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孙子的管理智慧
5397600000015

第15章 孙子料敌取人与老板战略规划(2)

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日本的索尼(SONY)公司,但是,索尼公司在创业之初却是历尽坎坷的。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自成年之后,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起初,他研制过计算尺,做过电饭锅,开发过高尔夫球用具和其他日用品,但都失败了。井深大从失败中汲取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一种产品的决策关系到自己企业的存亡,盲目开发,盲目生产,只能导致一次次失败。

井深大深思熟虑后决定:开发一种当时其他公司没有搞过的产品: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把电子工程的综合技术用于日常消费领域。

有一天,井深大在日本广播协会本部美国人的办公室里看到一台磁带录音机,他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要生产的产品!”当时,日本国还没有人生产这种录音机,也没有人懂得它是如何制造的。井深大一旦作出决策,马上全力投入磁带录音机的研制,到年底,终于研制出日本第一台G型磁带录音机。但是,由于产品体积大、重量也大、价格高,所以产品滞销。

井深大毫不气馁,他看准了磁带录音机的巨大潜在市场和妙不可言的前途,与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在一起,终于又研制出一种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体积小、售价低的磁带录音机,并成功地把它推销到全日本各中小学校、政府机关和企业,为开创索尼事业奠定了基础。

50年代初,半导体晶体管技术刚刚起步,井深大立即看到了其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他不惜重金从美国购买了半导体专利,先于美国众多的竞争者,于195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当年销售额即达250万美元。二年后,井深大又研制出袖珍型半导体晶体管收音机,还成功地将产品打入美国市场。

SONY的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时至今日,索尼公司已拥有员工4万多人,其产品畅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公司年销售额达五十多亿美元,这些全赖于当初的正确决策:生产电子与机械相结合的新形式的日常生活机电用品。

李晓华是从北京知青中崛起的知名企业,他的发展经历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诵。

李晓华作为个体户第一次到广州进货时,正值T恤衫、变色眼镜、牛仔裤走俏,虽然获利可观,但他并未为之所动。

他偶然来到广交会陈列馆,站在一台美国进口的冷饮机前凝视了许久,然后问道:“小姐,这台饮机怎么卖?”服务员说:“3600元,这是展品,不卖。”

李晓华灵机一动,立刻找到了经理,费尽了周折才把冷饮机买下。当他把冷饮机运回北京时,几乎囊空如洗了。没有多久,就进入夏天了。他把这台新鲜玩意儿运到北戴河海滨。他与当地人合作办了一个冷饮点,当地人出场地、人员,办营业执照,他出设备。赚钱各拿一半。

于是这个临时的冷饮“合资公司”开张了。来避暑的人们,游完泳了、玩累了或在太阳光底下走乏了,看到这个清爽冰凉的大玻璃罐,都被吸引住了,冒汗排起了长队。五角钱一杯的饮料;接一杯,那种清凉甘甜劲儿直沁心脾。这成了北戴河海滩浴场一大景观。

这个难忘的夏天,而立之年的李晓华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商业敏感和决策能力充满了信心。

这个夏天他净赚了十几万元。

秋风乍起,北方寒冷,冷饮机终于可以休息了。李晓华心思又活了起来,他想:今年在北戴河独领风骚的冷饮机,明年肯定不会那么新鲜了,于是他决定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准备将冷饮机卖掉。

当地的合作伙伴听说李晓华的冷饮机要出手,急忙找到李晓华说:“我愿出一万元买下。”李晓华却用原价将冷饮机卖给了合作伙伴。

敏锐的李晓华又一次感悟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必然唤醒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长期处于“极左”禁锢中,看腻了样板戏的中国人,渴望着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这正给娱乐活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利用手上这笔“原始积累”干起了一项从未有人涉足的新买卖,购买了大屏幕投影机,在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据说当年河北省仅此一企业,改革开放之初的人们禁不住港台武打片、言情片的诱惑,就像前一年北戴河排队买冷饮一样,排队买录像门票成了当地一大景观。人们挤破脑袋也要进去看一看,二块钱一张的门票,有时被炒到十元……

1984年,当中国大陆上众多的人正争当“万元户”时,李晓华已经是一位百万元的“大款”了。

大智慧者往往见人所未见,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机会即将来临。

李晓华在一个偶然的场合结识了一位忘年之交,他就是原北京市一商局副局长宋学进。宋学进鼓励他说:“要学做大生意,应该出国去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虚心向外国人学习经商之道。要有志气成为中国的大老板、爱国的老板,将来为国为民效劳。”

宋学进一席肺腑之言使李晓华茅塞顿开。1985年底,年已34岁的李晓华毅然告别娇妻幼子,东渡扶桑。他一面在东京国际学院学习,一面在中华料理店刷盘子,又到日本商社打工,留心学习日本的经营之道。

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老板桌上的报纸有条不起眼的新闻,“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凭着敏感的直觉,李晓华感觉到机会即将来临,他立即返回国内。数日后,北京“101”毛发再生精厂门前来了位中年汉子,他走到门房前打听道:“我想买‘101’,在哪里办手续?”

门卫告诉他:“一年以后再来吧。”第二天,这汉子又来到“101”毛发再生精厂,被门卫放进去了。他找到销售科,一个办事员接待了他。他说明来意,接待人员仍然告诉他:“一年以后再来吧。”

第三天,一辆当时京城尚不多见的新款式奔驰280直驶进“101”厂大门:“海外华侨李晓华先生慕名来访。”

于是,西装革履的李晓华被礼貌地让进会客室。谈不多时,李晓华了解到“101”厂职工上下班和老板公务活动缺少交通工具时,便说:“只要贵厂在一个月后供应我‘101’,我捐赠一辆客车和一辆小轿车。”

协议在厂企业的满意中达成了,从此,李晓华便与“101”结成了生意伙伴,并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经销代理商。

李晓华回到日本后,对市场进行了精心策划。在他的策划下,“101”成了日本红极一时的极品。一年以后,李晓华在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不仅给李晓华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成了他事业的重大转折点。李晓华语重心长地说:“在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赵章光先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1989年夏天“六四风波”之后,从日本来到香港的李晓华看到一些有钱人纷纷忙于移民,悲观的论调使香港的地价猛跌。当时香港许多新建住宅以低于平时许多的价格出售,到处贴满了出售旧楼的广告,心理承受不足的老板们则纷纷将手中的物业以“跳楼价”抛售。

一时间,房地产价格一跌再跌,许多香港房地产商对中国大陆的形势吃不准,不敢贸然吃进。一直关注着国家形势的李晓华再一次看准了这个商机,他认为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中国决不会在一些国家的制裁声中倒下。以中国的实力,经济形势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他力排众议,果断投入大量资金,大批收购低于平时售价的楼宇。他相信,风雨过后,定是朗朗晴天。

不到半年,正如李晓华所料,形势果然发生变化:中国局势稳定,对外开放政策不变,“一国两制”方针不变。于是,许多离港居民陆续返港,香港房地产价格骤然上升。

李晓华见时机成熟,全部抛出。这场漂亮的“房地产之战”成了他商战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使他跻身于亿万富翁的行列。

战略属于机遇

孙子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始计篇》

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就大庆油田的开采进行招标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大庆油田是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自主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气油田,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大庆油田在哪,但日本人却对大庆油田了如指掌。

大庆油田产油后,《中国画报》配彩图刊登了大庆油田钻井队队长“铁人”王进喜的先进事迹。日本人就是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像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像片上的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钻井设备的照片中推断出,油田离铁路沿线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看到一段话:王进喜到了马家窖,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据此,日本人判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窖地区。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很准确: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当选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果大庆没有产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

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大小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他们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连小学生都能算出来。日本人推算出的石油年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针对大庆油田的地理、环境、年产量等一整套石油开采方案和设备。

在保暖内衣市场上,各品牌竞争十分惨烈。北极绒与依然“活着”的保暖内衣大佬们回首战场,不断反思:多大的池子养多大的鱼,与其在一个池子里死拼,还不如再开辟一个更大的池塘。同时,北极绒作为一个迅速上升的知名品牌,“北极绒品牌仅仅只做一个保暖内衣产品太亏了。”

另外,同为保暖产品的羽绒服市场增长潜力很大。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羽绒制品的普及率仅仅为4%。远低于欧美日的35%~70%。十几年来,羽绒企业普遍盈利,市场容量不断扩增,业内的人士称“不用抬头看,闷着头傻干就能赚钱”。

北极绒决定进军羽绒服市场,问题是如何进入,采取何种方式进入。

北极绒对外宣称:北极绒已斥巨资买下东北一企业鸭场(提醒注意:当时北极绒给人的印象是要大量收购鸭绒!)。同时宣布除了准备在面料、款式等方面胜人一筹之外,还要为产、供、销一条龙做市场准备。这个消息迅速在行业内传开了。

到此为止,北极绒丝毫没有透露关于“鹅绒”的消息。倘若北极绒的鹅绒羽绒服计划被提前披露,最后还谈何“出其不意”。

北极绒处心积虑隐藏的“底牌”鹅绒到底有什么“出其不意”的东西呢?羽绒服作为20年来人们冬季保暖御寒的首选,一直给人臃肿的感觉,款式、颜色过于单调,而南极人、波司登、雅鹿、冰川、鸭鸭等传统品牌仅靠面料、款式进行竞争,未免显得单调。综观羽绒服市场,羽绒服厂企业一直在面料上、款式上和含绒率上做文章,而对于“鹅绒比鸭绒好”这一众所周知的行业“秘密”熟视无睹。这为北极绒留下了足够的“素材”来做文章,完成以差异化营销进入羽绒服市场。

鹅绒与鸭绒相比较而言,绒朵大、中空度高、蓬松性好、回弹性优异,保暖性更强。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测试数据表明,鹅绒的绒朵普遍比鸭绒绒朵大,蓬松度比鸭绒高出50%左右,所以保暖性能更加出色。有关专家坦然承认,一般来讲,鹅绒在各项指标上都优于鸭绒。

说到鹅绒和鸭绒的区别,还有就是因为鸭子喜食水中的虫子,所以鸭绒普遍有一种腥味(称为“鸭狐臭”),为除去异味,在除污、脱脂过程中,有的加工厂甚至使用了除臭剂。而鹅是食草动物,所以鹅绒本身根本不存在异味问题,从原材料源头保证了绿色环保问题。

由此看出,北极绒的“鹅绒”羽绒服对其他羽绒服厂企业而言就绝对是意料之外的“重磅炸弹”。一切准备就绪后北极绒关于生产“鹅绒”羽绒服的广告像炸弹一样投向了各大媒体,投向了消费者,也投向了全无准备的羽绒服同行。一时间,“鹅鸭之战”的报导频频见诸报端,“保暖服装升级换代,鹅绒有望取代鸭绒”成为当年热点经济新闻之一。 刚开始消费者的感觉是眼前一亮,紧接着羽绒行业整个炸了。羽绒工业协会与羽绒服装协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专家之间展开了激烈争论,“鹅绒、鸭绒到底谁好”,最后没有结论。

一些企业开始坐不住了,开始到北京活动,想阻止北极绒这则极具杀伤力的广告的发布,但没有成功。

大多数羽绒厂企业由于利益关系反对鹅绒。

当年 “全国羽绒服市场如何面对消费者高层研讨会”成为鸭鹅大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会上,波司登老总突然发表了一个戏剧性的“补充发言”,指出鹅绒优于鸭绒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今后不应在这个问题上再有什么争论,北极绒的做法对行业是一个有益的贡献,鹅绒作为一个重要的羽绒产品将在高端市场产生很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