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被封杀的幕后真相
5359000000006

第6章 帝王之家的黑色忧郁(2)

酉时,就是十七点到十九点,这节课是在无逸斋外面练习射箭,康熙先让皇子们一个一个射,之后让那几位师傅一个一个射箭,最后康熙自己射箭,史书记载“连发连中”,功课完了之后放学。

从凌晨三点到晚上七点,请注意,不是一天,是天天如此,叫做“无间寒暑”。可见,皇子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当的,出生在帝王之家也更是要经过艰苦的上学时光。

“独臂神尼”并无武功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曾与袁崇焕之子有过婚约,但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从此斩断儿女情丝,遍访名山,拜师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即《鹿鼎记》中的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吕四娘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而威震天下!

其实,真实的长平公主并没有这么好的命。袁崇焕督师也没有这么好的命,他死的时候,儿子还没有生出来呢,又上哪里去跟长平公主订婚约?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公主名叫朱媺娖,生于公元1628年,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16岁时被封为长平公主。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但还是为她挑选了驸马——状元周显。由于处在大明王朝的风雨飘摇的动荡之际,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为了不让宫中后妃和公主受到凌辱,决定杀死她们。在用剑砍杀长平公主之时,悲曰:“汝何生我家!”崇祯一剑砍下,长平公主用左臂一挡,左臂顿时被砍断,立时昏厥。崇祯以为其死,就没有再砍第二剑。随后,崇祯自缢于北京煤山的一棵树上。

清军引兵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国破家亡的长平公主也有了一丝安慰。但是,在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知道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后,再次陷入绝望,遂向顺治帝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为了让汉人归心,以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顺治帝不但不许公主出家,而且还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身不由己的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后泪如雨下,痛哭流涕。但是,不管她愿不愿意,隆重浩大的婚礼还是如期进行。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又得到南京城破、狱中“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心灵重度受创,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彻底崩溃。几个月后,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年仅18岁,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结束,她一生命运起伏太大,超出了她能够承受的范围。终归而言,她也只是一个时运不济的弱女子。她一生都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更不可能在《鹿鼎记》中教韦小宝武功了。

贵妃已死,何曾逃往日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讲了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但是此诗在给人以唯美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浮想联翩,甚至有人就因这首类似神话故事的名诗推断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也有日本知名女星山口百惠2002年接受访问时,曾宣称自己是杨贵妃后代的故事。还有人说日本不仅有杨贵妃的坟墓和塑像,而且现今有个称为“杨贵妃之乡”的久津村。于是,很多人开始相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杨贵妃在马嵬坡兵变的形势逼迫下,一名侍女代替她死了,而杨贵妃则在遣唐使的帮助下,乘船离开了大唐,辗转到了今日的日本山口县久津村。

自古美人之死总让很多人都觉得惋惜,更何况是倾国倾城的杨玉环。但是,她并没有因人们的美好幻想逃过那一劫,更没有逃到日本,她的确是已经死了。

据史料记载,公元755年十一月,节度使安禄山诈称“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兵起范阳。同年十二月,遂攻陷东都洛阳。

当时,深受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兄妹犯了一个大错误——得罪了太子。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河北盗起(即‘安史之乱’),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情,帝遂不行内禅。”

这样一来,本来以为可以借机登上皇帝宝座的皇太子李亨,从此恨透了杨贵妃兄妹,也为后来的贵妃之死埋下了伏笔。

公元756年五月,玄宗皇帝举众西逃。只因安禄山率兵追杀,走得匆忙,所以只带走了杨贵妃,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及太子李亨,杨国忠、韦见素、高力士等人。仓皇中的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丝毫没有注意到,太子李亨已经将护驾的禁军大将陈玄礼及其所统率的护驾禁军收买。

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次日,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今陕西兴西)。当时李隆基、杨贵妃二人正在驿内休息,驿外的随行吐蕃使者却因为没有东西吃而与杨国忠争吵了起来,这时,李亨和陈玄礼不失时机地跳了出来,向禁军官兵宣布:“杨国忠打算谋反。”

一些没有完全被陈玄礼收买的士兵起先半信半疑,但是李亨与陈玄礼指着不远处与吐蕃使者说话的杨国忠,煞有介事地说:“你们还不信?那你们看,那个逆贼正与胡虏商量要劫皇上,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杀死呢!”这句话太具煽动性了,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认定杨国忠是叛贼,于是,乱箭齐发,将杨国忠射死了。

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杨玉环的头上,《旧唐书·后妃传》中云:“(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对于杨贵妃之死这段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得更详细: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杀死杨贵妃后,为使乱军心安,玄宗还命乱军头子陈玄礼等人进行验尸。中国有句古话叫斩草除根,陈玄礼肯定是最关心杨贵妃死活的人,他绝对不可能随便就让一个假冒的宫女糊弄过去,让杨贵妃日后有找他报仇的机会。因此,在关系身家性命这点上他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任何差池出现的。更何况,兵荒马乱之中如何能找到一个跟杨贵妃如此相像的宫女?

根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并且掘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的记载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后,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肌肤已坏而已。这就足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理解为“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怎么可能有山口百惠这样的后代?可见,说杨玉环逃往日本并成为山口百惠的祖先这样的说法只是某些人想用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进行附会而已,并不可信。

“公主琵琶幽怨多”并非指王昭君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