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职场礼仪
5440900000022

第22章 宴会礼仪(1)

所谓宴会,通常是指以宴请为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社交应酬。换而言之,你自己请自己吃饭,你自己跟老婆孩子吃饭、跟爹妈吃饭都不能算做宴会。宴会,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现代人需要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你没有具体的形式,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你想认识别人,你到哪儿去认识啊?你不可能在菜市场告诉别人:咱俩认识认识吧。那倒也行,但是不容易有实质性的接触。社交需要具体的形式,像我们所常见的宴会、舞会、音乐会、家庭聚会等等,都是现代社会中所常见的交际的形式。所谓宴会,实际上吃是形式,交际则是其实质性的内容。

现代宴会礼仪很有特点。据我所知,现代宴会礼仪主要来自两大源头:第一,来自习俗。我们曾经说:“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多半都是来自习俗的。其实,交际礼仪中有很大一块内容来自宴会。你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经验:你认识了好朋友,你打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往往是在家庭聚会中,是在日常交往应酬中。吃饭的时候,认识人与人际沟通往往较为容易。很多宴会的礼仪来自习俗。北方地区家里来了客人,筷子、碗碟的摆放都有讲究,比如,筷子要在筷子托、筷子架上竖放,它说明吃饭正在进行。但是你注意了吗?在一般的情况下,筷子都是不横放的,筷子横放就有逐客之嫌。什么意思?你把筷子在碗上或者碟上一横放,就等于告诉客人,请你打住,宴会该散了。别人吃得高高兴兴,有人话多,想说醉话,你不好驱逐他,把筷子一横放,就是请其走人的意思。再比如,我们到南方地区去吃鱼,那条鱼上面吃完了,下面就不能叫翻过来,而要称为正过来,因为那里的船家有此忌讳,“翻”字不吉利,它来自此种习俗。因此我们一般不说把这条鱼翻过来,而是说要用筷子把它正过来。

第二,来自餐饮自身的讲究。从根本上讲,宴会礼仪是为了更好地使你畅饮其酒,畅品其食,让你更好地进餐进食。我们讲究菜肴的搭配,比如,四菜一汤,一冷一热,诸如此类。谈到这个问题的话,菜肴的搭配中先上冷盘还是先喝汤,实际上都跟进餐的习惯有关,与人们为了更好地进餐有关。大家都知道,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用餐时喝汤,上汤的时间就不太一样。你要到广东去吃过粤菜,就知道粤菜往往要先喝汤,而我们北方有相当数量的省份是饭后喝汤。我主张还是先喝汤比较好,先喝汤利于身体健康,是一种符合现代饮食文明的习惯。你想一想,先喝了汤,第一保护了肠胃,第二胃里面给填充了汤。这样的话,吃东西就比较少。而后喝汤呢?它往往是过去的习惯,可能是没吃饱或者吃的不多,完了一喝汤,给它填充起来,那样易于使你的肠胃膨胀,容易使你消化上有点问题。所以先喝汤可以让你少吃多餐,而且有利于吸收。

宴会从分类上来讲,一般分成以下四个大类;

第一,国宴。所谓国宴,是在外交场合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面,宴请别的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宴会。它的主体和客体都是特定对象,比如,主席宴请总统,总理宴请首相。只有在这种对等的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正式宴会才能叫国宴,它的主角都是现职的国家领导人。

第二,正式宴会。正式宴会,一般有以下三个正式的确定。

其一,人员要确定。它不能临时拉郎配。像我们一般吃饭,临时来了一个客人,来,你坐这儿,再加张桌子,再弄把椅子,就加上了。但是,正式宴会的人员其有限制。不仅有多少人到场有限制,而且谁坐在哪张桌子上面及其具体的位次都有讲究,都不能乱来。哪一张是主桌,谁上主桌,主桌里面谁是主人,谁是主陪,它都有一系列具体的讲究。

其二,菜单要确定。每一张餐桌上几道菜,它都有讲究。我经常说,你要想把宴会搞得正规一点,就应该提前制定一份菜单。不仅菜单要提前拟定,是四冷八热,还是四菜一汤?而且还要把菜单书写出来,最好在餐桌上人手一份。它有两个好处:一是表示郑重其事,二是让大家心知肚明。人们可据此抓住重点。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无人告诉你宴会上到底会上什么菜。菜一道一道地上,一开始我们不得不吃,出于礼貌,上来就吃。结果到了最后,一般压轴的都是看家菜、名菜、好菜,可我们早已饱了,只能望洋兴叹。

其三,时间要确定。一般情况下,大型的正式的宴会往往是晚宴,仅有个别情况下是午宴或早宴。为什么?因为早上与中午大家都在忙碌,没时间,晚宴相对而言在时间上自由度则大一些。宴会的时间要早确定,早通知,并轻易不要变更。

第三,便宴。便宴相对就比较随便了,比如,我的大学同学从国外回来,我们平时难得一见。他到北京来看我,我会临时约上几位亲朋故旧,去找一个地方大家吃一顿。它的规模比较小,菜比较简单,时间比较短,也不搞什么菜单,但实际上还是一种常规的交际活动。

第四,家宴。所谓家宴,就是把人请到家里来吃饭。家宴重在参与,强调气氛的温馨和随和。能把你请到家里来吃饭,说明不见外。它意在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往往可令宾主双方进一步密切关系。

宴会的礼仪,实际上是一种双向沟通的技巧。就是说:主人有主人的讲究,客人有客人的讲究,二者不能够彼此颠倒了。举一个例子,作为主人请客的时候,我可以讲,粗茶淡饭不成敬意。这是主人的一种谦恭,而客人则是不能这么说的。我还真见过如此不自觉的客人。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婚宴。我们那桌上有一位女士,正好二十来岁,也是客人。她往那一坐便说:“这桌菜没啥好吃的!”一句话把我们一桌人全震住了,又不是你掏钱,轮到你提意见吗?我们都装作没听见。人家把一筷子糖醋里脊夹起来吃,边吃边说:“没熟。”一会儿,又夹起一筷子鱼,边吃边继续挑剔:“太咸。”

一般而论,宴会礼仪主要是主办方的问题。宴会礼仪主要是五个方面的问题。在国际上,它又叫做五M。为什么叫五M呢?就是作为主人操办宴会的时候,一般必须兼顾以下五大问题。这五大问题用英文来说,第一个字母都是M,所以我们叫它五M。具体而言,是哪五个M呢?

第一个M,Money,意即费用。官方宴请也好,民间宴请也好,乃至家宴也好,操办者第一条想的往往就是花多少钱。我请客的时候,跟别人说:你随便点菜,你想吃什么你说,心里往往想的是另外一回事:悠着点,饶了我。别人要真放开了点菜,没准别人走了我走不了,我可能会被抵押在那儿。

有一次请女朋友吃涮羊肉,我那时候刚工作,涮羊肉一斤四五块钱,哪是能随便吃得起的?东来顺、西来顺,好多店都被我跑过,比较了一番价格,都侦察过了。最后装作若无其事把女朋友领去了,往那儿一坐,告诉对方:想吃什么你点。她的一句话就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不爱吃羊肉。”结果我的如意算盘失灵了,预算也超出去了。还好,还亏我多带了几十块钱,否则我走不了,会被抵押在那儿。

你别跟客人说:这地方菜好吃,这地方菜做得好,这地方离住处近,这地方咱熟悉……,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你选择的用餐地点及其具体安排,肯定跟你的预算有关。您别怀疑客人的智商,别去画蛇添足。

一般来讲,中国人的宴请,往往是由主人掏钱的。这条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志都是不讨论的。中国人传统做法叫做主人付费。当然主人付费的时候也请客人注意,主人花费多少你别问。主人请你吃饭,讲究的是一种意思,它要的是一种情调。别人花多少钱是别人的预算。

主人结账主要有以下两个办法:办法之一,主人把钱押到那儿。等到客人走了之后,主人才回去结账。办法之二,主人悄然结账。就是服务生把结账单悄悄地递给主人,然后主人在上面签个单就完了。服务生通常对主人的消费大都不报具体数额。我还经常碰到这样的同志,他不问这桌花费多少,他问:“这酒多少钱?这菜多少钱?肉多少钱?这个果盘多少钱?”加一块儿,这顿饭多少钱不就明细了?有时候,此举是会让主人很尴尬的。

在国际交往中,外国人请人吃饭时,其结账的具体方式有二:一是各付其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去吃饭的话,是AA制的,意即各付其费。这个在西方国家里尤其普遍。我第一次去国外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中午休息,午餐。别人告诉我:“咱们一块儿去吃吧?”我说:“行。”“跟我走。”当时我人生地不熟,别人又是我的同行,老朋友,于是就跟他走了。我认为肯定是他掏钱啊!我们点的很简单:每人一个三明治,一份汤,一盘色拉,一个主菜。后来他却告诉我:需要自己掏自己的钱,当时真的很生气。

后来我才知道,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里,即便父亲与成年的子女出去吃饭,往往也都是各掏各的钱。其实这种做法也有好处,君子之交淡如水,谁也不欠谁。

二是自愿付费。它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公益性宴会上出现的。比如,举办一次为印尼海啸灾民募捐的慈善晚宴。大家到这儿来参加活动是一种义举,不是吃饭,而是参加一次活动。在这个时候,大家掏钱的话,这个钱实际上除了吃饭结账的钱之外,主要是捐给印尼海啸难民的。此刻,需要付费的话,由你随便付,你付50元也行,你付500元也行,你付50000元也行,随便付。我们称之为自愿付费。目前来讲,自愿付费一般在高档的社交宴会上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则比较少见。

总而言之,谈到宴会的费用我想讲以下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