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5422800000020

第20章 和谐管理 找人(1)

按什么标准、用什么方法找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斯大林在谈到人才选拔时指出;“第一,要根据政治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值得政治上的信任;第二,要根据业务上的标准,就是说,他们是不是适合做某一项具体工作。”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二者不可偏废。德才兼备即为贤能,这是选人的最根本的标准。

找人,仅仅掌握标准和原则还不够,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去发现、识别、考察人才,才有可能使原则落到实处,将符合标准的人选拔出来。列宁早就说过,工人农民中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但是“发现这些质朴的不知名的新人才是不容易的”。

争夺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德国人用导弹袭击伦敦时,英国人得知有一枚导弹落在苏联红军占领区,丘吉尔向斯大林要求将导弹“引渡”给英国研究,以便找出对付它的办法

斯大林痛快地答应了。然而,苏联人却将一箱箱战场上的破铜烂铁送了来。

导弹完好无损地运回了苏联!

丘吉尔哑巴吃黄连,命令对苏联红军即将占领的德国军火研制基地一佩内明德狂轰滥炸。而艾森豪威尔将军则命令美军骑兵日夜兼程,不惜代价,将逃到深山老林的100多名火箭专家抢到手,以免被苏联红军抢先得到。

面对同一事实,苏、英、美三位管理者三种做法,谁最高明不言而喻。

重金购买人才的事例在今天已经不足为奇了,但是像故事中美国人那样抱着必胜的信心争取人才的情况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人才对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今天,管理者们是否也应该学学美国人那种求才若渴的气魄呢?

日本高级人才十分短缺,可供每位应届毕业生选择的白领职位平均有2.7个之多。因此每年一到大学生毕业前夕,日本各公司间便展开激烈的“大学生争夺战”。

在争夺大学生方面,日本公司的传统作法是向各大学邮寄介绍本公司情况的宣传品。 这种宣传品往往不写收件人姓名和地址,由邮递员随便塞入学生的信箱。

这类宣传品的数量极大。据统计,日本在校的200万大学生中,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几乎每人收到的宣传品都足可塞满三四个大纸箱。

不少公司在寄给大学生的邮件内,放入价值500日元的电话卡,收件人凭此卡可免费打电话;也有一些公司将宣传品制成精美的挂历或台历,这样,学生们就会高高兴兴地把它们挂在宿舍墙上或摆在桌上,每天都看上几眼,从而使公司的知名度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

而日本铁路(东部)公司则向大学生赠送精制的录像片,内容是本公司身穿制服的年轻高级职员,乘坐列车到西班牙、英国的旅游胜地度假的情景。1992年以来,公司有选择地向10万名大学生赠送了这种录像带,总费用5亿日元。

日本不少公司常常派出刚刚参加工作一二年的雇员返回其母校,与在校学生拉关系,广交朋友,散发公司的宣传材料,广为宣传公司好处,以赢得学生的好感。

求贤若渴

亲自访贤的佳话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伯侯(即周文王)渭水河畔访吕望,也是尽人皆知的。西伯侯在得到了太颠等一批贤士后,认为还不足以兴建周朝,要成就大业还需要一个有胆识、精通兵法、深有韬略的贤相辅佐,故十分留心寻访栋梁之才。一天他带着文武大臣,沿着渭水河岸观赏春光,突然听到一曲扣人心弦的渔歌从远处传来。西伯侯断定绝不是等闲之辈所作,在问清歌词作者是溪边钓鱼的姜子牙后,立即往溪边寻访。他在溪边虔诚地等待着姜子牙,直到日落西山。夜幕降临,仍未见到姜子牙的影子。西伯候认为,求贤聘杰,礼当隆重,今日来意未诚,故姜子牙远避。之后,他挑选了一吉日,携带聘礼,前来迎请姜子牙。西伯侯到溪水后,见姜子牙正盘生在石上,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水漂,旁若无人,一动不动,便立在身后,屏住呼吸,耐心地等着,直到姜子牙钓起了一条鱼后才亲切地向前问候。通过短暂的有关治国和用兵之道的谈话,西伯侯感到姜子牙确是天下奇才,诚恳而又恭敬地请姜子牙同车回宫,立即加以重用。

公元207年,诸葛亮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的机遇到来了。这年冬天,刘备三顾茅庐,使这位奇人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学。

刘备,这位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市井英雄,早年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与关羽、张飞结识。尽管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由于缺乏一位足智多谋、见识远大的助手,导致刘备在事业上屡屡受挫。刘备在接受了徐元直的建议后,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一连去了三次隆中,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便恳切求教。诸葛亮将自己的宏图大略和盘托出,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他将当时的形势分析得极为中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诸葛亮理清了刘备的思路,使他思虑已久的战略计划豁然显出了轮廓。一番隆中对,使刘备确认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当即热情相邀诸葛亮加入他的政治集团。从此,诸葛亮放弃了隐居的生活,直接投身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诸葛亮协助刘备平四川、定西南,终于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的抱负和才学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刘备在未得诸葛亮之前,已经转战20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两次得到徐州,又两次失去徐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势单力薄,寄人篱下,无立锥之地。失败的教训使刘备认识到,要想复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有志同道合的贤才为自己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才行。于是,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和建议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鼎足三分的“隆中对策”,他分析道:“自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四起,各据一方,争夺天下。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低,兵力少,但他终于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时机有利,也是人谋的结果。现在曹操已拥兵百万,又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实在不能与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历父子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并已有贤能之士为他效劳,因此对孙权也只能联合,不可谋取。”诸葛亮认为:现在,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但孙权不足以单独抵抗曹操,是联合的对象。他向刘备作进一步的分析:“目前,可以占据的地方只能是荆州和益州。荆州四通八达,是战略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但盘踞在那里的刘璋昏庸无能,加上北面有张鲁的威胁,那里的智士贤人都希望得到一个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后代,有很高的声望,又正在招揽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如果能够占据荆、益二州,据险防守,西南面与少数民族和好,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一旦时局发生变化,就可以两路出击。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捣宛洛,将军您亲率益州的军队从汉中出发,攻取长安,那时,老百姓谁能不担着酒食来迎接将军呢?果真如此,统一的大业就可以成功,衰颓的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

“隆中对策”给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分两步走的战略方针:第一步避实就虚,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第二步,创造有利条件,等待有利时机,最终实现统一。这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刘备听后,茅塞顿开,十分高兴,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见刘备胸怀大志,礼贤下士,便慨然允诺。于是,27岁的诸葛亮便离开隆中,走上了辅佐刘备建立帝业的政治征途。诸葛亮的到来,使得刘备“犹鱼之有水也”,从此刘备匡扶汉室的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机。

公平找人

任人唯亲,就是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是选择那些和自己感情好、关系密切的人。

“以我划线”。谁赞同他、拥护他、吹捧他,就提拔谁。“顺我者存,附我者升”,把自己管理者的单位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唯派是亲”。凡是帮朋派友,不管是否有德有才,都优先加以考虑,“关系至上”。

毛泽东曾经指出:“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毛泽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堪称一代楷模。1949年7月,湖南和平解放以后,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们欣喜万分,纷纷给他写信。38年前与毛泽东在辛亥革命中共过事,曾任湖南新军辎重营文书的毛煦生来信希望进京做事。其后,毛泽东的表兄弟也来信或是要求推荐参加工作,或是介绍别人进京,而毛泽东的至亲即他夫人的哥哥杨开智,则准备动身进京了。毛泽东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像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垮台。”他对秘书田家英说,处理亲友来信的原则是:“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也有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来了,只要历史上没有什么问题,一介绍也就参加工作了。”毛泽东却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他的不能来。

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主席,他树立了一种风范。毛泽东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反对“任人唯亲”,反对裙带关系,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以称誉千古的“秦皇、汉武”之一的汉武帝,他就因重视科技人才和经济发展而成就大业。武帝晚年下诏:“方今之务,在力农”。并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农官),因为超过创建了代田之法、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进了农具,制作出犁地与播种同时进行的曲辕耧犁,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于武帝的重用,提拔,赵过成为对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农业科学家。武帝还任用盐商出身的东郭咸阳和冶铁管理者出身的孔仪,主管盐铁专卖。唐都、落下闳精研天文津历,武帝将他们召王宫中修定律历,使他们发挥才能,有机会在天文方面作出成就。理财家桑弘羊受武帝重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先后理财四十年,对支持武帝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了很大作用。另外,探险家张骞、文学家司马相如也都受到了武帝的重用。正因为汉武帝在重用文臣武将之才的同时,重用了这么多经济和科技人才,才使其在历史上作出重大的贡献,留下辉煌一页。

时下,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些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关系最重要”等等。这些顺口溜是被管理者对某些管理者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讽刺和批评。应当看到,像被管理者批评的这种凭关系用人的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还相当严重。目前在用人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庸俗关系:其一是利害关系。主要表现在一些管理者不顾政策、原则,以对象与自己的利害程度来决定是否提拔使用。凡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就提拔重用;对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便靠边站。其二是裙带关系。注意提拔使用自己的子女、亲友,在一些单位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网。其三是依附关系。千方百计寻找保护伞,以人划线,依附于某个管理者。今天我提拔你的子女,明天我就可以得到重用。如某部有位政委雷某,上任后考查干部不是考查其德才表现,而是考查其父母亲友是否有当“大宫’的;如果找到了大官的子女在自己手下工作,就不顾原则地给予提拔,以求自己也得到庇护提升。

用人上存在的这种“关系格”,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组织形象,破坏了被管理者同组织之间的关系。唯德才是举,是破除旧格选贤任能的最根本的依据。有了这个“大格”,才能够不拘种种“小格”,而不至于出格。

公开才公平

广开门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出色人才。韩国企业界早期亦盛行家族式经营,而三星集团率先实行公开招聘制,抢先一步汇集天下人才于一家。这些人现已成为三星集团的栋梁,推动着三星集团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星集团的这种公开招聘制度一直维持到今天。目前,三星集团已公开招聘30多届,共招聘3万多名职员,企业集团核心机构成员的70%都是招聘而来的。这些人是三星集团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离开了他们,三星的蓬勃发展是不可想像的。

三星集团的公开招聘的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这与目前其他大公司的做法没什么不同。但三星的特点是,在这二者之间更偏重面试,通过面试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笔试的成绩或大学的成绩达到三星要求的标准,即有资格进入面试阶段。笔试成绩与面试的比重为3:7,而且三星集团每次进行面试时,前任董事长李秉哲都要亲临现场。

三星集团如此重视面试,目的是保证能录用到真正的优秀人才。面试的内容包括智能、人际关系、健康等多方面,注重一个人的全面性。三星集团的用人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在80年代,三星集团最重视的用人标准是强调一个人正直及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其次才考察一个人是否具有挑战精神、创新精神、责任心以及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等等。但到了90年代,三星集团把用人的重点放在一个人是否具有改革精神上,其次才看他是否具有挑战精神,个性强不强,能不能适应三星集团的组织风气等等。

除以公开考试方式挑选人才外,三星集团还十分重视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有用之才。目前在三星集团就职的,除了诸多经济界、学术界精英外,还包括退休的韩国法务部长官、国防部长官等。另外三星集团还注重吸引国外人才,给他们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一位工程师于1974年离开韩国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并在硅谷工作了10年,是计算机芯片专家,他在美国的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当优越。然而,当三星电子公司(三星集团一被管理者企业)恳请他回国时,他毅然离开美国回到了汉城。他说,在三星电子公司,他可以管理60名工作人员,而在美国,他只管理4名工作人员,三星给予的职位是他在美国梦寐以求的。由于采取各种方法挑选和招募人才,三星集团在社会上被誉为“人才汇集中心”。

对“聪明人”的寻求,微软又靠着一套严格的招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