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29

第29章 美丽的谎言(1)

这些谎言都很美,美得不忍让人细看,宁愿一直沉浸在那些唯美的梦境里不肯出来,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就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对于那些已在心里定性的传说,我们到底要真?还是要假?

貂蝉只是个美丽的幻觉

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传说在她快出生的时候,村里的桃花、杏花一夜之间全部凋谢,等到她降临人间,桃树、杏树便从此不再开花,人们都说是因她的美胜过了桃杏之花,桃杏之花羞于开放了。

一日,月圆之夜,已长成花季少女的貂蝉正对月而拜,本高悬于空中的月亮竟慌忙躲进云中,再不肯出来,她的美令明月都自惭形秽,于是,貂蝉的美名便传开了。

世人对貂蝉的评价很高,觉得她舍身为国,有胆有识,但许多正史中并未提及貂蝉其人。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只略有一些貂蝉的影子:“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结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遂许之,手刃刺卓。”《后汉书·吕布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里仅仅说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也无侍婢的名字,而且也看不出这位侍婢在诛董卓的行动中起过什么作用,容貌如何、身世来历均没有涉及。关于她的容貌,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添油加醋,貂蝉的形象浮出水面,变得越来越生动、美丽。

唐代诗人李贺写过一首《吕将军歌》,其中有“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的句子,这里面已经有了貂蝉的影子,而且她与吕布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下来。到了元代,貂蝉的形象已经相当鲜明,元杂剧中已有以貂蝉为主角的戏,如《锦云堂美女连环记》。戏中说貂蝉本是忻州木耳村人,父亲叫任昂,貂蝉小字红昌,汉灵帝选宫女时被选入宫中,专门执掌貂蝉冠,因此叫做“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赐给了并州刺史丁建阳,当时吕布是丁建阳的养子,丁建阳就把貂蝉配给了吕布。在黄巾之乱中,貂蝉与吕布失散,流落到司徒王允府中。

而到了《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出身、容貌、年龄等交代得很详细,并且仔细交代了一个女子如何巧施连环美人计,使董卓、吕布父子互相为敌的过程。且看《三国演义》中貂蝉如何出场:“(允)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乃府中歌伎貂蝉也。其女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亲女待之。”在这里,貂蝉的身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不是吕布的妻子,而是王允府中一名歌伎,且又有王允以亲女待之的渊源,为后来王允献美人的计策做了充分的铺垫。罗贯中为貂蝉加上若干来龙去脉,使父子二人的决裂有了合理的铺陈。

这些从无到有、从简单至复杂的故事发展历程,把一个有姓无名的侍婢美化为一个倾国倾城的女中豪杰,很符合中国式的传奇写法。如梦如幻的貂蝉原来只活在传奇中。

李元霸:有其人,无其事

随着《大唐双龙传》、《隋唐英雄传》等剧的热播,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鼎鼎有名的李元霸可谓家喻户晓,他自打生下来就没有碰到过敌手,号称“铜筋铁骨”。

《大唐双龙传》虽是对历史的“戏说”,但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不过,李元霸是有其人,而无其事,和传说中的“神勇”完全不一样。

李元霸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本名李玄霸,唐高祖李渊第四子,后人为了避讳清康熙帝玄烨才将他改称为李元霸。

《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意思也就是说,他什么也没干,十六岁就夭折了。

传说中的李元霸和真人完全不一样,在民间传说中,他被夸得神乎其神。他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一头黄毛促在中间。戴一顶乌金冠,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用两柄八棱紫金锤,四百斤一个,两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在李元霸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可以说赵王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四明山李元霸击败反王二十三万大军,先后杀死名将伍天锡、宇文成都,在紫金山面对一百多万军队,一对金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迫使李密交出玉玺,反王献上降表。

然而他因违背师训,杀人过多,老天爷发怒了,在他回家的路上,“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霹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轰隆隆地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的一声正打在元霸脸上,他翻身跌下马来。”一代霸王就此离世。

真正的李元霸早早地离去了,但他在民间评书艺人的口口相传中,延续着辉煌的生命历程。

穆桂英:历史上查无此人

穆桂英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巾帼英雄的代名词。战场上的她英姿勃发,武艺超群,就像一丛绵里藏刺的霸王花;居家时的她温柔贤淑、善解人意。以她为主角的《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战洪州》等都是诸多剧种的看家戏。

穆桂英的故事随着杨家将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于是,人们对这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但十分遗憾的是,小说和电视剧里大名鼎鼎的“穆桂英”,在正史中却只字未提。《宋史·杨业传》中只收录杨业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其孙文广一人,并无一字提及女眷。倘若穆桂英确曾有过的话,那么,专收“义妇节妇”之事迹的《烈女传》也会有记载。但《宋史·烈女传》中共收了近四十名“奇女子”,她们是:朱娥、张氏、彭列女、郝节娥、朱氏、崔氏、赵氏、丁氏、项氏、王氏二妇、徐氏、荣氏、何氏、董氏、谭氏、刘氏、张氏、师氏、陈堂妻、节妇廖氏、刘当可母、曾氏妇、王袤妻、涂端友妻、詹氏女、刘生妻、谢泌妻、谢枋得妻、王贞妇、赵淮妾、谭氏妇、吴中孚妻、吕仲洙女、林氏女、童氏女、韩氏女、王氏妇、刘仝子妻等。这其中没有穆桂英的名字。

穆桂英这一女将形象,首次出现在民间小说《杨家将演义》中,而到了元初,小说家徐大焯在《烬余录》中,把穆桂英“嫁”给了杨宗保。小说的写法虚虚实实,不足为信。

穆桂英的名声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老百姓对杨家将的感情。

古人说:“豹死留皮。”杨家将说的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忠勇报国、一个个战死疆场的悲壮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民间已深入人心,其人物形象已经基本定位,不可能做更多修改。要进一步塑造杨家将,只有在他们的遗孀身上做文章,把杨门女将也塑造成抗辽英雄!这也是老百姓表达爱憎的一种方式。

八贤王不是赵德芳

最近热播的《少年包青天》、《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李后主与赵匡胤》等大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八贤王”频频露脸,他这个人很有意思,身上总带有一些喜剧色彩,虽贵为亲王却关心劳苦百姓。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等人之间,往往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助国家忠良一臂之力,天子对他也无可奈何,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京剧中他也很受欢迎,比如“包公戏”、“寇准戏”和“杨家戏”中就少不了他——“八贤王”赵德芳,几百年来,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德芳果真是“八贤王”吗?

要说起赵德芳,历史上是存在这个人的,他就是宋太祖的第四个儿子。

《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时才23岁。德芳死后,赠中书命,谥岐王,从未封、赠、追、谥过“八贤王”。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没有发生什么关系。由此可见,戏曲、说唱、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八贤王”,并不是赵德芳。

还有种说法是: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受“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

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仍提防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尤其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个偶发的事件使太宗对赵德昭更为不满。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所以,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他就是八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