各环节纳入控制之中;中国企业是否成熟应该看它是靠灵气办事,还是靠制度办事。按规定办事不是对决策者个人的挑战;按规定办事可以减少内部的摩擦;按规定办事是稳健成熟的表现;

按规定办事也要领导艺术。

在中国,多数企业都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但实践却告诉我们,有效的管理程序才是取胜的根本保证。如果一个企业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下面是企业中经常碰到的几种无序、混乱的情况:

1.职责不清造成的无序在很多企业中,经常会遇到由于制度、管理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某项工作好像两个部门都管,其实谁都没有真正负责。两个部门对工作却是纠缠不休,整天扯皮,使原来的有序反而变成无序,造成极大浪费。

2.业务能力低下造成的无序素质低下、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也会造成工作上的无序。一种情况是应该承担某项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因能力不够而导致工作混乱无序;另一种情况是当出现部门和人员变更时,工作交接不力,协作不到位,原来形成的工作流程经常被推翻,人为地增加了从“无序”恢复到“有序”的时间。

3.业务流程的无序由于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纵向部门设置,会严重割裂横向的业务流程,各部门大多考虑一项工作在本部门能否得到认真贯彻,而很少考虑如何协助相关部门顺利实施。通常考虑以本部门为中心,而较少以工作为中心,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从而导致流程的混乱,工作无法顺利完成,需要反复协调,加大了管理成本。

4.协调不力造成的无序某些工作应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界定,处于部门间的断层,相互间的工作缺乏协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彼此都在观望,认为应该由对方部门负责,结果工作没人管,原来的小问题也被拖成了大问题。

对于协调不力,又可分成下面几种情况:

——上级的指示贯彻协调不力对上级的工作指示及相关会议布置的工作没有传达,即使传达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来组织落实,形成口号接力,工作在本部门出现停滞,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形成工作盲区。

——信息传递的协调不力信息流转到某个部门出现了停滞,使相关部门掌握不到应该得到的这些信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信息没有分类汇总,停滞在分散之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分析、核实和利用,依旧停滞在原始状态中;信息不准确,造成生产盲目、物资供应混乱、计划的频繁调整、没有效益的加班及库存的增加。更有甚者,把信息视为本部门或个人私有,有意不再传递,则影响更大。

——业务流程的协调不力绝大多数的管理活动不是一个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两个以上部门相互配合,按横向的业务流程来完成。但是由于纵向部门设置对业务流程的割裂,会形成一些断点,如果不能及时搞好协调,业务流程就不能顺利运行,会造成后续流程停滞,形成损失,即使想方设法绕过去,也会造成效率降低,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协调不力是管理工作中最大的浪费之一,它使整个组织不能形成凝聚力,缺乏团队意识、协调精神,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

5.有章不循造成的无序随心所欲,把公司的规章制度当成他人的守则,没有自律,不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造成无章无序的管理,影响了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这5种情况的无序出现的频次多了,就会造成企业的管理混乱。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分析造成无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在这种无序状态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使无序变为相对有序,从而整合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率。

一板一眼的做事风格

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话,有些细节就会在操作中一步步被发觉,隐患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消灭了。

在欧州、日本的企业中,做事情要一板一眼,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按流程办事,才能发现细节中的隐患,并在操作中一步步地把它消除。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如果在一家公司里发现一群不打领带、身着休闲服装的人,很可能认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而如果一个公司里男士西装革履,女士淡扫娥眉,同事见面互相有礼貌地寒暄,那很可能你已经来到一家日企。

日资企业的工作环境有其独特的风格,在日企工作的人需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工作不能马马虎虎,都要一板一眼地做事;要适应并习惯他们计划性很强的工作方式,久而久之与他人产生默契,一件小事都会一再地、反复地确认、商量。

在日本,河豚被奉为“国粹”,河豚肉质细腻,味道极佳,但这种鱼的味道虽美,毒性却极强,处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人死命。在中国,每年食用河豚中毒、死亡者都达上千人,但同样是吃河豚,在日本却鲜有中毒、死亡的事情发生。

日本的河豚加工程序是十分严格的,一名上岗的河豚厨师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在实际操作中,每条河豚的加工去毒需要经过30道工序,一个操作熟练的厨师也要花20分钟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加工河豚就像做普通菜一样,加工过程随随便便,烹饪过程也没有太多的工序。

加工河豚为什么需要30道工序而不是29道?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日本人没有因吃河豚而中毒,可能经过20道工序的处理也不一定会死人,但粗糙的工序只能带来粗糙的感觉。从这一点来说,到位的管理,一定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化的管理,一定是一板一眼、认真做事的管理。

日本人喜欢什么事情都做得很仔细、很规范,“制表”就是日本企业的一大特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制成图表,而且同一件事情都要重复做好几张不同的图表,小到在公司里放置老鼠药的事情也要打成通知四处张贴,日本的员工也一直坚持不懈地服从于这些工作流程。

此外,日本企业还有很多类似的做法,如在日本的企业里,员工每3个月就会各自列出一套计划方案,每一阶段也都有详细的工作安排,然后在工作中完成一项勾掉一项,一丝不苟。

严谨认真是日本人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在日资企业工作过的员工经常给人一种很拘谨、很正规的感觉。在我们看来,日本人的这种做法很多余,是一种对时间和人力的浪费。

但是,我们不知道,就是因为日本企业一直坚持流程作业,才为企业和员工带来很多利益,有人说过,只要在日本企业里工作过,那么到其他任何公司去工作都没问题——因为受日企员工的习惯熏染,整个人也变得有规有矩的:做事认真、有责任心;不会偷懒、不会迟到早退;礼貌待人。

在企业中,做事情一定要一板一眼,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宁愿多花成本、降低做事效率也要保证公司的利益和安全。

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做,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走捷径、投机取巧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凡事都按照流程去做的话,有些细节就会在操作中一步步被发觉,隐患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消灭了。

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然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十多年前,有个姓陈的小伙子高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生活当然比较艰苦。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也非常少。

从此,他经常逃票上车,偶尔被查到也不觉得羞耻,还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穷学生嘛,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4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漆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出入巴黎的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然而,令他意料不到的是,这些公司都是先对他热情有加,但数日之后,却都婉言拒绝,真是莫名其妙。

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烦请人家告知不予录用的理由。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尊敬的陈先生,我们十分赏识你的才华,但我们调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后,非常遗憾地发现,你有3次乘车逃票受罚的记录。我们认为此事至少证明了两点:第一,你不尊重规则;第二,你不值得信任。

鉴于以上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录用你,请原谅。并附上一句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能的缺陷,然而,智能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到了此时,姓陈的小伙子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以为在中国根本不成为大问题的这么件小事造成的,真是后悔莫及啊!而这果真是小事吗?但丁这句话使他受到了大大的震动,他连看了数遍,感觉到这句话好似晴天霹雳,又如醍醐灌顶,他彻底醒悟过来了。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教授房宁在日本曾亲历一次堵车,那情景足以使全世界震撼:

从伊豆半岛到东京的公路上,几万辆车一辆挨一辆地排了一百多公里。那个时间段几乎所有的车都是回东京的,道路右侧堵成一条长龙。左侧空出一条无人车道,谁要是开到左侧,可以一溜烟地直奔东京。可就是没有一辆车插到空荡荡的下行道超行,一百多公里的塞车路上,不见一名交通警察维持秩序。

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车流一尺一尺地挪动,静悄悄地,不闻一声鸣笛。房宁教授感叹说:“他们自己竟把这绵延一百多公里的车龙化解了!如此坚忍、守秩序、万众一心的民族,真是可敬又可怕!”

如果给你一张报纸,然后重复这样的动作:对折,不停地对折。当你把这张报纸对折了51万次的时候,你猜它所达到的厚度有多少?一个冰箱那么厚或者两层楼那么厚,这大概是你所能想到的最大值了吧?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这个厚度接近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没错,就是这样简单的动作,是不是让你感觉好似一个奇迹?为什么看似毫无分别的重复,会有这样惊人的结果呢?

换句话说,这种貌似“突然”的成功,根基何在?

秋千所荡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

其实,这样的动作和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做,但又不屑于做,它们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甚至你完成了这样的一个动作,自己都不记得。比如你每天都会把垃圾袋带出去扔掉,你会记得你用怎样的动作扔掉它的吗?这也正像全世界都谈论“变化”、“创新”等时髦的概念时,却把“踏实”忘记了。“踏实”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可是你真正做到了新含义的“踏实”了吗?没有,所以你不是优秀的员工。

认真极处是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