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5422800000013

第13章 和谐管理 品人(3)

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走出心理上的“直觉式”误区--以第一印象取人,因为由个人经验、感受、思考等复杂因素交织所衍生出的人际直觉,它带着极其明显的主观烙印,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和接纳性。

仅仅依据外貌来评定与人才之间的关系、距离、好恶,甚至以此断定其能力之强弱,是人类的通病,是管理者所应避免的“框架”。尤其是东方人喜爱以面相、步姿、指纹、血型等来评判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难免落人宿命论的主观陷阱,无形中设定人际界线,加强隔阂。

每个人在外貌上均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戈尔巴乔夫的胎记、林肯的胡鬓、甘地的肃穆、爱因斯坦的沉思,甚至海伦?凯勒的微笑,都不知不觉地吸引着人们。

一位管理者如果能学习着“欣赏”被管理者的外貌,就会使自己与被管理者产生“自然”的良好互动,使自己得以展现特殊的外貌魅力。

因为能“诚心”欣赏别人外貌的人,其本身的外貌必然带有活泼、焕发的活力,正如见到自己心爱的人时,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必然不一样。

有一些人看他的外表是无法识察其本质的,仅凭他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扬,甚至丑陋,但却是千古奇才;有的人虽堂堂仪表,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倘以貌取人,就会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非取的后果。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只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仅凭一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被埋没。

夏桀商纣长相姣美,身材魁梧,堪称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过人。若仅观其外表,不啻“天下之杰”。然而,他们却是残虐众民的暴君。与此相反,历史上其貌不扬的奇才却大有人在。楚国的孙叔敖,头发短且稀疏,左手长,右手短,五短身材,立于车上还没有辕前横木高,却能辅佐楚霸王,使其执政的楚国成为战国时期实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可见,相貌美丑与人的思想善恶和能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虽貌丑却有德有才,则不失为君子;人虽貌美而无德无才,却只能是小人。联系到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会上,还没有跟人家谈几句话,就显得极不耐烦,原因是嫌对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抛头露面的职业,录取时也犹豫再三。在招生问题上,更有令人费解的事, 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总分数超过了录取线,他所选择的志愿是与相貌无关的专业,并表示愿服从分配,即使这样,居然没有一所高等学府肯录取他,原因是嫌他长相不好。此事经《东方时空》纪实报道后,国人哗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对此作了评论。在迈向21世纪的今天,还有此种事情发生,实在令人深思。

从衣着品人

衣着是流动的文化,同时也是心灵自我显露的展示台。留意于一个人的着装的色彩选择上,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动向。

衣着表现个性。通过对一个人的穿着打扮的观察,可以明显地发现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衣着是第二种皮肤”,也是人们了解他人的一个途径。

一个人总是试图掩饰赤裸裸的自我,而穿着衣服,但是又往往因为自己的衣着使得内心反而暴露于外了。因为一个人经过自己选择而穿于身上的衣服,正好表现出在他裸露着肉体时,所不能了解的内心。所以,有时候,我们将衣服视为与人体不可分离的部分,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均不足为怪。在心理学中,称此种情况为“自我延长”。人们经常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某些人的穿着和其本人的年龄或身份是不谐调的,对于这类人,我们透过他(她)的衣着可以理解他(她)的想法,他们一般都是有意而为之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管理者和社会名流,他们喜欢穿深蓝色粗直条纹的衣服,这本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俗话说,偶然是戴着面具的必然。他们这样穿着,无非是尽可能地夸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从服装上表现一种自我优势的心理趋向。由于蓝色是具有安定感的颜色,他们这样装扮自己,在自我表现的同时,也在显示自己在社会的稳定地位。而管理者或社会名流并不都会穿深蓝色粗直条纹的西装,而那些较喜欢此类衣着的人,大多数都可能是徒具豪爽的表象,而内心却是个软弱无力的人。

有些人完全无视于自己的爱好,仅是由于“流行”,便一味地赶时髦。这种人大都深具孤独感,情绪也不稳定。

相反地,对于所谓的流行毫不在乎的人,是个性较为坚强的人;不过,也有很多是由于某种原因或因素,而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深恐与他人“同化”,而失去自我。我们如与这种人同事或同处,往往会因小事固执己见,而产生摩擦。此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类型,此种类型者现在比以前大为增加,这种人属于强烈的适度自我主张者。

由服装了解他人所应该注意的一项要领,也就是要注意服装的变化。服装当然足以反映出个人的喜好。每个人都有各自喜爱的形式、色调以及质料等等。一般来讲,在一个公司的桌子上,如果放着一件上衣,就凭该上衣的类型、颜色等,便能够让人猜出大概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了。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会碰到随时改变其所好,让人无法了解其真正喜好的服装为何的人。这种人的情绪大都不稳定,或者也可能由于希望脱离单调的工作,过着富于变化的生活,以致有此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还有一种人,本来一向穿着特定格调的服装,可是,突然之间,穿起完全不同格调的服装来。这种人大多数是在物质或者精神方面,遇到了重大的刺激,他(她)的思维方式受到新观念的影响,从而表现在衣着上的重大调整。

在中国古代,有位少数民族的国王,为了学习汉族的优秀文化艺术,首先从服装上做起,从意识形态上强化对汉族文化的接纳,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喜欢穿显眼的华丽服装,有的人却喜爱朴素的衣服,这都多少表现了其不同的心理。

喜欢华丽服装的人,表示这个人的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但是,假使这种华丽程度太过份的话,就成了所谓的奇装异服了。一般而言,穿着这种服装的人,除了自我表现欲强烈之外,获取金钱的欲望也很强烈。

有些人经常打着原色领带,此种类型者,自我意识极强,一切顺利的话,可成大器,是一种突出型的人物。

喜欢穿朴素服装的人,是一种顺应体制型的人,这些人大都缺乏主体性。

另一种与服装的关系密不可分者,就是所谓的流行与心理的关系。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比喻流行这一现象为“善变而烦人的女神”。当然有不少人极容易受这位“女神”的诱惑,但是也有完全不在乎的人。一般说来,女人在意流行,而且容易受流行的影响。此乃起源于女人特有的气质,心理学上称之为“同调性”。不过,现在男人追求流行者,似乎也已显著增加,这些人都属于顺应体制型,同时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换句话说,欲转换成对他人表现权威的心态了,亦即有补偿自卑感的作用。法国的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就是一位通晓人类心理的大师。他设计的服装之所以能够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他把握了人类对弥补内心不足的动向,针对不同种性格,设计出款式不同的服装。他深知人类的个性是共通的,抓住了人类的心理活动特征,看穿了服装对人类的实际意义,他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每一个人在选择服装的色彩上,总与个性脱不了关系。因为,每一个人服装的色彩,总是和个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每个人所喜爱的颜色上可多少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喜欢橄榄色的人:这种人在选择橄榄色时,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般是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和歇斯底里的状态。

喜欢绿色的人:这种人一般喜欢自由,有宽大的胸怀的特征,绿色是其在抱有希望、没有偏见的心理状态下选择的。

喜欢蓝色的人:这种人通常是在表现内向质的性格,想有现实感的时候选择蓝色。

喜欢橙色的人:一般是在无法独居时,对人生意欲强烈的时候所选择的颜色,这种人雄辩、开朗、口才好,并喜欢幽默。

喜欢黄色的人:这种人在使别人感觉自己有智慧、有纯粹高洁心清时,选择黄颜色的服装。

喜欢红色的人:选择红色的人是冲动的、精神的、很坚强的生活者。红色是在虚张声势时所选择的。

喜欢紫红色的人:选择紫红色的人,一般是在无法冷静、无法客观分析自己的时候所选择的。

喜欢桃红色的人:喜欢桃红色的人,是保持漂亮时所选择的。这种人以举止优雅为特征。

喜欢青绿色的人:这类人是在喜欢有纤细感觉的心理状态下选择的。

喜欢紫色的人:这种人一般具有保持神秘、自我满足的艺术家的气质,喜欢别出新裁。

喜欢褐色的人:这类人在选择褐色时,当时的心理状态很踏实。

喜欢白色的人:这种人通常是在缺乏感动性、决断力、实行力、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下所选择的。

喜欢黄绿色的人:这类人是在缺乏兴趣、交际狭窄、缺乏纤细心情时选择的。

喜欢灰色的人:这种人是在缺乏主动性的时候,自己没有勇气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下所选择的颜色。

喜欢浊紫红色、暗褐、黑色的人:这种人是在非社交场合的时候、不喜欢表露心情的时候所选择的。

从性格品人

许多管理人花费太多时间在处理因被管理者性格所引发的问题上,而不是导引人才发挥其性格魅力。但这时必须明白,管理者的目标是为达到生产绩效,而不是人格的改变。

在每个人的性格成分中,都有其优、缺点,但人们都把焦点放在缺点上,而不去强调其优点和特殊性。根据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狂热型性格的人能鼓舞他人;控制型性格的人富有冲劲;理智型性格的人精于分析;维持型性格的人可靠忠实。

管理人应该懂得如何使用不同性格的人,让他们来完成特定的工作。当然,也要做好接纳不同性格的人所有的不足的准备。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妻子吕雉(即吕后、高后)辅佐他夺取天下,巩固政权,在秦汉之际的历史大变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刘邦和吕雉的婚姻,完全出之于吕雉之父吕公的撮合。

吕公是单父(今山东单县)人,与沛县县令是朋友。他因为躲避仇人的寻衅,就到沛县投靠县令。一次,沛令宴请贵客,当地官吏与豪富纷纷祝贺。沛县主支椽萧何担任宴会的司仪。他依据客人送礼的厚薄安排座次。贺礼千钱以上的坐堂上,不满千钱的坐堂下,当时,刘邦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身无分文,进门后却高喊“贺礼万钱”。众人大吃一惊,吕公却深以为奇。他仔细端详刘邦的相貌和气度,颇有出众之处,对他十分敬重,不顾众人猜忌的目光,径自将刘邦引入上座。萧何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刘邦好说大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刘邦却谈笑自若,不时对那些贵客流露出轻蔑的神色。

酒宴快要结束时,吕公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刘邦字季),愿季自爱。里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意思是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为妻。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器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沛令向你求婚,你都没有答应,怎么会许给刘季这样一个人呢?吕公不予理睬,终于将吕雉许配给刘邦。

在吕公看来,刘邦除了相貌和气度不凡外,他的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表现了藐视利法传统、官吏豪富的大家风度,认定刘邦将来一定大有作为。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一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刘邦果然率众反秦,夺取天下。而当年在刘邦之上的萧何等人则成了他的辅佐大臣。吕公慧眼识英才,确有知人之明。

“人要生存就要有几副人格面具。”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人格面具与演员戴的面具作用类似,它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的角色,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一个人如果热衷和沉湎于受人格面具支配,就会逐渐腐蚀了自己的天性。

显然,“人格面具”有抑制自我的作用。

对于管理者,辨别被管理者真假忠心是个难题;对于被管理者,辨别谁是值得你忠诚的人也是难题。比如,介子推认识到重耳是个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人,毅然地离开他,实属聪明之举。宁愿被他烧死,也比万一有一天因政见不合,找借口给你扣顶帽子要好。所以聪明人也不是见谁都忠诚,那种不值得你忠诚的人就不可久留,赶快走人,找个安全的角落干点自己的事,远比陪伴那些官僚要自由安全。

我国宋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为我们做出过表率。

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屡受非议,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小人乘机写了篇长长的《巷议》,说街头巷尾都在说新法好,宰相好,为王安石变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舆论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议》中的伪诈成分,于是开始提防这个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两面三刀者,就是采取各种欺骗方法,迷惑对方,使其落入陷阶,达到自己的企图。唐玄宗时的宰相李林甫,他陷害人时并不是一脸凶相,咄咄逼人,而是吹捧。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在当代,也不乏口蜜腹剑者,他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有时,他们看到你直上青云就会逢迎拍马、专捡好听的话讲;有时,他们看到你事事顺心、进展神速而在背后造谣生事向你的管理者进谗言,陷你于不利;有时欺骗、谎言、圈套从他们头脑中酝酿成“捆精绳”套在你身上,使你翻身落马;有时,他们看到你堕入困境则幸灾乐祸趁机打劫。所有的这一切,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

当一句话脱口而出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对方,如果你是一个识人老手,你不难从中发觉他的底牌。

有一种人,夸夸其谈。这种人侃侃而谈,广阔高远却又粗枝大叶,不大理会细节问题,琐屑小事从不挂在心上。优点是考虑问题宏博广远,善从宏观、整体上把握事物,大局观良好,往往在侃侃而谈中产生奇思妙想,发前人之所未发,富于创见和启迪性。缺点是理论缺乏系统和条理性,论述问题不能细致深入,由于不拘小节而可能会错过重要的细节,给后来的灾祸埋下隐患。这种人也不太谦虚,知识、阅历。经验都广博,但都不深厚,属博而不精一类的人。

这种人宜作谋土,不宜独当一面。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忠告,对“言过其实”的马谡委于重任,于是有街亭之失,这是要引起管理者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