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08

第8章 苦行僧

一个人无论是要赚钱还是要成才,或者要成就大事,痛苦的磨难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要能吃苦、愿吃苦、善吃苦!

《缁门崇行录》记录了历代高僧的修行情况。

唐朝玄朗禅师住在溪涧岩石之旁,号左溪尊者。四十多年用一条尼师坛,始终不换;除了看经,不轻易燃烛;非见圣容,绝不妄行一步。由于他的道德感化,洗钵时众猿争捧,诵经时群鸟交翔。

唐朝通慧禅师三十岁出家,不蓄粮食,饥则吃草果,渴则饮水,树下住,终日禅思,经过五年,因木头打到土块上,块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衲,一双麻鞋穿了二十年,布衲缝缝补补,冬夏不易。

唐朝智则禅师总是披着破衲,裙子垂到膝上,房间仅有单床、瓦钵、木匙,房门从不关闭,他说出家远离世俗了,不修道业,专为衣食奔忙,浪费时间,扰乱内心宁静,这样怎么能行?

唐朝慧熙禅师一个人住在岩洞里,不接受居士供养的房舍,日中一食,坐垫周围都是灰尘杂草。衣服敝陋,仅能避免风寒,冬天穿一阵,夏天就挂到壁上。

宋朝道法禅师主持兴乐、香积二寺,领众有方,严以律己,不受别请,不预僧食。乞到的饮食减施虫鸟,夜晚脱衣露坐,以饲蚊蚋。后入定见弥勒佛脐中放光,照烛三恶道,于是更加精进,常坐不卧。

此外,还有扁担和尚一生拾橡栗为食;永嘉大师只吃自己种的菜;高僧惠休三十年只穿一双鞋,遇到软地就赤脚……

高僧之所以能够在道业上取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与其甘愿吃苦,摒去物质享受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

反观今天的好多人,不管有没有事业,不管有没有钱,就拼命追求物质享受,美味佳肴、绫罗绸缎、跑车别墅……

高僧的高风亮节,不禁让我辈高山仰止。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作为一个创业者,能吃苦是事业发达的必备条件。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哪一个创业的企业家是守着一片安逸地,财富源源流进来的,每个人都是把自己的心血与汗水用聪明的方法变成财富的。

在同一佛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几年后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没人理睬。

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我们是同样的石头,为什么命运差距这么大啊?

另一块石头回答道:你还记得吗?几年前,山里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吃不了那苦,而我却忍受着一刀刀的痛,终于我变成了佛像,所以人家膜拜我而不理睬你啊!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身处逆境,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就在于,强者在环境中抓住了机遇,并勇于吃苦创造了奇迹。而弱者在环境中选择了随波逐流,害怕付出而最终放弃。

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分钟,多走了一步路,多思考了一个问题。

苦难是一架梯子,对于强者来说,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对于弱者来说,它则通向黑暗的地狱。

管理者如果能正视苦难,是一种人生的豪迈。善待苦难,苦中作乐,是一种人生的乐趣!

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以出老板而闻名。以私营经济为核心的“温州模式”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经济奇迹。奇迹的后面是“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温州商人是工作最辛苦的从业人员。长期研究温州经济的着名学者、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曾经说:“温州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时间最长,这一点毫无疑问。”他认为,正是“老板”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所面临的压力。“虽然衣着光鲜,出入高消费场所,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他们不可能有任何懈怠。”马津龙说,与过去相比,温州私营“老板”们的“吃苦耐劳”传统精神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改变而已。他们不单要从事繁重的经营管理,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到公关、社交、考察、学习等心智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的温州‘老板’们更不轻松。”

看看南方一些着名民营经济领袖曾经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就可以想像他们曾经所受的磨难,所曾历经的艰苦。

鲁冠球--打铁匠;徐文荣--农民;南存辉--修鞋匠;胡成中--裁缝;楼忠福--建筑工人;李如成--农民;郑坚江--汽车修理工;汪立成--丝厂临时工。

佛教认为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这八苦。

而企业家所经历的岂止是八苦?有工作之苦、环境之苦、气候之苦、身体之苦,离乡背井之苦,抛妻别子之苦、寂寞孤独之苦、上当受骗之苦、挫折失败之苦乃至于血本无归之苦等等。对于这么多苦,如果一个企业家都能从容面对、积极克服。那还有什么困难他不能克服呢?还有什么挑战不敢面对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为什么先于“劳”、先于“饿”呢?那是因为一个人无论是要赚钱还是要成才,或者要成就大事,痛苦的磨难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