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20

第20章 都是望文生义惹的错(1)

由于惯性思维,人们往往倾向于最直观的望文生义,结果对很多历史常识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误解。

“九拜”不是拜九次

我们都听说过“三叩九拜”一词,它是我国特有的礼仪之一,在电视节目中经常看到那些三叩九拜、高呼万岁的场景。在人们的印象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

由于我们对古代礼法的不了解,才造成了这样的误会,真实的“九拜”并非如此。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名称不同,动作要领也不相同。

首先,稽首的动作要领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需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稽首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礼节,适用于君臣之礼。

顿首又名稽颡、叩颡,也单称颡。颡指额头。顿首也是先跪拜,而后拱手至地,头急遽伸下,以额头叩地。它和稽首不同的是,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而不显著;顿首则头快速叩地,动作明显。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以上三拜是正拜。

振动的动作是先稽颡而后踊跳。也就是说,顿首拜毕起而踊跳,与哀乐节奏相应,表示十分震恐哀恸。这是丧礼祭祀中最重的礼节,以示哀之至也。

吉拜是拜而后稽颡,相对凶拜为轻,所以虽是丧事之拜,而有吉拜之名。

凶拜是凶丧之拜,先稽颡而后拜,表示凶丧事重;常用于三年居丧期间的祭祀之拜。

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即拜一次的意思。凡古书只言拜不言再拜,都是指奇拜说的。如拜手稽首连言,即是奇拜;如说“再拜稽首”,则是再拜,不是奇拜;如说“拜稽颡”,则是奇拜;如说“再拜颡”,则是再拜,不是奇拜。

褒拜是褒美之拜,指再拜以上拜数不一之拜。凡古书上说“三拜”、“三拜稽首”、“九顿首”,都是褒拜,以示格外崇敬褒大之意。

肃拜是女性的礼拜方式,跪而微低其头,拱手向下,头虽低但不到手,手虽下但不至地。

九拜礼是周秦以来中国宗法、封建社会中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它涵盖了古代所有的礼拜方式。

“九拜”不是拜九次,而是指在不同场合适用不同的拜法。其中稽首、顿首、空首为拜仪之正,是常行之礼;肃拜是妇人的礼节;振动、吉拜、凶拜因事而别,奇拜、褒拜随礼数而变。既有吉礼,又有凶礼,既包括男子行礼方式,又包括妇人行礼方式,很明显,一个人不可能在一次行礼中使用到全部的礼拜方式。

“长跪”并非“长时间下跪”

曾有一则这样的新闻标题——痴情男为挽回女友,当街长跪4小时,说的是男子坚持要用“长跪来表明决心”,挽回女朋友的心。内容且不去管它,单就标题而言,文章的作者弄错了“长跪”一词的真正含义。

长跪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坐姿,这是因为在南北朝以前,我国家具中尚无现在意义上的椅子,人们只能席地而坐。这就出现了两种坐姿:坐时,两膝着地,脚面朝下,屁股落在脚跟上,这种坐式叫跪。如果两膝着地屁股不接触脚后跟,上身耸直,这种坐式叫长跪,又称“跽”。如果不采用这两种姿势,而是像现在这样两腿前伸、屁股在后的坐姿(叫踞坐),就会带来相当严重的问题——由于古人的衣服与现在的裙子比较类似,这种坐姿难免走光,而且也不雅观。

说到这里,我们了解到无论是“跪”还是“长跪”,都属于一种普通的坐姿,而并非“长时间下跪”的意思,如《战国策·秦策三·范雎说秦王》:“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人乎?’”秦昭公接见范雎,先后对范雎跽五次、拜一次。一上来,他急着要听范雎的高见,跽三次。秦王先“跪”后“跽”只不过是充分表达他求教心理的急切,或恳诚,或信服,或倚重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没有也不可能有卑贱、屈辱的意思。

上文中的男子试图通过长时间的下跪来挽回芳心,却不知男儿膝下黄金,上跪天,下跪地,中跪父母!难道真爱一定要通过“长跪”来表达吗?

“三不知”不是“三个问题不知道”

爸爸一天问小明数学问题,可小明却一点儿也不知道。爸爸气急了,说:“你怎么一问三不知啊!”小明说:“什么是一问三不知啊?”爸爸摇摇头,去问妈妈。妈妈也不知道。顿时,爸爸有了灵感,回答说:“一问三不知,就是你不知、我不知、她也不知!”

这是一个小笑话,其中的“一问三不知”是我们熟知的一个词,意思是指什么都不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最怕遇到一问三不知的人了。那么,这“一问三不知”果真如小笑话中所说的,一个问题三个人都不知道答案吗?

为什么不说“一问四不知”?这“三不知”指的又是哪“三不知”呢?

“一问三不知”出处是《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国也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后更加强大而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

一日,一部将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其部将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我处处碰壁啊!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对一件事情的开始、发展、结局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从始至终三阶段全不知晓,不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问鼎”并非拿第一

翻开体育类报纸,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标题,“菲律宾国际象棋公开赛临近尾声 中国军团提前问鼎”、“十运会射箭赛女子团体决赛 山东击败新疆队问鼎”、“刘翔创造历史 问鼎世锦赛 12秒95成就大满贯”,等等。

这些体育报道的标题都用到了“问鼎”这个词,按作者写的那样,很容易让人把“问鼎”理解成比赛选手获得胜利、夺冠的意思。其实我们都误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传说大禹治水后,划神州大地为九州,他要在每个州都立一个扶正祛邪的纪念物,于是搜集天下青铜铸成九鼎,每一鼎代表一个州。他在每件鼎上都刻着助人行善的神、害世伤民的鬼蜮等各种各样的形象,让每个人都牢记这些形象,从而可以辨识世间的一切好与坏、善与恶,让每个人以此为德行标志,照此做人行事。从此,九鼎就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