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谈商录
5413600000020

第20章 超人的“过冬术”(1)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形势下,人们的财富也随之大幅度缩水:原本的百万富翁变成了万元户,原来的小康之家变成了有保障的一般户,原来的一般户变成了贫民……眼下,人们可以借鉴李超人的“过冬术”,努力改变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现状,把经济搞上去,把财富挣回来。

现金为王度“寒冬”

一家公司即使有赢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

2008年11月,正在经受金融海啸的香港进入一个严峻的经济寒冬。在这寒冬之中,有很多公司或企业被“冻死”,但是有些公司或企业--例如李嘉诚的长实、和黄却能“健康”地度过“寒冬”。

保守理财

2008年金融海啸使香港富豪们的财富大缩水,其中,被称为“美容女皇”的现代美容主席曾裕损失6000万港元,中国富豪榜的“常客”荣智健亏损超过150亿港元,人称“澳门李嘉诚”的柯为湘亏损共48亿港元,被封为“亚洲股神”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约78亿港元的账户被冻结,曾是内地首富的纸业大亨张茵,其身家已经从去年的253.5亿元人民币跌到目前的约18亿元,惨跌出富豪榜之外……

当众多内地与香港富豪纷纷倒下的时候,人们发现只有“超人”李嘉诚仍然幸免于股灾。

李嘉诚为何能独立于富豪群体之外?面对金融危机,他的“过冬妙招”是什么?其实,李嘉诚在新闻发布会上已经多次坦言表明,他在股票投资方面特别谨慎保守,紧紧把握基本面信息。

李嘉诚的谨慎作风从这样一个小细节中可见一斑: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李嘉城担心玉秤被打碎,于是把它收起,只留下人像。这一细节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不仅公开提醒投资者要注意风险,自己也在实践中做了提前“过冬”的准备:2008年,他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7年,他开始对产业布局做出调整。从2007年李嘉诚旗下的信托基金操盘记录来看,李嘉诚减持南方航空、中远控股以及中海集运,可谓是神来之笔。这三大股票算下来,李嘉诚在2007年9月至12月期间共套现金100亿港元,避免了巨额的损失。

2007年,面对全民皆股的热情,李嘉诚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要问香港凭什么跟别人竞争,是否光靠炒股票等投机行为?这是绝对不对的,我们要实实在在去做事。”

李嘉诚一直呼吁投资者要关注经济层面的信息。在2008年8月的中期业绩会上,他对记者表示,从现在到明年,无论如何,如果是抱着投机心态投入股市的,就要非常小心。如果是投资的人,就要花些时间研究经济。

李嘉诚当时非常认真地强调说:“我说要很小心,这是肺腑之言。展望明年的经济,通胀加上次贷危机……香港的经济一方面会受国际的影响,另外会受内地股市和经济的影响。这两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香港毕竟是小地方。”

作为一个企业家,李嘉诚更关注对经济层面的把握,以及对企业战略方向的管理与预测,正如他所说,他经常想的是几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情,这也是他为何能在这次金融海啸中站稳的重要原因。

2008年成为和黄盈利宝器的赫斯基能源就是一例:李嘉诚在22年前把这个加拿大油砂能源公司收至旗下,当时由于油砂炼油技术原因,该公司一直亏损,而且国际油价长期不振,因此外界并不看好李嘉诚的投资。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技术提升,目前采油砂的成本一桶已经只需要10美元,而国际油价在2007年每桶超过150美元,虽然近期油价回落,但即便按最不乐观的每桶50美元估计,李嘉诚的赫斯基能源也是稳赚不赔。

事实上,仅2008年上半年,赫斯基能源已经为和黄贡献了85.4亿港元的赢利,占和黄固有业务盈利的比重已经上升至28%。李嘉诚很自豪地透露:“现在已经有数名买家愿意以高于目前石油市场现价,向赫斯基能源购买三年后的生产量……”

而对于房地产主业,李嘉诚更是展示过人的市场动向观察力,其旗下的长江实业不但非常注重降低负债,并且已经在2008年头6个月便完成了全年的房产交易生意,从而有充足弹药过冬。

一些地产经纪表示,在2008年3月,香港楼市气氛还相当炽热,有不少地产商在惜售单位,但是长实却在当时按市场单价开售新盘,而且即使销售反应热烈也不加价,一口气卖出1900多个单位,套现金约100亿港元,一举成为今年卖楼套现最多的发展商。

从2008年9月开始,香港银行相继调高按揭利率,并收紧按揭贷款,导致整个楼市逆转,物业交投回落。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嘉诚在2008年上半年对地产方面判断的准确性。

香港《明报》披露,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黄已经确立了“持赢保泰”策略,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目前持有的221亿美元(约1 724亿港元)资金,有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以现金存放,其余主要投资在最稳妥的政府债券上,股票投资仅占相当小比重。和黄管理层已经强调,完全没有投资企业债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累计期权产品。

现金为王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赢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面对2008年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又一次遵循了“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2008年年初,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2008年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实行“一口价”,以最低5.7折甩卖。而这几次甩卖,正是李嘉诚一贯坚持“谨慎投资、现金为王”的理念在起作用。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一直奉行“现金为王”的财务政策,注重维持流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在楼市低迷时,长实也比对手更愿意采取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保持财务稳健的同时,李嘉诚善于针对不同的市物实施不同的策略,如在股市高位时再融资,楼市低谷时竞标拿地、逆市扩张。其另一个技巧是,将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谈判拖入低潮期,从而节省补交地价的费用。

其实,和黄的核心业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港口,一个是地产和酒店,另外还有零售能源和电讯。李嘉诚的经营投资,不是简单多元化投资。内地有很多企业在做多元化,结果却全盘失败。而李嘉诚为何能够稳赚不赔呢?这是因为他投资的几个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就是说,当第一个行业好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坏的。当第一个行业坏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好的。然后好坏可以相互抵消,而使得最终现金流达到稳定,这是他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而内地很多企业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做互补,他们很多都是兴致所至投资的。要好一起好,要坏一起坏,一碰到坏的时候一起倒闭。通过对李嘉诚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他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风险缩小了10倍。

李嘉诚说:“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其实,控制负债正是李嘉诚的公司在这一次危机中能够规避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香港经营地产的“四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的资本负债比例只有20%,而和黄的负债率只有15%。

所以,大量的现金储存、低资本负债比例、互补的行业选择,这就是经历过大萧条的人的心态,他们非常的保守。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不是首富,无论你赚了多少钱,作为一个卓越的企业家,应该是一个最好的风险管理者,只有最好的风险管理者才能在危急中永续长存。

逆市扩张抗危机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李嘉诚

李嘉诚在担任和黄的主席后,对和黄进行了大规模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到1989年,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终于有了清晰的眉目。这五大核心业务是: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如果说长实是一家地产公司,那么和黄就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企业。业务多元化是其经营战略的一大特色。在和黄的五大核心产业中,除了电讯是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外,其他四类都是传统业务,和黄在注重保持传统经济优势的同时,也通过新经济的科技去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业务范围的分布合理也是和黄重要的强项之一。

1997年10月21日前后,香港股市遭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和黄却在这场股市风暴中坚守住了航向,并且在随后的几年中屡有惊人的成绩,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于“李超人”的奇迹创造力。1997年年底,在和黄集团的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致辞说:“过去几个月来亚洲发生的金融风暴是史无前例的,但集团根基良好、稳健,业务多元化、国际化,所以与其他一般公司相比,影响较为轻微。”

事实上,在亚洲金融危机初期,和黄未受到较大的冲击。但随着危机影响范围的扩大和加深,整个香港都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并且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资产贬值,和黄的地产、零售等部门也未能幸免。因此,李嘉诚加大了对和黄经营策略的调整力度。

出售资产

和黄的资金流由总部统一管理,如果当年的经常性利润较低或者现金流紧张,和黄往往会用出售旗下部分投资项目或资产的方法来解决。

在零售业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背景下,和黄首先出售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的部分权益。宝洁和记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宝洁与和黄各持有69%、31%的股权。1997年,和黄与宝洁对原协议进行了修改,和黄出售宝洁和记10%的权益给宝洁,因而双方股权比例变为80%:20%。因此,和黄于1997年与1998年分别获得14.3亿港元与33.32亿港元的利润。

随后和黄出售的是亚洲卫星通讯。20世纪90年代,和记电讯与英国大东电报局及中信集团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亚洲卫星通讯,和黄持有54%股权,主营卫星通讯和电视业务。为了集中精力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和记电讯于1997年和1998年两次出售了持有的全部股份,获得23.99亿港元的利润。此外,和黄还于1998年将和记西港码头10%的股权出售给马士基,一次性获得4亿港元收益,并计入了营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