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胜任才是硬道理
5313000000009

第9章 制订计划,坚决执行(3)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分销商都接受渠道新政,分销商拒绝去异地开办分公司,在当地的销售也不那么积极了,宝洁的产品在很多局部地区市场出现空白,分销商的铺货、陈列等工作也变得马马虎虎起来,宝洁的渠道新政在执行时已经严重变形,无法将产品在规定区域内有效地分销,有效地渗透到应该到达的受众和终端。

分销商对渠道政策理解和执行的不到位、不配合,使渠道运作偏离了原来设定的轨迹,宝洁公司当年应收账款迅速上升,呆死账近亿元;生意也迅速下降。

其实,这种渠道政策变形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总部制定的政策区域不执行、中间商不配合厂家的政策、零售商不配合厂家的政策等,所引起的渠道管理问题也比比皆是:总部与区域之间的矛盾,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矛盾,渠道管理人员与一线业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甚至连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联想集团,也经常面临执行力的难题。联想在1999年实施ERP 改造时,业务部门不积极执行,使流程设计的优化根本无法深入。最后柳传志不得不施以铁腕手段,才让ERP 计划得以执行到位。

戴尔曾把他的快速定制的直销模式写成书,广为传播,不少企业争相模仿,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超越戴尔集团,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缺乏对这一模式的执行力!

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成功者,他们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新奇的想法,而是因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一项最有效的活动——执行,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做事做到位!

看看那些当街叫卖的小商小贩们,他们是优秀的执行者;

看看街边小店忙里忙外吆喝的小伙计们,他们也是优秀的执行者;看看那些装修公司的项目经理们,每天跑十多个工地,与十多个客户洽谈,还要去分散在各处的装饰市场购买材料,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仅仅认识几个大字,懂得加减乘除而已,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具有最优秀的执行力。

一丝不苟的执行精神

我想中国的教授,肯定不会让你改二十三稿,有可能会让你改三稿,但是绝对不会让你改二十三稿。

在2008—2009年,最风光的职业经理人无疑是唐骏了,拿着“10亿元”转会费从盛大转投新华都后,他成了无数打工者的偶像,也吸引了无数媒体的采访,在这些采访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他在日本的经历,是他学到的执行力:

记者:

在日本这五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唐骏:

其实我觉得日本这五年,确实在很多做事的方式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

记者:

比如说?

唐骏:

比如说做事,第一,日本人做事非常非常的敬业,你去看好了,新干线的服务员,真的,日本人敬业的程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服务业能比,日本工厂的工人,他们这种敬业的程度,日本的职员的敬业程度,都是难以想象的。第二,日本人做事的这种细致程度,讲究细节,日本这种勤奋,这几个就是我们讲的细节、勤奋、纪律这三条,恰恰是什么呢?恰恰是我们中国一直在讲的,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的执行力,执行力最重要的就是这三条。

记者:

那么在那儿你看到了?

唐骏:

我看到了。

记者:

学到了吗?

唐骏:

不只是学到了,我也被老师折磨了,日本有一个教授,他是我的导师,日本的导师让我写论文的时候,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真的是管理得非常非常的严格,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非常非常的讲究,这是日本人做事的方式,可能花的时间是很多,一篇论文,当时我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他让我改了二十三稿,这就是日本人做事的方式。我想中国的教授,肯定不会让你改二十三稿,有可能会让你改三稿,但是绝对不会让你改二十三稿。

记者:

你从中获益匪浅。

唐骏:

当时我不理解,当时我就是差不多,你想想中国人相对来说,差不多就可以了,我又不是靠文字来取胜的,我的论文是靠我的数字、我的算法、我的分析取胜的,但是日本人不只是说靠哪一个,而要靠每一个,甚至是标点符号、用词的语气,所有的一切。

记者:

严谨。

唐骏:

严谨,其实我们在职场当中,严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到后来经常参与一些重大的谈判等。其实最终就靠严谨来取胜,你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滴,变成一种习惯。很多人也想严谨,但是你没有这个习惯,你临时想要严谨,是严谨不起来的。

外企白领职员私下议论时常说,欧美老板较随和,日本老板则相对较“苛”。

其实,日本人办事一丝不苟的精神,岂止是对“白领”,对“蓝领”也如此。一名中国员工在日本人经营的饭店清理卫生间,日本老板要求他将手伸进坐便器的拐弯处清洗。尽管手上戴着胶皮手套,这位员工还是觉得这个日本人太“苛”了。他悄悄地转过身去,假装去找工具,暗地里却对着镜子里日本人的后脑勺做出了一个“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姿势。

日本老板以为他没有听懂,就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坐便器拐弯处清洗起来。这位员工一时惊呆了:老板居然连手套都不戴!日本人清洗完后对这位员工说:“别小看了刷厕所,当今日本政府最年轻(37岁)的邮政大臣、前日本运输大臣的孙女野田圣子,就曾是一个“刷厕所最出色的人”。当初她参加刷马桶训练课程,不但将马桶刷得异常干净,而且还在刷完马桶后,毅然盛了一杯马桶水喝下去‘以身试净’。就凭着这股子‘苛’劲儿,她干一行专一行,行行都干得出类拔萃。”

“苛”,既需来自外,更要发自内。来自外部的“苛”带来的往往只是被动的压力,而发自内心的“苛”才真正是成功的动力。有的外企雇员往往不习惯日本老板的“苛”而另择他枝,而留下来的则在日本老板的“苛”求中精益求精,成为同行中功力深厚的佼佼者。

应对干扰是分内之事

一个真正杰出的员工必须明白:应对干扰也是你的分内之事。

在美国,哈伯德的著名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经理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职员在等待安排任务,他将其中一位叫过来,吩咐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

这位职员会静静地回答:“好的,先生。”

然后立即去执行吗?我敢肯定这位职员绝对不会去执行,他会用满脸狐疑的神色盯着你,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去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在这位经理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如何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回来告诉他,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当然,我也许会输掉赌注,但是根据平均率法则,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真的,如果你很聪明,就不应该对你的“助理”解释克里吉奥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面带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

乍看起来,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以分担工作的人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有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认为这些都无所谓。

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你看那个职员。”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哈伯德说。

“看到了,怎么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但是,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也可能中途走进一家酒吧。而到了闹市区,他甚至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在很多公司中,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员工少之又少,遇到矛盾都希望上交,都希望公司领导既能发现问题又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对待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不痛不痒、马马虎虎,习惯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对查出的问题总会找出种种原因和理由,借口一大堆,困难一箩筐。

有些员工对工作的期望非常片面,他们希望只要求做事,仅限于事,不要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办公室政治,你给我创造一个做事的环境我就能发挥很好,我凭良心干事。经常听到的说法就是:“这不是我管的事。”

一位女职员在一家私营企业做了六年销售,做到副总的位置。企业发展很快,在同行中很有竞争力。但是她发现老板过于重视人情,小富即安,在下一步奋斗上缺乏动力。她很伤心,觉得跟老板一起做已经“使不上劲了”,犹豫要不要离开。

一个企业已经上了一个台阶,势必要有一个磨合期,进行整体策略、人员结构的调整,这个过程很艰难,老板也需要调整的时间。作为公司高层,应该承担责任,帮助老板跨过这一步,而不是抱怨、放弃。

一个称职的员工,必须清楚所从事工作的规则,必须知道事情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怎么做,遇到很多干扰比如领导不重视、团队不协调的时候也不放弃责任,尽力协调、处理各种关系,以求把事情做好。一个真正杰出的员工必须明白:应对干扰也是你的分内之事。

把帽子扔过墙去

在我们实现梦想抵达成功的途中,如果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产生退缩的念头时,不妨把自己的退路斩断,强迫自己继续前进,或许成功就隐藏在另一边的墙角下。

吉米在上中学的时候,对生活就有一种独特的感受,进而萌生了从事创作的念头。

每当夜幕降临,望着满天的星斗,吉米都会浮想联翩,流畅地打好腹稿。然而到了第二天,一拿起笔来,思绪总是乱作一团,有时甚至连标题都想不出来。一个五彩缤纷的愿望,虚构了很长时间,每每都搁浅在起步上,搞得吉米悻悻不可终日。

日子在无为中被消耗得没有一点痕迹,吉米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茫然。

这一年,吉米到巴塞罗那办事,邂逅了一位经商的朋友。

让吉米感受颇深的是,这位从前的小商贩,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板。他们走进一家酒馆,点了一桌美味佳肴就对饮起来。

面赤耳热之际,朋友向吉米吐露实情:“不瞒你说,我刚出道时遭遇过很多次的失败。幸运的是,每一次我都强迫自己,赶快打起精神奋斗下去。”说到这里朋友举起酒杯,排遣着无限的感慨,将那杯酒一饮而尽。

“强迫自己!”吉米恍然大悟,美好的意愿之所以成空,就是自己缺乏义无反顾干下去的坚定意志。从这一天开始,吉米决定强迫自己行动起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很快地,他就进入了挥洒自如的状态,让成功的喜悦涤荡了所有的困惑。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想得很美,做起来则没有那么容易,美好的梦想总是走不出梦境。只有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强迫自己”,才能勇敢地走下去。

施耐德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他曾经拥有一艘名为“迪西”的摩托艇。在这艘摩托艇的背后就隐藏着他父亲的一段感人经历。

起初,施耐德对摩托艇的故事一无所知,直到有一次他躲避了一项该做的事,父亲才借题发挥:“把你的帽子扔到墙那面。”施耐德困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父亲说:“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把帽子先扔过去。这样你就会想方设法翻到另一面去,我就是这样来到芝加哥的。”

施耐德一直弄不明白,父亲在威斯康星州的雷因长大,何以离家别友来到芝加哥?对此,父亲解释说:“那年我也就20岁,除了那艘摩托艇,就什么都没有了。记得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携着一包衣服,驱船来到芝加哥的贝尔蒙特港。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我一度要放弃自己的梦想,驾驶着‘迪西’返回雷因。然而我没有那样做,而是把帽子扔到墙那边。考虑到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就必须有一笔资金,我果断地将‘迪西’卖掉,断绝了自己的退路。”

后来他的父亲到爱迪森联合公司工作,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女士,他就是施耐德的母亲。经过艰苦的奋斗,他的父亲不仅在芝加哥成就了事业,也使全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若不是当时自断退路,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施耐德搬进新房前,原先的那位房主在卧室垒了一堵墙,隔出一个小房间,却遮住了里面的光线。长年以来,他和妻子一直打算拆掉这堵墙,终因嫌费事而没有动手。一天他的哥哥荷勃来到他家做客,谈话中获悉弟弟的这一困扰,毫不犹豫地说:“这还不容易。”言罢,随手就拆掉了一块墙板。

既然墙壁已经毁坏了,又早就想拆掉,也就别无选择了。

在荷勃的帮助下,施耐德和儿子当即干了起来。经过不到一夜的忙碌,一堵墙就拆掉了,企盼已经久的明媚阳光终于洒满卧室。

把帽子仍过墙去,如果你想得到它,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抵达墙的那一边。在我们实现梦想抵达成功的途中,如果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产生退缩的念头时,不妨把自己的退路斩断,强迫自己继续前进,或许成功就隐藏在另一边的墙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