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金融霸权,如何阻隔美国霸权对中国的贴身式压迫,又如何从金融开放中获益,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中国要本着积极作为,有所成就的原则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
积极审慎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资本过剩时代,实行循序渐进的金融体制改革,警惕攻击性的金融投机至关重要。在中国经济金融实力还未发生根本飞跃的时候,中国要坚持国家对金融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和资本充足,审慎对待资本市场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及创新交易方式,以降低其投机性。
中国政府还应积极探讨实施对国内金融业的统一监管,确立审慎监管原则;打造高素质的金融监管队伍;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提升监管透明度和监管效率;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受制于美国金融霸权,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给中央银行造成了巨大的货币投放压力以及比较被动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以解决国内问题为主、国际问题为辅的基调。政府要敢于抵制来自国外的政策压力和各种诱惑,积极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规律,开创新的调控工具。在实行货币政策时,政府要以保障实体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同时适度兼顾资本市场。
有序加快金融开放
条件不成熟的或过度的金融开放会给金融安全带来巨大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惨烈后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的金融开放也要时刻警惕金融霸权带来的危险,不能操之过急。在实施金融开放时,要先开放对直接投资的管制,后开放对间接投资的管制;先放开对长期资本的控制,之后开放对短期资本控制的政策。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停滞不前,要在反复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实行相关政策,尽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对可能的风险,政府要制定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切实增强中国金融体系抗击金融掠夺袭击的风险和应变能力,确保中国金融机构在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目前,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正值新一轮规则制订的过程。中国应趁此机会联系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新一轮规则的制订,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争取自己的利益。
加强货币政策的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要加强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协调货币政策,保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加强区域性货币政策的合作,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的冲击,并探索建立超越主权国家的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
在亚太地区,中国要主动参与和主导东亚货币合作,加强亚洲国家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改革东亚汇率制度安排,建立区域货币体系,完善多边货币互换体系;构建区域金融合作与安全体系,探讨建立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稳定机制;建立区域性紧急融资、危机救援的协调管理机构,维护区域内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以此减少对美元、欧元等的依赖。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合作
中国要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当局的交往与合作,构建国际投机资本特别是国际热钱的监管网络。这种国际间的合作可以提高中国的金融监管水平,有效应对金融霸权,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就目前的国际金融形式来说,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救援行动。中国可将救助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并实施一些构架资源与产业整体战略,争取更多的合作者。在参与国际救援时,中国要在国际金融的框架之下,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
要想打破美国的金融霸权,中国就要积极努力为完善国际金融体系,建立公正、合理、互利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作出贡献。
面对当前的国际化形式,中国要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和职能的改革进程,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增强其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职能。联合各个国家,制订切实可行的公平的国际准则和措施,抑制国际金融寡头在全球范围的投机行为。
消化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均衡
巨额贸易顺差并不代表中国的国民净收益,它只是世界经济分工和国际资本流动在账户上的表现形式。中国不能坐视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幅的背离,需要采取多种渠道消化和利用贸易顺差,使顺差能够真正转化为国民财富,真正转化为中国的竞争力。加快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公共产品供给都是消化巨额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这些措施既能减少中美冲突,又可以显着增强中国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国民福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