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19

第19章 数落成语误读处(2)

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丈许,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方。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的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另外,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作为少女的象征,“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后来好些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个意思。

豆蔻在春末夏初开花,成穗状,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而花渐开,二月正是含苞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豆蔻年华”一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年轻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豆蔻年华是一种永远的美,一种永恒的信心和希望,但是它只能用来形容特定年龄阶段的人。现在有些人不但把二十几岁的人说成豆蔻年华,甚至形容少妇时也用豆蔻年华,殊不知越过了十三四岁这个界限,便属误用。古代女子十四五岁算成年,十三岁是接近成年的美好年华,而现代十八岁算成年,即使以现代的标准来说,豆蔻年华最多也只能用来形容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

“犯而不校”心胸宽广

语文试题中曾有这样一道判断题:既然知道错了,就应该马上改正,如果“犯而不校”,那就危险了。许多考生受到“校正”的影响,不假思索地把“犯而不校”理解成“犯了错不改正”。

犯而不校,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在句中,“犯”的意思是“触犯”,“校”的意思是计较,而“犯而不校”一词的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把曾子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从中可以看出,曾子完全秉承了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同样也强调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谦虚的心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尚书》中也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则有“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则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放在做人的标准之中,学会宽容,是为人的基本。要做事,先做人。

另外,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宽容的小故事: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一点也不生气:“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就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正因为娄师德宽容待人,所以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三教九流”不是指下等行当

“……有卖狗皮膏药的,有卖跌打药的,摆地摊的,算命的,等等,纯粹是个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自由市场。”这是从某篇文章中截取的一段话,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老百姓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提到“三教九流”,人们都联想到旧社会闯荡江湖,从事一些不是很正当的行业的人。其实,这都受明清白话小说的影响,把一个中性词误解成了贬义词。

实际上,“三教九流”是对人的地位和职业的划分标准,最早始于商周时期。

其中,“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佛教次之,道教为后。”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其实书中收录了诸子189家,但最重要的还数这九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古时不断地改朝换代,各行业、阶层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就是说,除了三教没争议外,九流的标准一直在发生改变,如以下两个不同时代的版本:

版本一: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版本二: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这种变更的情况就如同“演员”和“教师”这两个职业一样,在旧社会,“演员”被人称“戏子”,“教师”则更有“臭老九”之称;如今,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提高了,变成时下的热门行业。

了解了“三教九流”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明白它只是一个对人群的划分标准,没有什么贬义。

“不刊之论”好文章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之论,总编决定不予发表。很显然,“刊”在这里被解释成“表达、发表”的意思,就是说“这文章很糟糕,不值得表达、刊登出来”。

实际上这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要想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就得追根溯源。

古代没有纸,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写字时用竹简、木牍。竹简、木牍均是用以记事、书写的狭长竹片、木片。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竹”就是指写字用的竹片。

古人在简上刻写字,远没有在纸上书写方便,刻写错了也不容易涂改,只能用一种叫“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种行为叫“刊”。“刊”便是消除、修改的意思。《说文解字》:“刊,裰也。”段玉裁注释:“凡有所削去,谓之刊。”因竹简木牍都要反复使用,可以把旧文削去,重写新文,这个过程就称“刊削”。

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不刊之论”最初源于“不刊之书”,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

直到宋代才出现“不刊之论”,如宋熙宁七年,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中云:“唐室已上未立曹吴,其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推时验迹,无愧斯言也。”

所以,在使用成语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每个成语都有其特定的语境与背景,把“无须改动的好文章”理解成为“文字粗劣,不能刊登的文章”,虽然只错了一个字,却已谬之千里。

“狗咬吕洞宾”原本与狗无关

在做了好事后不仅没有得到对方表扬,还被对方责怪时,很多人都喜欢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有点怪对方像狗一样不知道自己是好心的意思。但是,其实“狗咬吕洞宾”原本是“苟杳吕洞宾”,与狗无关。

传说吕洞宾在成仙前原是个读书人,因为两次参加考试都未中举,所以此后再也不愿意读书,就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会客访友,游山玩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吕洞宾

当时,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同情他,与他结为金兰,并请他到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读书,以后有个出头之日。

后来,有位姓林的朋友来吕洞宾家里做客,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想把妹妹许配给苟杳。

吕洞宾怕耽误了苟杳的前程,连忙推托,但苟杳得知后便动心了,就跟吕洞宾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没想到吕洞宾却说:“林家小姐貌美贤惠,贤弟同意我也不好阻拦,但是成亲之后,得让新娘子先陪我睡三宿。”苟杳听后很不能接受,但是思前想后,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干脆躲到一边去了。

晚上,新娘子头盖红纱,倚床而坐。吕洞宾进了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还是不上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一连三夜都是这样。

苟杳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天,刚进洞房,就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

这一问,让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过来,仰天大笑:“原来是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我。哥哥用心,可谓太狠了啊!”

几年后,苟杳金榜题名,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洞宾家不慎失大火,所有家产都化成灰烬。

吕洞宾用残留的破瓦烂砖搭了一间茅草屋,和妻小在里面躲风避雨,日子十分艰难,于是决定去找苟杳帮忙。

吕洞宾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并热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之下走了。

回到家里,吕洞宾发现家里已经盖了新房,很是奇怪。刚要迈进家门,突见大门两旁贴着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放着一口棺材,妻子披麻戴孝,正在号啕大哭。吕洞宾愣了半天,才轻轻叫了一声娘子。

妻子回头一看,惊恐万状,颤颤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还是鬼?”

吕洞宾更觉诧异,问:“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地回来了,如何是鬼呢?”

娘子端详了好久,才认出真是吕洞宾说:“吓死我了!”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着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

吕洞宾一听,便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很生气,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成两半,却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吕洞宾看完信如梦初醒,他苦笑了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

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这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后来,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黔驴”并非贵州驴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黔之驴》,故事讲的是:黔地本来没有驴这种动物,是喜爱驴的人用船将它运进来的。后来在与当地老虎的较量中,个头虽大的驴因斗技不高,终于被小个子的黔虎吃掉了。

“黔驴技穷”这一成语便是源自《黔之驴》。长期以来,在解释“黔驴技穷”时,一般人都将“黔”与现在的贵州相提并论,甚至不少文章和词典都把“黔”说成贵州,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古之“黔”并非今之贵州。

据史书记载,贵州之名,始于宋朝。柳宗元写《黔之驴》的时间是公元805年他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之后,其时比贵州单独建制尚早六百多年。“黔”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黔中地,秦朝的黔中郡,其辖区主要包括当今湘鄂黔渝边区一带,就是今湖南西北部分,及今四川东南、湖北西南、贵州东北一小部分。

今湘西还有黔阳市、渝东还有黔江区等带“黔”字的地名,而今贵州东部尚无一处冠以“黔”字。直至明代贵州建省后,才逐渐出现简称贵州为“黔”的情况。

由此可见,柳宗元所指的“黔”,只能是今湖南西北部或四川黔江流域为主的一带地方,因此,不能把当时的“黔”和今日的贵州等同起来,说“黔驴”就是贵州驴子。

“劳燕”不是“辛劳的燕子”

最近,某报刊中有这样一个标题——五千“劳燕”回乡创业,文中主要是讲外出打工的人们又回家务农了。很显然,作者把“劳燕”理解为“辛劳的燕子”了。

对于“劳燕分飞”一词,人们大多数会将它理解为“辛劳的燕子”或“劳苦的燕子”。其实,“劳”并非作这样的解释。

“劳”是伯劳的简称,伯劳俗称胡不拉,属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而同样常见的燕子也与它一起飞进了文人墨客的诗篇里。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它们都是候鸟,每当寒冷冬季来临,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间的相遇却无法改变分离的命运,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伤感的分离,成为不再聚首的象征。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纪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这首诗出自萧衍《东飞伯劳歌》。成语“劳燕分飞”便是典出于此,于是在古人眼中,伯劳成了别离的代名词。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朝着不同的方向飞去。

另外,“劳燕分飞”容易被误写作“劳燕纷飞”,比如“劳燕纷飞为哪般——关于几起农村离婚案的剖析”。前文说到“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走,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犯这个错误的原因还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