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和谐管理
5422800000005

第5章 导论(2)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彼此越来越复杂。怎样将各种关系调理得清清楚楚,并适当地驾驭它,这就离不开谋略,科学越发达,谋略的法门越神奇玄妙。能够就事论事,就理论理,就事办事,就理从理;能够正确计划,妥当处置,这也不失为有见识、有作为的管理者才。

深谋谋人,浅谋管理。谋人要具备深远的策略和高明的见识。计谋贵在高人一筹,策略贵在高人一着。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能谋划别人不能谋划的,能思虑别人不能思虑的,能推测别人不能推测的,这才称得上远谋大略。

刘邦起兵后,萧何担任他的后勤部长,负责后方粮草供给,未有一次令刘邦失望。萧何每到一处,十分注意收集法令制度图书文献,而不像其他将官那样忙着抢掠财物。刘邦当上汉王后,请萧何担任丞相。其时,项羽和一些诸侯杀死秦王子婴,烧毁咸阳城,然后扬长而去。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各地的要塞,户口的多少,形势强弱的地方、人民痛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获得了秦朝的全部地图、书籍等资料的缘故。

刘邦入关后,在张良的劝谏下,封存秦朝宫室、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刘邦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宣告说:“父老们,你们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规定,如果人民有诽谤朝廷的,就灭族;人民有相聚谈话的,就是犯弃市死罪。我,和诸侯有约,先入关的,就为关中之王。现在我当为关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抵罪;盗,抵罪。此外一切秦法,完全废除。官吏都依原来位置,全不迁动。”秦国人听了约法三章大喜,争先持牛羊酒食献给沛公的军土。沛公又谦让,不肯接受所献食物,民众们更为喜悦,惟恐沛公不做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这就是深谋远略的实际运用。深谋远略的要领,在于识破征兆,胜人于无形中;在于提前准备,制人于无为中。《孙子?谋略篇》中说:“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瓦解敌人的联盟,再次是战胜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人的城池。”高明深远的谋略,不是一般人所能策划的。只有特殊的人才,才能策划致胜的上上谋略。天玄子说:“管理者大计,务求见识深远,规模宏大,切忌拘泥于细微之处。就事计事,就事理事,因事策划,因事立功的人是行为谨慎的人,不是深谋远虑的人才。有深谋远虑的才能,就能计事于未来之中,理事于未形之中,决策于未萌之中,立功于未知之中。一个人策划出的谋略,今天下人都看得出,识得破,那么,这个谋略就不是上等的谋略、这个人才就不是上等的人才了。图谋大计的人,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见识,有详尽周全的措施。”

有几十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几十年的事业;有千百年的眼光,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业。只争一时之得失,只料一时之成败,逞强好胜于一地,作威作福于一方,不是见识远大、功德圆满,它只能祸害自己,贻害后代。

齐国太霸道,周公料定它以后必将出现篡位弑君的大臣,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卫国太软弱,季子料定它以后必将灭亡,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吴国破楚进入郢都,逢滑料定以后楚国必将收复失地,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孙策自视过高,好诛天下英雄豪杰,郭嘉料定他以后必将死于匹夫之手,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这都是知人所不能知,见人所不能见的大智慧。有大智慧,就能深谋远虑,就能料事如神。有大智慧,就能先知先觉,就能识见远大。

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不能治事于未乱,不能理事于未萌,不能防患子未然,事繁鲜效,形劳寡益,这不是远大高明的识见。

谋人是捭阖之首

自古以来成功的管理者在人际关系中,都十分重视识别、使用人。古人云:“人乃万事之灵,无人无以成事,无贤人无以成大事。”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只有最大限度地把各样有识之士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善于发挥其长处,才能集思广益,所向无敌。管理者具有善于用人的本领,注意放手用人,提倡使用比主管更精明的人。企业是以尽可能少的投人,产生尽可能多的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达到盈利的目标。在投入中,关键在人,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得越充分,产出大于投入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就越有活力、生意就越有效益。管理者对待职员,总是努力使他们感到自己在公司的位置对公司很重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只有管理者的目标同职员的意愿相符合,才能激发和调动职员们的积极性。

鬼谷子说,捭阖者,开合也。捭,即开放,敞开胸怀发表意见采取积极的行动;阖,即闭合,以沉默的态度应变。这一开一合正是管理者的行为法度。天、地、人、事、时、物之中,无不体现着捭阖的道理。谋人是捭阖之首。

鬼谷子说:“捭阖是万物运行的现象。”阴阳、刚柔、动静,或捭而反,或捭而应,或阖而顺,或阖而逆。用形捭以象而动,用默阖以诚而结。或捭以利,或阖以害。随时而乘,乘之而制,变化无穷,就像一个圆圈,没有开端,没有结尾,开到极点复归于合,合到极点又复归于开,没有穷尽。

捭阖原理为鬼谷子所创建,而它来源于《易经》。《易经?系辞传》中说:“关起门来,幽静阴暗,收敛包容,就是坤,亦即阳。将门打开,大放光明,对外积极行动,就是乾,亦即阴。正如门的开闭,或者成为阴,或者成为阳,由此产生变。阴阳变化,无穷无尽,就是通。”这段话体现了捭阖的基本精神。

对人不能明捭阖之理,就难以尽其情;对物不能明押阖 之理,就难以尽其用;对事不能明捭阖之理,就难以尽其功;对谋略不能明捭阖 之理,就难以尽其智。所以它是“事物存亡的道理”,而圣人以“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为首要工作。

希望运天下于股掌之间,希望改变时势、改变历史的人,需要善于揣摩利害得失之道,巧妙运用捭阖之方,以便纵横驰骋于天下。希望建立功名,希望获得成就的人,如果不能明白捭阖之理,不能运用捭阖之理,功名、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鬼谷子说:“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做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可以封闭;可以晋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

鬼谷子又说:“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纵横捭阖,能触类旁通,逐物推广,妙用无穷。不仅上下级之间要运用捭阖原理,就是对待朋友、对待敌人、对待天下万事万物也要运用捭阖原理。不仅观情察物,立言说辞,行政用人必须运用捭阖原理,就是设计定谋、生杀予夺、化育天地也要运用捭阖原理。

我国北宋时,外交关系复杂,除了宋辽对峙外,还有西夏国参与其中。西夏国的元首--元吴,就能运用捭阖之术周旋于大国中间而安然生存。元吴即位时,正是宋朝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向辽国纳币求和的时候。元是采取了“联辽抗宋”的方针,再一次同辽国联姻,娶兴平公主耶律氏为妻,亲到边境迎亲;同时虽也接受宋朝封号,却受诏书不跪,并慢待宋朝使节。当西夏打了几次大仗,国力衰弱时,辽国乘虚而入,在边境上收留了党项族叛民,并打着夏辽“甥舅之亲”的幌子,压服元吴。元昊不甘示弱,也诱降了辽国边境部族投奔西夏,并在与宋朝的谈判中不受辽国要挟,这样就导致了辽夏关系恶化。辽国欲兴师问罪,元昊见大势不好,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立即与宋朝签订和约,不再坚持“名义”问题。1044年,元昊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贺兰山大败辽军。然后优待辽兵俘虏,派人同辽议和,照例进贡,使宋、辽、夏三国仍处于鼎立之势。

元昊的军事辅助外交,多次在打了胜仗后议和,表现了他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能开能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针,从而能以弹丸之地安处于大国之间。

捭阖谋略多用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在工作、生活、人生竞争中捭阖之术最能发挥作用,就看管理者们会用不会用了。

谋人三步曲

谋人谋略,是成熟老练的管理者常用的一种谋略。在管理场上,它有自己的丰富内涵和特定含义。所谓谋人谋略,是指管理者在用人过程中,面对被管理者的过激行为,采取理智和冷静的方式,巧妙坚持原则,缓解矛盾的一种用人谋略。这里说的“谋人”,充分显示管理者的理智、机敏、冷静、克制、坚定、沉着和自信。以有原则的、机智的谋,会势如破竹,无往而不胜。

谋人谋略三步曲:

以智取人

有智之柔,足以克刚;无智之柔,难以克刚。柔中显智,以智挈柔,是管理者用以治服有过激行为的被管理者的要诀。在治服有过激行为的被管理者时,管理者的柔,应当适度。柔得过分,会被下级视为软弱;柔得不足,又很难收到疏导的效果。惟有用智来掌握柔的分寸(度),才能充分体现管理者的用人意图,顺利引导被管理者心说诚服地接受管理者的指挥。

以智取人包括以理服人。对无理的下属,耐心疏导,晓之以理,促其醒悟,是以柔克刚谋略的重要行为准则。在许多情况下,作出过激反应的被管理者,尽管其行为特征有些无理,但就其心态特征而言,还是愿意讲理的。针对下属这种极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心态,管理者只要用理智控制感情,采取以理服人的计谋和策略,就能巧妙挖掘和调动下属复杂心态中的积极因素,有效缓解矛盾,平息风波,将下属顺利引导到自己预定的用人轨道上来。

以情动人

这是推进以柔克刚谋略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鉴于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等动物,任何管理者活动,包括用人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管理者与被使用对象之间的思想传递和感情传递,因此,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疏导被管理者的过程中,积极选择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被管理者进行有益的思想传递和感情传递,以此来打动被管理者的心,无疑将大大加速以柔克刚谋略的进程。

对失礼的被管理者,既坚持原则,又以礼相待,是以柔克刚谋略的又一行为准则。

“礼”和“理’,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有理而无礼,哪怕你的理再充分,对方也难以接受;即使慑于压力,对方被迫接受了,心里也不服。反之,无理而有礼,则显得虚伪、做作,甚至会被对方视为戏弄、侮辱,从而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惟有理礼结合,在有理的基础上求礼,在有礼的基础上讲理,才能以柔克刚,有效治服非礼的行为。

以情动人包括以仁悦人。仁,即仁爱慈善,宽厚正义,通情达理。在原则问题上,态度鲜明,决不迁就,但在枝节问题上,则豁达大度,不予计较。管理者以这样的态度和策略去对待被管理者,博取被管理者的信任,就叫做以仁悦人。

以法治人

以法制人,尽管是一种人格化个性化的用人谋略,它很难用数学方法、定量方法来描述,也是简单的条文和论述难以综合归纳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超越法律允许的范围,管理者惟有在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柔,在柔的行为方式中维护法的尊严,才能真正治服一切无原则的、粗暴的刚,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信,即信用。表现在用人行为上,就是说到做到,赏罚有信。必须言必信,信必果,在被管理者心目中,树立起管理者“柔中有刚,刚柔适度”的理想形象。具体说来,就是:说到的,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一定不说;该让的,主动让,不该让的,坚决不让;要求合理的,不闹也答应,要求不合理的,再闹也不答应……通过上述行为方式,使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柔,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

上述策略和手段的有机结合和灵活运用,构成了谋人谋略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当某个管理者在遇到某些非礼被管理者的严重挑战时,作为旁观者,也许你会看到:管理者或者选择软处理,或者选择冷处理,或者选择迂回处理,或者选择间接处理,或者选择部分处理等,对这些手段各异的行为方式,你能透过它的表象,领略其中奥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