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5422800000018

第18章 和谐管理 识人(3)

所谓测隐,是看一个人,如果发现他要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让小利而争大得,言语恭顺装作老实,假装慈爱以充忠诚,小心谨慎地做事以博取好名声,这就是用仁爱贤惠来包藏祸心的人。考核一个人时,如果向他提问他不回答,仔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让人感到很有学问,打着传播真理的招牌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这是借学识理论来隐匿其良苦用心的人。观察人时,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给人造成他勇于作为的假相,内心怯懦却在虚张声势,屡屡自我矜傲,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洁和英勇来包藏私心的人。若服侍或双亲时,喜欢向人夸耀他怎样忠诚、孝顺,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忠孝的诚心,真实目的是为获取美名,这就是用忠孝来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以上就是所谓的“测隐”之法。

揆德识人心

所谓“揆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品德的办法来评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工作,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睦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而不违逆,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揆德”。

人们最欣赏的是聪明,最重视的是知人。能知人识智,各种人才就会都有合适的位置,小事大事都能办妥。所以孔子在教诲弟子们时提出“六蔽”的说法,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偏才的错误。指出狂傲与耿介的偏失,以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傲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责空乏而无信的弊端,向人们提醒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信任的人;明察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察他所作所为的动机,籍以了解他的日常行为。按照这样的原则和办法去考察人,无论他是怎样的人,又怎么能伪装、隐藏得住呢?

康熙(1654-1722),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他是清朝很有作为的皇帝,非常懂得治国安邦必须善于举贤用人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始终坚持在考察之中擢用人才。

康熙在位期间,噶尔丹叛乱,他三次率军亲征。在三次亲征噶尔丹的战争中,他对随军将领和官吏的实际能力亲自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他从西路军主将弗杨古巧设伏军大败噶尔丹,取得重大胜利的过程中,发现弗扬古有勇有谋,具有统帅三军,领兵作战的指挥才能。回来后,便给弗杨古晋升一等公(即封爵名称)。在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时,发现绿旗总兵官王化行,队伍整齐,战功卓著。因此,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便破格提拔王化行为军中总参。同时,对于那些无能的官吏如户部侍郎思格色等实施罢免。有一次,康熙命思格色去塞外负责挖井供水。康熙问思格色一口水井大约能够供多少人马饮用,思格色迟迟回答不出来。于是康熙立即革去他的官职,并当众指出:“思格色为官昏聩无能,心中无数,令其居官何用?”

康熙在位期间,曾多次巡行外地,查访吏治,体察民情。他在巡行江南时,路经河南某城,当地官吏为了迎接圣驾,整顿交通,作出临时规定,凡是皇帝经过的道路,以划线为界,分左右三路通行。左右两路,官商百姓可以自由往来行走,中路作为御道,只供皇帝专行,任何人不准走动,并贴出布告,命令官民皆知,家喻户晓,不得违犯,否则依法严惩,同时还派出典史沿路巡视警戒。布告贴出的当天中午,一个官员冒犯规定,骑马沿中路行走。典吏对其进行劝阻,他非但不听,反而鞭打典吏,并声称他是当今皇帝的太监。这位典吏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立即喝令左右将这位太监拉下马来,狠打50大板。府台大人听说此事后,认为一定大祸临头,忙个左右给典支带上别具,等候皇帝处置。康熙进城得知此事后,马上召来典吏,亲自为其*5*9下刑枷,并备加赞扬。当即宣布,破格提拔典史为四品巡抚。

康熙二十四年(1686),张伯行考中进士,经康熙面试后,授予内阁中书职务,不久又调中书科任中书。康熙四十二年(1704),被任命为山东济宁道行政长官,张伯行上任时,正值当年闲饥荒,百姓穷困潦倒,无法生计。张伯行立即把自己家里的钱粮运到灾区,并赶制许多棉衣,救济灾民。康熙皇帝下了分道救灾的命令,张伯行分管汶上,阳谷两县。他给灾民发放了22600多石救济粮。为此,布政使责备张伯行擅自作主,并提出罢免张伯行职务的弹劾奏章。张伯行对布政使的错误行径进行了严厉驳斥,使弹劾风波得以平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皇帝南下巡视,赐给张伯行“布泽安流”的金榜,不久,提升张伯行为按察使。1708年,康熙皇帝再次南下到苏州巡视,他对随从大臣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为官十分清正廉洁,这样的人才十分难得啊!”当时就命令苏州所在地的督抚举荐贤能的官员,但是这位督抚却没有推荐张伯行。康熙帝于是召张伯行说:“我早就了解你,他们不举荐,我自己来举荐。以后,你居官而善,天下的人就会明白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赐给他“廉惠宣猷”的金榜。

张伯行德才兼备,为官清正廉明。他在救灾中,能够为灾民着想,独自作主发放了大量救济粮,这本是件大好事,却遭到布政使的弹劾。他刚正不阿,毫不畏惧,可谓有胆有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贤能之才,却得不到他的管理者苏州督抚的举荐。如果不是康熙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慧眼,那么,张伯行这个人才也就只好被埋没了。

康熙皇帝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明君。他深知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非常善于从考察中发现人才,并能大胆起用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为加强、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精毋滥

商界名家柳传志曾经说过:“管理者物好比是1,后面跟1个0是10,跟2个0是100,跟3个0是1000。”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一个刚组建的小机构需要萧何、韩信、张良这样的杰出人才,而一个已具规模的单位更需要刘邦的知人善用。好的管理者物需要有识人的眼光和用人的胆略。选人要宁精毋滥,要选精英的人才。

所谓精英,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过:“你们是这世上的盐。”这有两层含义:一,为人类这碗高汤提味;二,清洗人类社会腐烂的伤口,让他感觉到痛,但是消毒。精英,作为一个知识群体,一种思潮,一个努力方向,而让人仰止崇拜。

精英型人才,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又有更高的追求;他们有目标、有毅力、致中庸、尚礼义、追求进步、实践创新,勇于向失败挑战并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能为人所不能为,为人所不敢为;身心平衡,头脑机敏;克制自己,关心他人;勇于认错,勤于进取,能屈能伸,不贪不侈。此类型人物前途远大。精英型人才,志向远大,眼界开阔,从不计较一些小的得失。他在工作时,不忘掉充实自己及广结善缘。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他也会帮助别人和指导同事。精英型人才,每到一个地方,不论时间长短,不论地位高低,他都能不知不觉地影响别人,控制群体的行为。“虎行天下吃肉”,指的大概就是这种人。精英型人才,他的见识往往异于常人,思考逻辑方式也有其个人特色。他在时机不成熟时,可以忍耐,不论是卧薪尝胆或是从你的胯下爬过,他都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但是,时机成熟,他奋臂而起,如飞鹰冲天,没有人能与之争锋。

不是每一个精英都能成大功立大业的。但是,做人处事自有风格,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是他的本色。

如果你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即企业只能保留少数几个真正关键的被管理者并不断更新这个名单,可能会更容易接受“被管理者跳槽是好事”的观点。不过,人力资源部的人也许会反对说:“被管理者流失的代价不菲。登招聘广告、重新培训被管理者要花不少钱。”不错,登招聘广告要花钱,但这钱要乐意出。原因如下:被管理者跳槽可为企业省钱。是的,被管理者流失能省下的钱比所花成本大得多。企业发展较稳定时尤其如此。比如,一个企业的财务部有20人。其中一人离职后,他的工作被分给其他19人。结果,这19名被管理者中有1人(或更多)得以升职,填补了离职被管理者留下的位置。因此,最后登广告招聘的是升职被管理者空出的较低职位,从而节省了企业的支出。

至于培训费,只要做得好,根本无须挂齿。应坚持交叉培训,关键职能让被管理者轮流负责。这样,就不会出现企业成败系于一人的现象。

被管理者跳槽后新招的被管理者可为企业注人新观念。“这是我们做事的规矩,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谁没听过这种话?听到别人解释你为什么不能有点出格时,谁都会在心里暗自说:“对,没错。这企业文化真臭。”企业需要通过被管理者流动来招聘新生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被管理者跳槽可为留下的被管理者创造机遇,提高他们的士气。一位管理者说:“我曾聘用过好几位富进取精神的被管理者。跟随我3、4年后,他们都另寻出路,赚钱远比跟从我时多。虽然他们都是我不想失去的重要被管理者,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的失败。相反,我认为这是我的成功之处。

他们为我辛苦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最后凭借这些经验找到了更好的机会。这一切其他被管理者都看在眼里,并且认识到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机会。我用这些成功的例子来为自己招人。我认为,他们是我招聘新人时的一大卖点”。

被管理者跳槽既必需又有益,不要提供比竞争对手好的福利。福利不能反映被管理者业绩好坏。这样的待遇人人都有,没有必要为人人都有份的东西花钱;不要因为留在企业又呆满一年而加薪。如果其职责未变,没有理由加薪;怂恿被管理者辞职。可以问问被管理者:“你在公司干2年了,觉得工作怎么样?”多数人都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会向你发一通牢骚。如果他们向你抱怨,不妨告诉他们:“我很欣赏你的想法。但不管你抱怨什么,我都不敢保证会有所改变。也许,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环境是否最适合你。”如果被管理者对上述怂恿不能迅速放在心上,解雇掉。制定更难的工作标准并加以推行,让那些不够标准、拿钱太多的被管理者另谋高就。

区别对待

长处和短处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两者又是会相互转化的。比如在举重、拔河等比赛时,胖子显然有优势,可是在跳高赛跑等比赛中,胖子却又明显处于劣势。所以说,管理者不能顽固或机械地认定某人有何长处或有何短处,不能绝对化。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发现并利用不同人的不同优点和长处。

管理者贵人所长,忘其所短,便要做到“公而忘私”。这里的“忘私”,是指抛弃自己以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忘掉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平常心去看待自己的被管理者或其他人。

刘备恭谦爱人,为人仁义,对待手下将士备加关爱,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而不去计较他们的短处,才使得关羽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夫人,赵云在千军万马中救阿斗。刘备自谦无德,从不去指斥别人的缺陷,而是量才为用,因材施职。当然,其中也有刘备自身德高仁厚的感召力在发挥作用。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知不知,尚矣。”意思是说,明明知道,却又装作不知,这是很高明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说过“难得糊涂”,尽管其本意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有些出人,但管理者又确实难得糊涂。 我们所说的“忘其所短”的“忘”也正是这样一层涵义。真正意义上的“忘”,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缺点一旦被人发现后,很难将它从记忆中抹去。我们说的“忘”也就是适当地装装糊涂。

国外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如果一个人刚一出生开始,便让周围的人说他笨,说他傻,时间久了,他长大以后就真的很笨、很傻。这说明一个人若总是被人指责这不是那不是,便会在精神上颓废、萎靡,失去自信,做起事来便会畏手畏脚,本应能做好的也会因为自卑而弄糟。所以说,管理者不要总是指责别人的缺点。

我们说装糊涂,绝非是袒护或包庇被管理者的短处,任其为所欲为。如果他的缺点无关大局,无伤大体,不会造成恶劣影响,那么,糊涂糊涂也无妨。但如果他的缺点性质恶劣,不仅将破坏大事,或者会造成极坏影响,则应遏制,但应注意方法。

君主用人,需要区分大节小节、大事小事,要抓住根本,不拘小节,宋太宗对吕端的识别和任用即是如此。

吕端心有大略,赵普对他的评论是“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