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赢在顶层设计:决胜未来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路
5442800000006

第6章 出路:注重顶层设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2)

比如“有了较大的提高或改善”“市场机会非常看好”“市场成长率很快”“客户需求非常旺盛”“产品前景非常看好”这类定性的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无法让大家看懂,看透。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一种“差不多”的企业文化,你用定性的语言问我,我用定性的语言回答,到头来谁也没说错话,谁也不负责任,很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

可以这么说,一个企业要想追求卓越,就要从小事做起,把一件一件的小事做到极致。要知道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没有信息化系统,就不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而信息化系统包括很多分支,比如决策支持系统、运营管控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等。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掌握市场信息(包括宏观和微观信息)、客户信息(包括CRM,销售漏斗)、竞争信息(竞争情报)。过去大家都信奉这样一个理念: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企业要形成一种用数据说话的文化,做决策不能基于感觉,必须基于数据,而数据的获取一定是来自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这是做顶层设计的前提条件。没有客观的数据做支撑,任何决策都是苍白无力的,都无异于赌博。我在给企业做战略规划之前,都要求客户方的所有与会人员(包括非业务人员)在会前进行市场调研,回答30多道题,以对市场环境、用户需求、竞争格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有了数据支撑之后,还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在决策前一定要民主,在决策后一定要独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集中制。

运营管控系统侧重于实时监控,从人治走向法制,这是顶层设计的终极目标。不能过度依赖个人的能力和责任心,必须用严密的体系、标准化的流程、统一的工具进行管控。要知道,公司规模越大,越需要用制度管人,靠体系做事,避免随心所欲。而运营管控的奥妙之处就是把管控融于服务当中,用服务来实现管控,把生硬的、令人反感的管控隐藏在优质的服务当中。我认为这是很多大型企业管理升级的核心内容。一旦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集团公司各个职能的管理人员就会调整心态,逐步树立服务意识,对下属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成为内部咨询师,把挂在嘴边上的“转变职能”真正落地。大家所熟悉的预算管理、产品创新体系(IPD)、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都属于运营管控体系。有了这些系统,企业就可以在“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实现全面管理,从而提高运营质量,强化运营管控。

科学化分解

再好的想法只有落地了才有意义,顶层设计也需要“临门一脚”,就是执行力。那么执行力从何而来?凭什么员工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做,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哪里?这是很多企业常常忽视的问题,以为任务布置下去了就完事了,其实不然。要想把工作任务完成好,首先要懂得任务的分解,如果分解得不科学、不清楚,接受任务的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老板在布置工作后都会问部下有没有听懂,大家的回答往往是“听懂了”,这是给老板面子,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听懂。所以布置任务时一定不能偷懒,必须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如果没有人提出问题,往往是没有听懂的表现。必须把任务变成“动作”,再把“动作”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变成“规定动作”,借助动力式的管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

我在中国惠普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负责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的合并事宜。从惠普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两家公司合并那一刻开始,从上到下成立了“兼并与整合办公室”,我负责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兼并整合事宜。大家可以想象,一家十几万人的公司,要整合在一起,那是多么海量的任务,而要在一年内圆满完成,更是非常大的挑战。为了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位,我带着兼并与整合团队到亚太区领任务,首先是把整个兼并整合分成16大类,由每一大类的负责人介绍工作任务和要求,包括产品整合、办公室整合、团队整合等各个方面,然后把每一大类分成若干项重要任务(一般是10条左右),最后再把每一条任务分成若干项具体的“动作”(一般是8条左右)。这样一来,看起来无从下手的海量任务就变成了一个个可以布置下去、可以考评、可以监控的“动作”,一共1200多项,形成了一份完整的项目分解报告CIPOR(Country Integration Plan of Record)。

有了CIPOR,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周检查各项“动作”是否完成,并向亚太总部的兼并与整合办公室进行汇报,谁没有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动作”,都会被拿出来“晒晒”,让全公司人都知道,是谁拖了后腿。记得当时我们采用“红绿灯”制度,凡是圆满完成的“动作”都用绿色来表示,凡是差了一点点,但是可以补救的“动作”都用黄色来表示,凡是项目停滞不前,卡在那里没有进展的“动作”就用红色表示。这些用“红绿灯”表示的报告让各级领导一目了然,一旦出现红色的“动作”,不用我们兼并与整合办公室过问,当事人上司的上司就会马上询问部下,为什么出现红色。因为谁也不想成为影响兼并与整合进程的人。

把握企业成功转型的基本逻辑

打造智慧型企业:企业转型的终极目标

有人说2011年是中国企业转型的元年,因为大家开始关注转型、谈论转型,可是真正意义的转型将会发生在未来5~10年,因为前两年是预热,大家需要把很多问题想清楚、看明白,然后才能发力。可以说,过去30年成功的企业主要是抓住了机遇,而未来30年成功的企业肯定要靠实力。企业的实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看你是否拥有这四个权力: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定价权。所以企业的转型要围绕着这四个权力去做文章,通过转型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企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打造智慧型企业,让企业变得越来越智慧。

智慧型企业具有哪些特征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远见卓识

智慧型企业一定是站得高看得远,具备前瞻性的预判能力,可以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别人还没有动作之前先知先觉、抢占先机的企业。它是站在未来的立场上看机会、看问题,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而是主动去引导市场,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经营模式,从小聪明转向大智慧。企业不会占小便宜,也不会投机取巧,一旦看清了未来,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排兵布阵,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深刻洞察

智慧型企业一定有一个完善的市场情报系统,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敏锐的感知,对产业发展趋势、未来竞争格局、市场演变态势以及客户需求变化有深刻的理解。企业有了竞争情报系统,最高决策层在做决策的时候就有充分的依据,有量化的数据,可以做到精密制导,把握未来的商机,摆脱抄袭和模仿的窘境,实现厚利经营。

基础牢固

智慧型企业具有“十年磨一剑”的心态,能够静下心来从长计议,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打基础。智慧型企业的增长方式已经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在“强”的基础上追求“大”,在营造竞争优势上做文章。这样才能钻得深,扎得牢。所以智慧型企业不会看重“短、平、快”的项目,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不管做什么,都有耐心、有恒心,执着地追求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