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谈商录
5413600000022

第22章 不走寻常路(1)

人生之路有千万条,人们的选择各不相同:有的人不思进取、穷苦潦倒一生,有的人以金钱来换取吃喝嫖赌的乐趣,还有的人节俭一生,但对公益事业却挥金如土……而李嘉诚就选择了一条布满鲜花和掌声的人生路,为此他感觉很快乐。

“低调”的人生与众不同

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李嘉诚

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地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击。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低调中修炼自己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李嘉诚都是人们不断关注的一个名字。作为亚洲经济复苏和华人资本崛起的重要代表,他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超越了财富的本身。而他所处的背景也让其所建立的每项事业背后所蕴藏的复杂性,都远远超过了他的欧美同行。也许多年之后,我们再回首关于李嘉诚的一切的时候,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超级富豪的商业传奇,而是一个穷小子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成长,并获得智慧与内心平静的故事。

虽说李嘉诚已经富可敌国,但他依旧保持低调的作风,他说:“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一进门,“嘭”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于是他成功了。

其实,李嘉诚衣食住行都非常俭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分别。李嘉诚住的房子仍是1962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这在当时,以李嘉诚的身份,确实“高档”了些,但登上华人首富宝座的李嘉诚依然住这样的房子就显得有点寒酸。

李嘉诚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较陈旧。李嘉诚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在公司里,李嘉诚与职员一样吃工作餐,他去工地巡察,工人吃的大众盒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也极少跳舞,唯一的嗜好是打高尔夫球。

李嘉诚曾这样教育他的两个儿子:凡事要低调,不可大张旗鼓,大肆渲染。但是李嘉诚也会在一些适当的场合里做一些巧妙的安排,让两个儿子在众人面前曝光亮相。就像在1990年万博豪园推出预售之前,长实集团公关精心安排,让当时的集团执行董事长李泽钜出现在媒体面前,接受两家杂志的访问。但是在一些平时场面里,李嘉诚总不让儿子“坦面”于众,以免树大招风,无助于心理成长。

李泽楷自立门户,走上了一条独立创业发展的道路,于是李嘉诚送给他两句话:“树大招风,保持低调;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

李嘉诚的箴言,不仅是对他两个儿子的要求,其实,这也是他毕生经商心血所凝炼成的经验,同时这还是他自己终生的行商准则。

低调做人

欲成事者必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在待人处世中要低调,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低调做人,就是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故作呻吟、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得低调沉稳;越是不谙世事的人,越喜欢张牙舞爪。然而事实证明,追求高调做人的人,生怕别人不知道;甘愿低调做人的人,无须向人炫耀。

有这样一个故事:

2000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时,梅德韦杰夫直接领导普京的竞选小组。当普京当选总统后,于2000年6月任命梅德韦杰夫为总统办公厅主任。出于对梅德韦杰夫的信任,普京曾委任他身兼数个国家部门和企业职位,如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委员会主席,代表国家监控俄最大的天然气企业。俄罗斯成立由普京亲自挂帅的国家重点项目委员会之后,梅德韦杰夫出任该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11月15日,普京提升梅德韦杰夫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尽管身居要职,但梅德韦杰夫一直低调为官。

圣彼得堡新闻界广为流传梅德韦杰夫的低调作风:当时市委员会有一本委员会官员电话簿,里面唯独没有梅德韦杰夫的联系电话。梅德韦杰夫认为,自己主要工作是吸引外商投资,没有必要与当地公众打交道,因此选择“隐姓埋名”。担任总统办公厅主任期间,梅德韦杰夫也刻意保持低调。

李嘉诚说:“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靶子。如果你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可见,只有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成大事业。

用之有方的金钱观

我的钱来自社会,也应该用于社会,我已不再需要更多的钱,我赚钱不是只为了自己。为了公司,为了股东,也为了替社会多做些公益事业,把多余的钱分给那些残疾及贫困的人。

--李嘉诚

金钱可以衡量大部分具体事物的价值,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使人类从以物换物的交易手段进步到现代的股票、地产、金融等公开的交易平台。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金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方,这样才能体现金钱的价值。

被人们称为“世界经济强人”、“全球超级巨富”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是怎样对待金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

对金钱的沉思

李嘉诚亲眼目睹了父亲因无钱治病而无法挽回生命的悲惨局面,经历了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年轻时的李嘉诚曾是金钱的追求者。

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在他创业6年后已经跻身于百万富豪之列。那时的他,体会到了物质享受所带来的的乐趣:身穿来自名家裁缝之手的西装,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新宅面向维多利亚港,在当时,这已经算是“豪宅”。但是,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几十年后,他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一个未眠的夜晚。

李嘉诚躺在偌大的床上,月光将窗外树影投射进屋内,风吹得它们摇摇晃晃,如真似幻。16年前,一家人在月光下从潮州山区仓皇逃离的景象呈现在李嘉诚的眼前。他还想到童年与祖母相偎而眠的温暖,想到来到香港后必须搬开家具才能全家打地铺入睡的情景,想到创业后以工厂为家、唯有机器运作的声音才能让他安然入睡、机器一停他就惊醒的日子……曾有的快乐与痛苦在他的脑海中回荡。新家的安静、宽敞,显得如此不同。

他想:“还不到30岁,我就拥有足够我一生开销的钱。为什么有钱不如我所想象的那么快乐?”成为富翁后的他却感到茫然,于是他望着窗外问自己。

他走出新家,驾车往山上开,在西半山宝珊道这条单向道尽头停下,坐在树下的石头上,望向维多利亚港思考:“我这么有钱,身体很好,为什么没有非常快乐?我不喝酒、不赌博、不跑舞厅,我赚再多,也不过如此。”

“财富能令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发现,金钱带来的快乐满足感不能持续。

思考到第二天晚上,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人不是有钱什么事都能做到,但很多事,没有钱一点也做不到。我一路做,将来有机会,能对社会、对其他贫穷的人有贡献,这是我来到世上可以做的。”同时从那时开始,他对金钱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再重视一般的外表与物质,享受简单的生活。他领悟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28岁以后的李嘉诚转而探索内心的富贵。1980年,他真正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这时的基金来自他的私人捐款。从此,该基金会就变成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李嘉诚认为,钱从社会中来,就应该回到社会中去,绝不能嗜钱如命,不能“拔一毛利天下而弗为”。一个发财的人,既不应只顾一己之挥霍,也不应充当守财奴,更没有必要把财产全留给自己的子孙。他认为,留给子孙的应该是“渔”,而并非“鱼”。

李嘉诚重视教育投资,1981年,他在其故乡广东汕头市成立了汕头大学,另外,包括汕头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FIT未来互联网络研究中心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都有基金会巨资捐助的轨迹,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少年失学的痛。在中国内地,基金会更参与大西北振兴计划,主动挹注西部教育医疗援助;同时开展十万名残疾人士安装义肢、就业计划。他对医疗的关注,则与父亲因病去世、自己与肺结核奋战多年的经历有关。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07年11月底,捐款已逾港币85亿元,其中90%用于教育及医疗,并且将其投入香港及内地。李嘉诚说:“我跟家里人讲,这个基金会要永远留下,如果我今天离开(人世),基金会只要每年拿30%的收入出来,已经比我现在捐的多得多。”李嘉诚私人捐予基金会金额究竟有多大,他不肯透露,而人们也很难估计,因为香港法令允许基金会可进行投资,投资回报可以在其基金会内滚存。

用之有方

一次,李嘉诚上车前掏手绢擦脸,带出一块钱的硬币,那枚硬币掉在车下并顺着地面向沟渠滚去。天下着雨,李嘉诚执意要从车下把钱捡起来。后来,门旁的侍者为他捡起了这枚硬币,于是李嘉诚给了侍者100元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他的随从大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李嘉诚说:“如果不把这枚硬币捡起来,它很可能滚进沟渠,或者被汽车压在土里面,制造这枚硬币的金属就浪费了,这枚硬币也就浪费了。我们把它捡起来,是因为硬币还有它的用处。”他的随从又问:“您为什么给那个侍者100元港币呢?”李嘉诚说:“这是两码事,我给他100元港币,那是给他的报酬,这100元港币对侍者来说是有用的。钱可以用掉但不可以浪费掉。”

2001年的一天清早,李嘉诚基金会西部教育计划访问团在寒风中来到位于市郊的一所大学。当青海大学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谈到校园网络建设需要资金800万元时,李嘉诚详细地询问了光纤的铺设等情况,但还没等校方把具体情况介绍完,李嘉诚就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瓶,一个箭步走上前台,他指着手中的水瓶说:“本来生产这瓶水需要8万,但在申请资金时却说需要10万,那么多余2万就是浪费,办多少事就该花多少钱。”等李嘉诚拿着水瓶走下台时,对迎上前来的一位省长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亿,我面不改色,但谁要在地下丢一元钱,我会立刻捡起的。”

中午,李嘉诚在听取省政府介绍的几个项目时,他再次举起桌前的矿泉水瓶对在场的人说:“这水瓶的厚度已经够用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钱把它再加厚呢!再有钱,也不能浪费;要花钱,也要花到实处。”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细节看出,爱惜钱已经成为李嘉诚的一种习惯。不仅仅是李嘉诚,而且居于世界财富巅峰的其他富豪也是一样爱惜钱。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19世纪美国三大富豪之一,他一生赚了大约10亿美元,为公益事业捐献了75亿美元,但一生非常节俭。他出门常住同一个旅馆,每次都挑选最便宜的房间住。旅馆的经理问他:“先生,为什么您每次都住最便宜的房间,而您的儿子每次来这里总是住最豪华的套房?”洛克菲勒对经理说:“因为他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而我没有。”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想坐公共汽车回家。他突然发现兜里的钱不够,还少一美元,就向秘书借。他告诉秘书:“记得提醒我明天还你一美元。”他的秘书说:“先生,一美元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非常严肃地回应:“谁说一美元算不了什么?一美元要放在银行里,十年之后就会生出另外的一美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节俭已经成为洛克菲勒的一种生活习惯。

世界股神沃伦·巴菲特于2007年以520亿美元的身价位居全球富豪榜的第二位。但是巴菲特的节俭尽人皆知。他现在拥有巨额的财富,却依然住在几十年前买的房子里。有一次,他跟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外出,凯瑟琳在机场想打一个电话,需要十美分。但是凯瑟琳的兜里没有零钱。她和巴菲特说:“沃伦,给我十美分。”巴菲特从兜里掏出了一枚硬币,一看是25美分,他没有递给凯瑟琳,转身就走。凯瑟琳问:“沃伦,你去干嘛?”巴菲特说他要换一下零钱。凯瑟琳说:“不用换,25美分也可以。”这时候巴菲特才转过身来,有点羞涩地把25美分递给凯瑟琳,说这样会白白花掉15美分。凯瑟琳说:“15美分算不了什么。”巴菲特说:“今天的15美分就是明天的100美元。”他这样讲是有道理的。巴菲特从事投资事业50年,每年的资产都以近30%的复利在增长。如果这样计算,今天的15美分再过25年就会变成105美元。所以在巴菲特的眼里,今天的15美分就是明天的105美元。从这里,我们看到,巴菲特已经养成了用钱生钱的良好习惯。

其实,比尔·盖茨也总是将钱用在“刀刃”上。他请客从来不讲究排场,一般只是一道主菜,至于甜点之类,会征求客人的意见,按需提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世界富豪榜上,一个著名的节俭者是瑞典宜家家居公司的创始人坎普拉德。他骄傲地拥有一辆有着15年车龄的老沃尔沃。尽管如此,这个瑞典人平时还是更喜欢坐公交车,因为那样他还可以使用他的老年人优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