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礼仪教材:中学生礼仪(高中版)
5436700000008

第8章 社交礼仪(2)

第二,兼顾他方。

所谓“兼顾他方”,即在涉外交往中基本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尤为重要的,是需要对交往对象国的主要礼俗禁忌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加以回避。显而易见,兼顾他方意在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而绝非照抄照搬、崇洋媚外。

第三,遵守惯例。

所谓“遵守惯例”,即在涉外交往中,不仅要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和尊重,更要对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在涉外交往中,应用礼仪显然需要“遵守惯例”。唯有如此,才更易于人们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良好互动。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规则。它的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所在的集体。因此,其言行理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在国际交往中,坚持“不卑不亢”的规则是每一名高中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在国际交往中,要求每一名涉外人员都要表现得不卑不亢,主要是因为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的重要问题。每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实际上都会被对方与中国、中华民族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在国际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不卑不亢,不仅在思想上要正本清源、端正态度,还要在实际操作中付诸实践。具体而言,一定要对“不卑”与“不亢”二者同时予以坚持,防止过犹不及,以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

1.努力做到“不卑”

要在虚心向外国学习长处、尊重外国风俗习惯的同时,坚决反对所谓“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自卑自贱的思想。在国际交往中,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表现得堂堂正正、豁达开朗、落落大方。一定要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得既谨慎,但又不拘谨;既主动,但又不盲动;既注意严格自律,但又不是手足无措。

平时,对外国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必要视若不见,或加以贬低;但也不必自叹不如、自惭形秽,由此而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自己做得好。总而言之,不应该在外国人面前卑躬屈膝,直不起自己的腰来。

2.坚持做到“不亢”

要坚持自立自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外国人面前体现出“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还要在国际交往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应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孤芳自赏、目空一切,动辄认定目前外国的一切中国都“古已有之”。切不可对交往对象颐指气使、冷漠无情。

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务必要在自己坚持开拓进取的同时,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的文化,积极吸取、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博采天下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际交往中,应当对任何交往对象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并给予其同等的尊重与善意。不要对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富国穷国亲疏有别,或是对大人物和普通人厚薄不一。

三、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规则之一。它的含义是:在国际交往之中,要真正地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尤其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的了解和尊重。做不到这一点,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善和敬意,就好似敷衍了事,无从谈起。

1.“入乡随俗”的原因

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规则,主要是出自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客观的原因。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在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风俗各异的局面,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举例而言,在用餐之时,东亚国家的人多使用筷子,欧美国家的人爱用刀叉,还有一些国家的人则直接以手取食,等等。各种做法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并无高低优劣之分。

再如,就肉食禁忌而论,有些民族忌食猪肉,有些民族忌食牛肉,有些民族忌食羊肉,有些民族忌食狗肉,有些民族忌食禽肉,有些民族忌食鱼肉。此外,还有某些民族则禁食一切肉类。他们的具体讲究不同,做法自然各异。

第二,主观的原因。

必须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应当表现为尊重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国际交往中,如果注意尊重外国友人的特有风俗习惯,往往更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简而言之,注意“入乡随俗”,是促进中外双方人士彼此之间相互理解与沟通的一条最佳途径。

在国际交往中,如果对交往对象所特有的风俗习惯了解不够,往往就会在无意之中做出一些被对方视为“伤风败俗”的事情来。

例如,在大部分欧美国家,鲜花都被当做最有情趣的礼品之一。但是,并非所有品种的鲜花都能享受这一“待遇”。在国内备受青睐,甚至被许多城市选为市花的菊花,在不少欧美国家里都是不允许在平时赠送与人的。因为,菊花在欧美文化中是常用于丧葬仪式的“葬礼之花”。

2.“入乡随俗”的要求

要真正做到“入乡随俗”,不仅要将这一规则牢记于心,更要贯彻好以下两个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入国而问禁,入乡而问宿,入门而问讳”之说。充分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本是“知彼知己”的应有之义。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入乡随俗”就根本无从谈起。

例如,准备前往德国参观、学习,要同德国人直接打交道,就应当对德国人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一来,在与德国人接触往来时,就会胸有成竹,落落大方,表现自如。至少,也不大容易惹麻烦或者出洋相。

第二,必须无条件地对交往对象所特有的习俗加以尊重。

在国际交往中,对于其他国家所特有的习俗,没有必要照抄照搬、全盘引进、生吞活剥。对于本国的传统习俗,则要发扬光大。这一切,与“入乡随俗”的规则并不矛盾。然而对别国所特有的习俗,是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的。如若以我画线、以我为尊、厚此薄彼,则更有害。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无条件地、认真地对其予以尊重。

例如,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就必须对其忌食猪肉、忌食动物血液、忌酒、忌用左手与人接触、忌送雕塑玩偶,以及对方在“斋月”期间内白昼禁止饮食的习俗,认真地表示尊重,否则就可能会冒犯对方。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而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必须“客随主便”。在本质上讲,这两种做法都是对“入乡随俗”原则的具体贯彻落实。

四、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规则之一。它的含义是: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接物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在待人接物热情友好的同时,更需要把握好具体的分寸,在此指的实际上是“热情有度”中的“度”。关于这个“度”,最精确的解释,就是要大家在对待外国友人热情友好的时候,还要切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不影响对方、不妨碍对方、不给对方增添麻烦、不令对方感到不快、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为限。与外国人进行交往应酬时,如若不注意恪守这个“度”,而是一相情愿地过“度”热情,处处“越位”,必然就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或者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