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爱如玫瑰次第开:索解传媒朝代中国文学精神
5444100000015

第15章 爱入愁肠(2)

《孤独者》是一首优秀的城市诗。这里的视角可以理解为外来者,也可以是城市里的居住者。城市的繁华热闹被内心的孤独消解了,在这双眼睛里的是彻寒的孤独,让人心灵颤栗的孤独。诗歌连用八个“如果”串联起独特的感受:“如果一座繁华的都市/空无一人/如果你站在一个/寒流肆虐的黄昏/进入这座空城/进入这座丧失听觉的丛林/如果你巡遍这空城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公园/每一户庭院/如果你像一条丧家犬/嗅着偶尔碰到的僵硬的骨头/感到万分沮丧万分凄惨/如果寒冷孤独和恐惧/驱使你从相反的方向/走出这座空城/如果天地间你的身影越来越小/小至一个逗号/如果转过黑漆漆的山坳时/你突然间回头/如果整个城市突然爆发出/海潮般的对你的嘲笑/”这是虚拟的前提,但每一个“如果”实际上是一种场景,这些场景里都充塞了太多的孤独,尤其是最后一句“你会不会被那股低俗的声浪/一下子/击倒发疯……”诗的末尾注明写于“2004-1-23夜晚彻骨寒冷”,一个在繁华都市中迷失路径的孤独者,一个如同丧家犬碰到僵硬的骨头的夜行者,在天地间的身影,小若一个逗号,回头张望的姿势是如此凄凉,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城堡》,《K》等小说里压抑的氛围。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给人们的却是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无助。

他描写了很多居住在城市的独特感受。《场景》描写一处着火的小区,火中仓皇奔逃的人们被描写得十分细腻,“繁华的小区变成火龙/火龙在飞翔的过程中鼻孔喷血/在燃烧哭喊声中/在同水龙的互搏战役中/毁灭……”多么恐怖的一幕,因为出现在居民众多的城市而更显得凄惨;《十七街区》对一个小区莫须有的案件的猜测,总是预感会发生一些案件,怀疑身边潜藏的罪犯-----老总、保安、居民或者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某个亡魂,这种怀疑和猜测在读者读来并不觉得诗人神经质,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似乎伴随着太多如此的阴影,似乎每一个城住居民都有着类似的高度警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馨、和谐在这种猜忌中已不复存在。《一个人搬走了》,一串熟悉无比的电话号码被取消,于是这个人便消失在茫茫人海,“曾经熟悉无比的幸福密码/在你的视野和你的想象力/均无法达到的地方/被一种机动的情绪/轻轻抹去……”城市生活的繁密变更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失去与得到同等的快捷,留下多情的人徒劳牵挂。《非正常跳动的脉搏》(7首)里第一首《广州火车站》“看--/往脑袋上看/往屁股上看/往任何一个充斥着人味的角落看/……/你都会--都会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在不正常地跳动……”基本上用的是叙事性话语,不带褒贬,但是从火车站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图象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警察叔叔们在考试》语带讥讽,写自己的一次监考经历,用了幽默调侃的语气描写警察考试时的情景,以及改卷时的苦恼。说看见里面有一篇好文章,“简直就是荒草中蹿出一只兔子”,看着他们驴唇不对马嘴的答卷,“掂量着手中的红笔/此刻幻化成一柄锋利的镰刀/必须浪费时间/去收割大片大片的荒草……”;《闪电的白光》由闪电联想到死亡,想到本月内死在球场上的一张年轻的脸庞,领悟到“人生在世/更多的时候是在雨水里逃生/而且带着卑微的侥幸”。这些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现状的思考,其中有温馨,但更多的却是城市里的冷漠、无奈与孤独。

这里我也想说悲悯情怀。我们常常在谈论悲悯情怀时,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自以为是的打量。而在肖铁的诗中,我感受到的却是来自自我感受,来自生活深处挣扎之后的同情和热爱,表达普通人温热、朴素的人性,在不尽如人意的生存状况中仍有对生活的希望和执著,句子简洁明快。正如他的一首诗《声音》里这样写道:“一种锯齿状的声音一种锐利的声音/一种切割人性天空和青春梦境的声音/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蔓延/我甩不掉这种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提前降临/我--还有很多很多遭遇相同的人/流着泪/流着血/任那种声音在歌舞升平/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年代里/肆无忌惮地/撕扯着心……”这种声音在我看来十分真诚和宝贵。它可以看作是诗歌的灵魂,《声音》撕扯心的其实是内心良知,是基于良知而生的痛楚。

琐屑人生的理性思索

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他的生活是平淡无奇,有着让人无法逃避的平庸,而面对这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又必须站在诗人的高度来审视生活,写自己的爱与痛、恨与伤。在肖铁的诗中,日常生活无处不在,他似乎可以让自己生活中的所有经历变成诗。他诗歌中更耀眼的是思想的光芒。他更像是一个忧郁的思考者。快节奏的忙碌常常让我们对生活习焉不察,而诗人则执着地对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事物发问,写出自己的独特思索。

《杯子等着干渴的嘴唇》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场景描述:一个热水杯倒给另一个杯子半杯水,如此却在最后一句:“星球上有多少个这样的杯子啊/苦等着干渴的嘴唇”,上升到了一个哲思的高度。杯子与嘴唇有着必然的联系,却又有着咫尺天涯的距离,“苦等”与“干渴”之间是一种寻觅的辛酸和期盼的忧伤。《它是一条虫》出乎意料的对一只漂亮无比的苹果心里的一条难看的虫表示了同情,这条很小就住在花心里的虫在苹果心里做着甜蜜的梦,跟苹果一起成长,苹果是它的摇篮也是它的一辈子的囚禁,从它看见阳光开始,“它睁开眼时看到了阳光/同时也看到了牙齿和死亡/一切都来不及热爱和抒情/就被锋利的牙齿咬断了脖颈”,最后一句,“谁也想不到--一只外表看起来漂亮无比的苹果/坚贞不屈的保护了一条虫子的一生”,又走向了哲思。对前面同情的否定,对通常意义上人们对虫的观感的否定。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那么多“无关”和一句“只与一种看不见的力/有关”,把浪漫的抒情,人类所称颂的科学的努力、奋斗、探索全部否定,回归物质,回归世界的原初。不是这些人的想法让它们同时落地,而是原本存在的力量。那么所有的诠释和自作聪明的注解都是虚浮、苍白的。如同爱情,与一切外在的虚言浮语都没有关系,它只是内心的一道光芒。《枫叶落在哪里……》,一片枫叶从古飘到今,落到和尚的水桶里,达官贵人的脚下,爱抒情的女子的篮子里,每片叶子也便有了不同的命运。被题上相思诗句的,被当作书签的,在水里打圈儿的……不管时光怎样流转,世事怎样沧桑变化,树叶还是以同样的姿势飘落。《酷评历史》(5首)并不是简单地戏说历史,而是一个思考者对生活对历史的真实评价,一个铁血男儿的思考没有媚俗气,没有献媚讨好与廉价的颂歌。他想用自己的眼光还历史一个真相,当然这是个人观看的眼光。颇为尖刻凌厉,类似于匕首、尖刀一样的物件,句句刺中要害,颇值一看。《领袖》从洗衣服重在洗领口、袖口,说,这两个地方洗干净了,整件衣服就洗得差不多了。没有一句对历史的批评,却让读者产生联想。在这些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藏着一个精灵,默默地潜进你的心房,让你的心感到震撼、疼痛,无声的文字是作者的表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嗔,当你读到时,就在欣赏作者的倾情表演。

《与初衷完全相悖的人生》(7首),从第一首《疼痛让他张开嘴巴大哭》,到最后一首《等我老了》,正好是一个完整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一切,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养料,但长成什么样,或许也就是与初衷隔得越来越远。“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在这样重重的磕碰摔打中/在世界赏给我们的一记记耳光中/长大的/--长成一个与初衷完全相悖的人。”在跌打中成长,在疼痛和教训中,在城市的转换中,发现自己的卑微,发现自我在人潮中被淹没(《自我》);很多时候,只有“蜷缩着/蜷缩着/蜷缩在黑暗里”,好似蜷缩在黑暗里的虫子,果实心中温暖的虫子,在黑暗和蜷缩中寻找安全和慰藉(《稀释》);遇见很多的冷脸,拥有很多的梦想(《梦想》);奋斗、努力,却在最后一首《等我老了》的虚拟场景中继续怀疑,“我会不会突然间觉得/几十年来苦心经营的某种东西维系的/什么什么价值信仰/会雪崩一样坍塌下来/经不起晚风的轻轻一吹……”这是诗人心中的困惑,也是很多坚守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人们的困惑。

他把自己的诗歌锻造成一把锋利的刀子,就像诗人一首诗的题目所写的“敢拿生活和自己开涮”,他在诗中调侃人生和自己,充满机智和谐趣,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领悟。

与之类似的,《捕蝇纸》和《这是9点11分的北京》是两首从诗歌角度书写的都市艰难生存体验。卢卫平的《捕蝇纸》“捕蝇纸上落满苍蝇/这些黑苍蝇/这些没有户口的苍蝇/它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梦想中的山珍海味/仅仅因为一张纸/就咫尺天涯/我数不清有多少苍蝇葬身纸上/我更数不清还有多少苍蝇前赴后继/这些乡下的苍蝇/它们至死也难以明白/这纸上的液汁看上去像蜜糖/怎么一沾着就是毒药。”这首诗以巧妙的构思写出了身居异乡寻找梦想的人们的尴尬处境,他们奔赴梦想,却身陷窘困,甚或陷入绝境。他们的存在就像一只只苍蝇。以虫子和虫子的生活来比喻这些异乡打工的人们,给人辛酸的感受。

《玻璃清洁工》“比一只蜘蛛小/比一只蚊子大/我只能把他们看成是苍蝇/吸附在摩天大楼上/玻璃的光亮/映衬着他们的黑暗/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的黑暗使玻璃明亮/我不会担心他们会掉下来/绑着他们的绳索/不会轻易让他们逃脱/在上下班的路上/我看见他们/只反反复复有个疑问/最底层的生活/怎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才能挣回/”看似冷静旁观的文字,却把生活的悲哀和他们的艰辛透露无遗。他们的存在状态无异于一只苍蝇。

欧亚的《这是9点11分的北京》“这是9点11分的北京/我拍一下她的屁股就走了/几天来跟我鬼混的兄弟姐妹/还在梦中/我在寒气里打呵欠/仿佛在抽烟/跟许多外省的下半身一样/我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出哼唧哼唧的爽声/而在阳光下/它是一只名贵的皮鞋/随时可能给我一脚/我站在祖国的心脏/感到寒冷/北京的风把一粒粒沙子/丢进我的眼睛/我咒骂着流下眼泪/而祖国的心脏一动不动。”北漂一族不可多得的纪实诗,同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是一样的,在代表着财富、梦想的北京,中关村这些华贵的名词前,北漂的人们却只有困窘,为生存打拼,在困境中挣扎。所以欧亚以大不敬写下对首都北京的感受时,读者并没有感觉到冒犯,亵渎,反而感受疼痛。

叙事话语里的诗性内核

日常生活如崔卫平在《诗歌与日常生活》中描述的那样,“既不黏不稠,又像碎粒般吸附、吸引的东西。”日常琐事上升为体验的主角,一地鸡毛的日子让你无法逃遁,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也常常让我们脚步匆匆,来不及仔细品味生活,可能错过了人生中真正的美景,丢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肖铁的诗歌大多是叙事性的,透过现实生活中捕捉的一瞬间,展示诗人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以及某种领悟,在瞬间的凝眸、体味、思考种发现诗性光辉,呈现生命本在的澄明,体悟主体的情感,发现生命的真谛。

《那杯黄昏一样的茶水》(11首)题目带着点忧伤,但这组诗很宁静醇和,很美。以欣赏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遇到的景物,心中溢满祥和、平静和爱。《叶子的窗》似乎是一首写给叶子的情诗,因为诗中的叶子太美好了。开窗听风雨,关窗梦和云,清晨的衣服是绿色的,黄昏的梦是玫瑰色的,从早到晚唱着歌。秋天来了,窗门又被叩成了黄色,是收获还是飒爽抑或是凋零,不得而知。但是很美。《书签》就像一首优美晶莹的儿童诗,“森林又站了一天腰酸背痛/小草又摇了一天,头晕目眩/那就都躺下吧--躺下/天地合拢成一本书一本空灵的人/才配读的书翻开书的时候/他看到了睡得正香的/森林和小草/互相拥抱着--组成一对儿/华美无比的书签。”真是一首深得古典诗神韵的空灵的诗,字句谐调、流畅,诗的本质的美在这里体现了出来,意境悠远。《一棵雨过天晴的树》同上一首一样,是富含音乐美的短诗,“天晴了/一树的叶子在笑/带着透明的雨滴笑/数一数一棵树的叶子上究竟有多少颗水滴/也就明白了这棵树究竟/承载着多大的风雨”,语言明净,意境恬淡深远,都让人捧在手里不忍丢下。这一棵“没有中年的城府/和老年的暮气/依旧在雨过天晴时发出纯净和谐的笑声”的树,“就好象一个年龄不小的人/站在太阳底下/始终保持着活泼自由的天性”,多像自白,有清晨阳光照耀露珠的美感。这些诗沉迷于细小的美丽,明净、灵动、机智,如同川端康成那只阳光下的玻璃杯,那一瞬间闪耀着奇异的美丽。

《稀释》里写道:“蜷缩着/蜷缩着/蜷缩在黑暗里/当一个人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发现/宁静中的黑暗是最好的被子/这就好比黑暗是果实/而人是果实心中温暖的虫子/蜷缩着/蜷缩着/蜷缩的美好让我嗅到了香甜/果实被我想象出各种可能的颜色/它旋转着发着光/从各种角度/照射我/一只被菜叶层层包裹着的菜青虫/蜷缩着/蜷缩着/甜美舒适地/蜷缩着/幸福着/悠远着”这里的比喻很奇特,以虫子的状态喻人,在黑暗和蜷缩中寻找安全和慰藉。“蜷缩”这个词用得很好,将一个人在现实中受到打击、伤害后的疲惫样子传神地描摹了出来,那种空虚,失落,难受,无可寄托等……它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把一个曾经满怀着激情而如今遍体鳞伤的灵魂写得活灵活现。是的,每个在都市中奔走的我们都可能有这样的时刻,卷入生活中的身体与飞翔在梦想中的灵魂,总会不断地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一瞬或一幕在灯火阑珊处,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走入凡庸俗世后的伤吗?我们无处疗伤,只能虫子一样的蜷缩着。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行走,他在自然世界里的寻找,走走停停,看看听听,注目的瞬间,听懂了一只鸟的歌唱,一只虫子的心情,一棵树的怡然,以及不为人知的伤痛。这个粗犷男人的心如此细腻柔软,对自然中的每一物体都充盈着喜爱,这些了悟只能用诗来表达,一首小巧玲珑的诗如树隙间跳跃的阳光一样,使人舒适、宁静。

我以为,爱诗的人对生活别有一种情怀,他们看待社会人生的视角是诗意盎然的,溢满春天和阳光。他们把对生活的感受体悟融入诗中,使自己的生活在不经意间充满诗意。现实生存中,有着太多的鸡毛琐屑之事,而在对诗的构筑中,形而上的,有关情感、生命、神性的追求跃入笔端,使人心澄澈,从而能“诗意地栖居”。这也是肖铁的诗带给我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