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大事的70个好习惯
5352000000012

第12章 好习惯营造好心境(4)

深呼吸三次,新鲜的空气可以激励人的心绪。抖落昨日的一切不顺心,大声喊:“我已经把昨天的一切不愉快忘掉了。”然后把脚挪到床边站起来。想像美好的一天开始了!举起胳膊,深呼吸,想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在你的脸上,给你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快乐。放下胳膊,紧握双手,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比如“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快乐是什么?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耀,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

财富、健康和快乐的关系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明确。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在令人难以察觉的矛盾状态下生活的。

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社会中,一对夫妻一天当中只花12分钟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周之内父母只与子女相处40分钟;约有一半的人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时间的危机实际上就是感情的危机。每个人每天好像都在为一些大事疯狂地忙碌,然后疲惫不堪,没有时间顾及其他。每个人都在劳动、都在创造,但生活真的变好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和埃德·迪纳已经证明,财富是衡量幸福标准最差的办法之一。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幸福,相反地,物质的进步有时反而使人作茧自缚。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许多工作不可缺少的帮手,但如果每天的工作都要面对源源不绝的电子信息,就很可能令人产生“信息疲乏并发症”。许多企业界的经理和信息业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须接听的电话和必须处理的电子邮件,造成他们精神上莫大的压力,“信息疲乏并发症”甚至会造成长期失眠,严重影响健康。至于伴随文明发展而来的噪音、污染等问题则是人尽皆知的了。

但是,许多人在这样的生存空间下感到“习惯”。习惯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你习惯每天早上7点起床,早餐的食谱基本是固定的;之后浏览固定的一份当天报纸;之后准时上班,不会注意沿途新开的商店和重新修整的草坪,想的是今天的工作时间表,从不迟到;工作更是一些例行公事和惯例的做法,包括与下属吃饭,与客户吃饭,与公司的经理共进午餐等等;回家后的事情也是固定的。

习惯固定了人们的思考模式,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你有了固定的轨道和角度,可能只对自己的观念感到愉快,无法接受别人的或者新的观念。

习惯性情绪越多,个性也就越萎缩,从而逐渐失去创新的想法和动力,使我们成为受习惯支配的机器。

在习惯的支配下,我们对这个嘈杂的世界、混乱的时空没感到有什么不对劲,也许只有到临终的时候,才会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一生,原来是这么的不幸福。

早在1732年,哲学家托马斯·富勒就写过:“满足并不在于积累更多的燃料,而在于多带走一些火。”这句话是劝人老是发火、生气。脾气暴躁真是一种很令人讨厌、很具破坏性的病毒,它几乎影响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

富勒的话告诉我们,不要太看重外在的物质和现象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不要让那些不愉快的情绪所羁绊,现在就把那些可能给你生活带来快乐的事情做了吧,比如去说未曾说出的话,或者买个更舒适的汽车。虽然人们总是在“当我……实现……”或“当……变好”或“当……成功”、“我就要……”而事实上,当目标真的实现以后,你就会发现又有新的期望和新的烦恼出现。如果你把可以带来快乐的事情总是放在一些“实现”、“变好”、“成功”之后,你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和满足。

将今天变成简单而又满足生活的第一天。不再遵循“当我实现……时”,烦恼就会消失。每天追求这些、追求那些,永远都得不到满足。最重要的是别和自己过不去,自己想做的该做就做,让自己的脑子得到一点宁静。

生命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起始地点、起始时间,变是宇宙间最恒久的规律。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随着时光流逝,没有一样东西会停留不前,我们必须接受一切变化。

琳达的丈夫要调到距她的亲友千里之遥的一个城市去,这即将面临的变化令她非常沮丧,她认为自己将无法适应新环境,因此激烈地反对丈夫接受新职务,甚至暗自希望丈夫不要带她一起去。后来有一位朋友劝服了她,说太阳虽在一个生活领域落下,却会在另一个生活领域升起,她才决定尽可能地去接受这个改变。

为了交新朋友,她参加了绘画班。在绘画班里,她显露出她从没想到自己所具有的才华。不久之后,她们的老师筹备了一次画展,琳达的作品竟然大受欢迎,从此许多人向她求画,委托她画海景,她很快就成为水彩画家了。“我当时多么幼稚可笑,”她写信给她母亲说,“这次改变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发挥出自己可能永不会发现的才能。”

假如我们学会欣然并接受变化,从中求福,对眼前的种种难题和烦恼就能处之泰然,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

记住,一扇门如果关上,必定有另一扇门打开。

伊莉莎白·康妮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都要学到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必须深知覆水难收的道理: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那一天,伊莉莎白·康妮接到国防部的电报,说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

康妮一下子心烦意乱,寝食难安。过了不久,又接到了阵亡通知书。此时,她的心情无比悲伤。

在那件事发生以前,康妮一直觉得命运对自己很好。她说:“伟大的上帝赐给我一份喜欢的工作,又让我顺利地养大了相依为命的侄儿。在我看来,我侄儿代表着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应该有很好的收获。”然而,现在却来了这样一份电报,她的整个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意义了,她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她开始忽视她的工作,忽视她的朋友,她抛开了生活的一切,对这个世界既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好的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什么让他死在战场上!”她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

她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自己藏在眼泪和忧伤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经遗忘了的信--一封她的侄儿生前寄来的信。当时,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侄儿在信上说:“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平静度过的,你总是积极地面对人生,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坚强起来。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你教给我的美丽真理。不论我在哪里生活,不论我们分离得多么遥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的教导,你教我要微笑面对生活,要像一个男子汉,要承受发生的一切事情。”

康妮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侄儿似乎就在自己的身边,正在向自己说话。他好像在对她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坚持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的悲伤藏在微笑的下面,继续生活下去。”

侄儿的信给了康妮莫大的鼓舞,让她觉得人生又充满着期望。康妮又回去工作了,她不再对人冷淡无礼。她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

康妮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她参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她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变化。她说:“我不再为已经过去的那些事悲伤,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27.凡事皆有度

人所共知,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保持液体状态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让温度保持在0℃~100℃之间。如果温度低于0℃,就会凝冰;如果温度高于100℃,则成蒸汽。

由此可见,事物的质和量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一种界限,一种限度。在这个限度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反之,超过了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不只水,世间万事万物也都如此。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度”。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持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方能超然物外。这话说来易,做起来却难。君不见,那些贪权、贪财、贪色的人,并不是不知道权力、钱财和美色等的占有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可是他们超越了,结果弄得家破人亡。原因何在?就在于他们只是将“度”字挂在嘴上,并不去实践。如此,怎样不走向反面呢?

这里,特别应该提示的是:自然事物的“度”的把握,与社会的人生之“度”的把握相较,后者更难把握。特别是涉及功名利禄之类的“度”,人们往往很难做到“旁观者清”。对有些人而言,权力、钱财、美色,是他们永无止境的欲望追求,结果往往自食苦果。而另一些人则对这些东西敬而远之,不忘用谨慎小心与自我反思的武器来羁束它,结束快乐常伴身边。前者没有辨清孰重孰轻,后者乃大智之人,因而他们得以保持人生完美,令人仰慕。

春秋时期的齐国人晏子,就是这样一位在钱财等方面善于把握“度”的人,所以他给后代留下了“大智者”的美名。

晏子名晏婴,足智多谋,是春秋时齐国有名的大臣。那时候,陈国和蔡国日趋没落,朝不保夕,晋国也是危在旦夕。而齐国靠着晏子的智谋,国力渐渐强盛起来,经济繁茂,物资充足。在这种背景下,齐景公就想称霸各诸侯国,但要让美梦成真并非易事,首先必须要使强大的楚国俯首称臣,听命于自己。但须如何才能如愿呢?

于是刘景公派晏子到楚国去,打探楚国的虚实,摸清楚国的底细,以便瞅准机会对其实施攻击,一举成功。

楚灵王并不重视齐国,自然也就不把他的使臣放在眼里。他听说晏子要来楚国,就对大臣们说:“晏子在齐国名气不小,胆识过人,天资聪明,但是他长得很矮,只有三尺多高,你们何不动动脑筋,想点法儿出出他的丑,也好灭灭他们齐国的威风。”

于是,有的大臣让士兵在城门边挖了一个三尺多高的洞,把城门关了准备让晏子钻洞入城。

而意想不到的是,当守城侍卫要晏子从这个小门进去的当口,晏子却冷冷一笑说:“这不是城门,而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会钻狗洞。我是来楚国呢,还是来到狗国?请你们说说吧!”

晏子的这番话说得那些卫士面红耳赤,而那些在城墙上等着看笑话的大臣们,都感觉无地自容,只好命令卫士打开城门,请晏子进去。

楚灵王借晏子拜见之机,还企图想羞辱他,就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齐国没有能人似的,十分轻蔑地哈哈笑道:“我怎么也弄不明白,你们齐国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当使者呢?”

晏子听了这句挑衅性的话,丝毫没有感到窘迫,仍是那样镇定自如,定定地望着楚灵王,说:“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有一个规矩,才华横溢的人,出使那些仁义的国家,平庸无为的人,派到那些昏庸无道的国家。所以,我就被派到贵国来了。”

楚灵王被其貌不扬、却充满智慧风采的晏子弄得十分尴尬,但是他依然想挖空心思捉弄这个伶牙利齿的使者,于是又导演了一幕滑稽可笑的丑剧。

楚灵王与晏子对饮之际,两个武士突然押着一个囚犯进来。

楚灵王佯装不知其故,厉声喝道:“你们真是大胆,竟敢把犯人送到这里来,究竟想干什么呢?”

一个武士战战兢兢道:“我们抓了一个闯进宫廷的罪犯。”

楚灵王喝问:“犯人是哪个国家的?”

那武士答道:“这犯人是齐国人,偷了我们楚国皇宫的东西,被我们当场捉住了。”

楚灵王一阵大笑,早忘了先前的难堪,也忘了晏子的厉害,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难堪都报复了一样,于是怪腔怪调地向晏子问道:“请问名不虚传的使臣,你们齐国人都很善于偷东西吗?”

晏子的心里早有应对的计策。他以一种有力而幽默的语气说道:“大王,你没有听人说过吗?橘树种在淮南,结出来的橘子又大又甜,可是种到淮北,就会结出又小又酸的果子。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两地的水土不同啊。人也是如此,我们齐国人在齐国好好的,个个知书达理,一到你们楚国就变成了盗窃者,这也许是我们两国水土不同的缘故吧!”

三番五次企图捉弄晏子的楚灵王,到头来却是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不得不对晏子另眼相看。

在楚国,晏子通过耳闻目睹,对楚灵王的狂妄自大以及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虚弱一清二楚,从而为齐攻楚提供了准确的情报。

晏子回到齐国,向齐景公汇报了楚国的状况以及自己对楚国目前形势的看法和策略建议。他认为,趁楚灵王万般骄横、目中无人,朝中又没有头脑清醒、才能出众的大臣之绝好时机攻楚,必定能稳操胜券。

齐景公认为晏子所言极是,于是很快发兵征讨楚国,几乎屡战屡胜,夺取了楚国许多城池,最终达到了削弱楚国国力、称霸诸侯的目的。

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晏子使楚的传奇故事。

在晏子使楚,齐国的力量不断强大起来后,朝廷决定给他重重的奖励,要赐予他荣华富贵,他却一概推委不要。他曾上书给齐景公说:“我不是不愿富有,我是担忧失去富有。我现在已经有一定的产业,所以不敢再要。富有,应当像丝帛一样,由幅来限制它的界限,不能任意让它膨胀。”

晏子的奏折,感动了齐景公,而且也使满朝文武个个佩服,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威信。

我们不得不钦佩晏子对待财富的自我控制态度。今天,无论从品德角度还是从处事角度看,晏子的所作所为都是聪明且睿智的。那么,他的智慧表现在何处呢?就在于他把握住了事物的度,并且弄懂弄通了如何去把握事物的度。后来他因贤明智慧,担任了齐国宰相。他一生的辉煌,如同骄阳,发射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春秋时代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外交家,那种不恋金钱和财产的态度,不仅增添了他的光彩,也增加了自己的威慑力。

与晏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唐玄宗。由于他贪图美色、荒淫昏聩,终于导致兵连祸结,失去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