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胜任才是硬道理
5313000000008

第8章 制订计划,坚决执行(2)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做到“立即行动”很不容易,因为这样难免发生失误。但你最终会发现,“立即行动”的工作态度会成为你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当你养成“立即行动”的工作习惯时,你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秘诀。当你下定决心永远以积极的心态做事时,你就朝自己的成功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这个世界将会原谅你,但如果你未做任何决定,这个世界将不会原谅你,如果你已做了一个真正的决定,就要马上行动。方法是写下开头的几个步骤。哪件事是你现在马上可以进行,并且对你的新决定有帮助的?你可以打电话给谁?你可以做什么承诺?你可以写一封什么样的信?你可以做什么与旧习不同的事?将你可以立即做的事列成一张表,并马上去实行它们,现在就去做!

如果我们认准了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就要立即行动,因为世界上有93%的人都因拖延懒惰而一事无成,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废品,一百次的胡思乱想抵不上一次的行动。

聪明人雷厉风行,糊涂蛋拖拖拉拉,一个人应该尽早去做,否则你就会迫于形势而去做某事。聪明人当即就会断定什么该早点干,什么该晚些做,并且干得很开心。立即行动,这种态度还会消减准备工作中一些看似可怕的困难与阻碍,引领你更快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

即使决定是错的,那我们也可以通过执行来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再回头讨论。

——哥伦布服从是行动的第一步。一个团队,如果下属不能无条件地服从上司的命令,那么就很难达成共同目标;反之,则能发挥出超强的执行能力,使团队胜人一筹。威廉·拉尼德对此做了非常生动的描述:“上司的命令,好似大炮发射出的炮弹,在命令面前你无理可言,必须绝对服从。”

美国高级将领史迪威曾担任过抗战时期中国战区的参谋长,他上任不久就发现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欧美军队对上级的命令绝对服从,不管是谁,只要有指挥权就能指挥;中国则不然,上下级关系由个人恩惠决定,军官只听从某个人的命令,其他人即使有指挥权也指挥不动军队。

例如,当远征军回国的退路被日军切断时,其直接上司史迪威命令部队撤往印度,但蒋介石却命令部队撤回国内。最高指挥部的不统一使远征军的军官们十分为难,最后有两个师的士兵撤往印度,其他的撤回云南。在撤回云南的途中,远征军迂回穿越人迹未至的原始森林,饥饿和疾病导致士兵大量死亡,10万人的部队最后只剩下4万人,倒是撤往印度的两个师后来成为了中国最精锐的部队。

根据欧美国家的军法,军官不服从命令要受到严惩。史迪威要求处分那些不听命的将军,枪毙四个师长。但蒋介石却息事宁人,只将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调任,五十五师师长陈吾勉处分了事。

史迪威对此非常不满,认为必须对中国军队进行结构上的改造,他说:“如果给予正确的指导,中国军队不会逊色于任何国家的军队。”

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说过:“即使决定是错的,那我们也可以通过执行来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再回头讨论。”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

“我要提拔人时常常把所有的候选人排到一起,给他们提一个我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我说:‘伙计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那么多。我有一个有窗户和大节孔的仓库。候选人正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或节孔观察他们。我看到伙计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他们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他们有的说6英寸深怎么能当火炮掩体,其他人争论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如果伙计们是军官,他们会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劳动。最后,有个伙计对别人下命令:‘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畜生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关系。’”

最后,巴顿写道:“那个伙计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地完成任务的人。”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这种服从、不找任何借口去执行的人。

在西点军校,即使是立场最自由的旁观者,都相信一个观念,那就是“不管叫你做什么都照做不误”,这样的观念就是服从的观念。

服从是一种美德,商场如战场,服从的观念在企业界同样适用。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就如同每一个军人都必须服从上司的指挥一样,处在服从者的位置上,就要遵照指示做事。大到一个国家、军队,小到一个企业、部门,成员是否能坚决地服从上司的决定将决定其成败。

服从的人必须暂时放弃个人的独立自主,全心全意去遵循所属机构的价值观念。—个人在学习服从的过程中,对其机构的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才会有更透彻的了解。

曾有一位著名的田径教练,每当见到运动员,便坚决地要求他们把头发剪短。据说他的理由是:问题并不在于头发的长短,而是在于他们是否服从教练。可见,纵然不懂教练的意图,但不找借口地服从,才是教练所期望的好选手。

同样,不找借口地服从的员工,才是企业所期望的好员工。需要我们发表意见的时候,坦而言之,尽其所能;对上司已做了决定的事情,理解的要服从,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服从,努力执行,绝不表现自己的小聪明。

服从不是顺而不从

顺而不从,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矛盾,但也最能反映中国人的一种特性。

2003年,美国的财经书作家博西迪的一本《执行》风靡全中国,很多企业人手一册,该书也被评为2003年年度优秀畅销书。该书在全球畅销是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但在中国为什么会卖得特别火呢?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老板那么关注执行呢?

是因为中国人的执行力特别差,是因为中国人顺而不从,这就是我的答案。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和老外打交道时,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吃饭的时候与你谈笑风生。所以老外开会,会上可能有十种声音,但会后只有一种声音;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十种声音。我们国内的老总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与会人员回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

美国传教士明恩浦对中国人的评价中有这么一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中国人都是整个民族的一个缩影。顺而不从,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矛盾,但也最能反映中国人的一种特性。下面是他的亲身体验:

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在雇用的佣人中,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厨师,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左右着全家的安宁。新到任的厨师,简直就是服从的化身,对女主人的要求唯命是从,对家里的规矩也真诚的赞同。

女主人还不放心,特意告诫他,不要像前任厨师那样将没发好的面包坯放进烤箱,还有很多其他的事不按要求做,那是不能容忍的。对此,新厨师表示,无论有什么缺点,他都会改正,不会固执的。

女主人还告诉他,厨房是很讲究卫生的地方,不允许狗进来、不允许抽烟,也不允许闲杂的人进出。他的回答令人愉快,他不喜欢狗,也不抽烟,是一个外地人,在城里只有几个朋友,都是正经人。

之后,他上任了,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没过几天,这个厨师把没发好的面包坯放进了烤箱;数不清的人在厨房里进进出出,许多人还带着狗;厨房里烟雾缭绕,终日不散。

女主人找他谈话,厨师承认,面包做得不是最好,但肯定不是揉面不够好,在那方面他是很讲究的;那些陌生人是他的“哥们”,但他们都没有狗,而且都走了,不会再来了(事实上,第二天他们又出现了);他们中没有人会抽烟,烟味肯定是从隔壁传过来的。这个厨师自认为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也不需要改变。

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给苦力一把崭新的、锋利的外国镰刀,让他用来割草,他微笑着答应了。但干活的时候,在他手中的仍是一把中国镰刀,那种大概有4英寸的旧铁片加上一个短柄做成的。他的行动好像在说:“还是旧的好用。”给洗衣工一台外国的洗衣机,洗衣服不仅省时、省力、省肥皂,而且洗得更干净;再加上一台绞衣机,不费力又不损坏衣服的纤维。但是,洗衣工仍然像往常一样搓洗和拧衣服,电器都成了“有用的废品”摆在一边。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能是随时的督促、纠正他们。

中国人表面上顺从,实际行为却相反。对于中国各部门官员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国人经常看到类似的事情:上级命令下级去检查某个步骤的执行情况,隔段时间下级回报说,进展良好;事实上,他根本什么都没做。在许多情况下,事情也就到此结束了。但是,如果上级不断施压,而且命令很急迫,那么这个下级就会把这种压力转嫁给更下一级的官员,当然,上级的责骂也不会自己留下,直到“风头”过去,然后,一切照常。这就是所谓的“革新”,而这种“革新”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禁止鸦片的销售和种植,一会儿严一会儿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国内的企业,管理者经常会遇到这种员工,当你指出他的缺点时,他会很有耐心地、专心地、诚心地听着,并不住地点头赞同你的看法:“对,你说得没错。”也许,他会感谢你,因为你的善待、你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并向你保证,他会立刻彻底改正这些错误,永远都不再犯。

但是,你要知道,这些承诺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他不会去改正的,事情估计也到此结束了。其实,你仔细想一想,你要求他们做的,也只不过就是这些而已,并没有真的指望他们能去兑现承诺。

执行高于一切

领导层的命令,有的可以与执行者沟通,讲清理由;有的不行,有一定的机密性,有时就需要做而不需要知道。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

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怎么样?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执行,无条件地执行。

在一次众多企业老总举办的管理沙龙上,主持人做了这样一个测验,要求参与人员在20分钟内,将一份紧急材料送给《羊城晚报》社社长,并请他在回条上签字。主持人特别申明:

不得拆看信中材料。

在这次测验中,有一名参与者大胆地打开了资料袋,发现是个空信封,然后提出了若干批评意见。主持人问各位受邀嘉宾:“作为一名执行者,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

在场的老总回答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回答:“打开信封是不对的,绝对不能看。”

在企业里,一名执行人员可以在执行任务之前尽量了解事实的背景,但一旦接受任务后就必须坚决地执行。领导层的命令,有的可以与执行者沟通,讲清理由;有的不行,有一定的机密性,有时就需要做而不需要知道。

对于执行,我们需要激情,如果一接到任务就想着怎么样去完成它,而不去考虑这个任务的可行性,我相信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员工。如果首先是充满怀疑,不管怀疑大小,团体的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管领导决策对不对,首先是执行。其次,你要问清楚要你做事,可以提供的支持是什么。

最后,你不管做得怎么样,必须把结果反馈回来。这点很重要,因为一个领导层,他的决策正确与否,是要经过实践来检验的。所以不管完不完得成,你也得行动。

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1999年宝洁公司把中国的销售渠道做了巨大的调整:取消销售部,代之以客户生意发展部(CBD),打破四个大区的运作组织结构,改为按照渠道建立的销售组织。宝洁公司提出了全新的分销覆盖服务的概念,全国的分销商数目由原来的300多个减少到1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