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30

第30章 美丽的谎言(2)

又有人认为,“八贤王”的称呼来自于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传说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的老百姓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八大王”。可是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少之又少,尤其缺乏具体的事迹。到了仁宗朝,赵元俨韬光养晦十几年,其后因身体不佳,并没有也不可能过多地参与朝政。况且,赵元俨生于985年,和杨文广是同辈,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出生一年,不可能帮助到杨家。但是,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可见,“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所以他在历史上不存在的,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经过民间剧作家的艺术加工,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融合而成的人物。人们把八贤下名为“赵德芳”的原因大概是出于对他的同情。在戏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可以说,“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样虚构,也有其历史依据。

香妃只是一只梦中的蝴蝶

香妃,一个自异域而来,体带异香、美艳绝伦的女子,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女子。她到底是民间的演绎,还是真实存在过?滚滚红尘,宫阙千重,香魂何在?

据传,乾隆时期,回部发生叛乱,清军入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通体会散发沁人心脾的异香,有人说是沙枣的香气,于是,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苑建造了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刃,表示不屈的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而凄然泪下。

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一死。”香妃拜谢,于是太后趁乾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妃缢死。

香妃死后,乾隆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椁送往故乡安葬。一百多人抬着她的棺木,走了三年,才把她送回喀什,葬归故里。

然而,迷人的传说虽引人入胜,但它与历史相去甚远。

史载,乾隆帝先后有嫔妃四十多人,只有容妃来自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回部,一般认为她就是传说中的香妃,但实际上容妃并不是被掠进宫的。因当年容妃家族反对叛乱,拥护朝廷平叛有功而被乾隆皇帝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容妃的父亲和哥哥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也为表对朝廷的忠心,决定把聪明美丽的妹妹送进皇宫,服侍皇上。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妃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嫔妃只有几位。容妃能够随驾,表明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一路上,容妃兄妹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大开了眼界。从这里可以看出,容妃深得乾隆帝的宠爱。

在史籍与档案中,也未见容妃有体散异香的记载,更无被皇太后赐死的结局。可见,容妃并无传说中香妃的曲折经历,她不是香妃。

另外,有史料证明,乾隆帝下令在西苑建宝月楼的目的不是为了容妃,乾隆帝在他的《宝月楼记》中讲得很明白:建宝月楼是为了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即它可起到屏障、遮挡之用。而且从时间来看,宝月楼建在容妃进京之前。所以,乾隆不会为了取悦香妃而建宝月楼。

原来,香妃只是一个人们心中的美丽女子,经过文人墨客的渲染,野史的绘声绘色,逐渐使人们相信她的存在,至于香妃体香引来翩翩蝴蝶,死而复生,最后被小燕子和紫薇救出宫闱,则又是琼瑶为野史续添的一笔……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虚虚实实,是是非非,香妃也好,容妃也罢,在人们的记忆里,她就像一只翩飞的蝴蝶,在历史的烟尘中飞过,留下奇异和永恒的花香。

李白并非捞月而死

大诗人李白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赏月,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开始,他从未停止过咏月,关于月亮的诗篇占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二是饮酒,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有“醉仙”之称,读他的诗作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

正因为他对明月与酒的喜爱,让他的死也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世人都说他一日喝醉,在采古江边,看见了水中的明月,想去捞它,结果掉入水中而亡。

不否认这是一个美丽的说法,但这不是真的。

唐宝应元年(762),李白去当涂投靠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在死前“嘱其编集作序”,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曰:“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暇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唐代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序》云:“姑熟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刘全白的《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全白幼则以诗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将毁,追想音容,悲不能止。”古代文献所谓“疾亟”、“赋临终歌而卒”、“以疾终”,都明白地告诉人们,李白是病死的。

唐伯虎何曾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故事,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更是塑造了唐伯虎为了追求所爱慕的女人而甘愿卖身为奴的风流才子的形象。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挥金如土。唐伯虎真的点过秋香吗?秋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

先让我们来看看唐伯虎其人: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是我国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明成化六年(1470),唐伯虎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是普通的苏州市民,在苏州皋桥开设酒肆做小生意,其母丘氏也是当地的小家碧玉。因他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时,故取名为“寅”,因在家中排行老大,故又称唐伯虎。

唐伯虎

唐伯虎自幼聪颖,过目不忘,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在文征明父亲文林的介绍下,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

从“唐伯虎”的名字里可以看出,父亲希望儿子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做个高官,光宗耀祖。唐伯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他16岁时,秀才考试便得了第一名。一时间,少年唐伯虎成了整个苏州城议论和赞叹的焦点人物。他也自认为是“江南第一才子”,28岁时参加应天府(现南京)乡试,中解元(第一名),在苏城引起了轰动,“冒东南文士之上”。可惜,好景不长,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在考试过程中,他被无辜卷入一场科举舞弊案中,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也吃了不少苦头,在他给好友文征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不明不白,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朝廷把他的“士”籍革除了。

从此他科举无门,功名路断。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他的事业遭受沉重打击的时候,他的家庭也十分不幸:由于积郁成疾,弘治七年,唐父突然中风过世。就在唐伯虎刚刚料理完父亲的丧事,还没有完全从丧父的悲痛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的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短短几天,唐伯虎连续失去了两位亲人。但是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心爱的妻子徐氏在生育时染病悄悄离世,紧接着,他唯一的幼儿出世后3天也死了。后又惊闻远嫁他乡的妹妹因意外而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唐伯虎接连失去了五位亲人。

料理完五位亲人的后事,唐伯虎已是心力交瘁,一向刚强、豁达、豪放的唐伯虎,此时接近崩溃了。他在《答文征明书》中这样写道:“不意今老,事集于外,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意思是我太悲惨了,这些日子祸事连连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了,父母、爱妻和孩子接踵而殁,我没有办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驾起丧车,这是命啊。

科举失败,家庭不幸,这些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31岁的他开始落魄江湖,漫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从中可以看出,真实的唐伯虎一生坎坷,贫困凄苦,与我们所熟知的“腰缠万贯,风流浪荡,带些喜剧色彩”的唐伯虎形象并不相符。

那么,世人口中常说的“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秋香又是谁呢?

历史上是真有“秋香”这个人的。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是金陵妓院中的名妓,琴、棋、诗、画样样精通,所以,当时“点”她的人很多。

唐伯虎有没有点过她呢?据考证,这秋香是生于明景泰元年(1450),比唐伯虎足足大20岁,唐伯虎不可能“点”她。秋香是个才女,当时被誉为“吴中女才子”,早年被迫卖入青楼,从良嫁人后还有些老主顾来找她。她不仅拒绝了,而且还在扇子上画了一幅画叫《新柳图》,题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说昔日任人攀折的嫩柳,如今已经像画中的新柳一样了,谁也不能碰它了,什么风来它也不会动摇了。所以唐伯虎肯定没有点过!

唐伯虎19岁时娶徐氏,后徐氏因产热去世,27岁时续弦,娶了何氏。在他落魄潦倒时,妻子何氏离他而去,此时幸有好友九娘(青楼女子)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正因为沈九娘叫九娘,人们才臆造出唐伯虎有九个老婆、有《九美图》、有寻“八美”之说。

那么,为什么人们都说他点了秋香呢?“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从何而来?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的笔记体小说中。明代小说《耳谈》中的故事情节和我们熟知的“唐伯虎点秋香”基本吻合。

这个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手中,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中“唐解元一笑姻缘”的故事,后来又由“一笑”演变成“三笑”,故事情节也由简单发展到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