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长江传
5449300000050

第50章

不同的河流特性,除了地形地势以外,还由不同的气候条件赋予。外流河的主要水源是天上降雨,水量较为丰富,支流众多,左右逢源,随流程而不断丰盈,河水量的变化,决定于降水的多寡。内流河多以积雪冰川的融水为主要水源,支流很少,水量较小并且一路减少。河中水量则随气温而变化,冬天断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中国东部外流区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这一界线相当于年降水量为700至800毫米的等雨量线位置,其北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其南是湿润地区。这一界线同时还是全年最冷的月份1月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的等温线,因而秦岭―淮河一线,也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河流,北边的包括东北河流与华北河流,南边的统称南方河流,淮河水系是南北之间的过渡性水系,非南非北,亦南亦北。

南方河流与华北河流相比,华北河流无论长短,其平均流量均小于南方相似大小的河流,更甚者,南方河流中的一条小河,也往往比华北河流中一条大河的水量多。以大河为例,黄河流域的面积为珠江的1.66倍,长度为珠江的两倍半,而水量仅是珠江的1/6。黄河流域面积是闽江的12倍多,水量也只为闽江的92。南方的钱塘江长度不及华北渫河的一半,流域面积是滦河的94,但年水量却是深河的7倍。

长江的丰沛充盈、浩浩荡荡、生机活力,更是所有华北河流望尘莫及的。长江在河流水文的所有方面,都堪称为中国河流中的帝王之河。华北河流洪、枯水流量变幅极大,南方河流相对较小而稳定,花园口黄河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0立方米7秒,而最小枯水流量接近于零。长江的最大与最小流量仅相差17倍,与黄河相比,长江即使在洪峰汹涌时,也是相当温顺的了。再者,华北河流河滩很宽,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涉水而过。近10年来黄河断流,有的年份已达200多天,下游河道一片干裂惨不忍睹。南方河流中的无名小河,河水也较深,长江干流的黄金航道可以四季通航。

华北河流的含沙量远远大于南方河流。

黄河是世界大河中含沙量最大的河,干流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7‘7公斤乂立方米。永定河为60‘8公斤义立方米,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为90公斤7立方米。长江的水土流失正日益严重,而在以往的资料中其干流含沙量仅为0.57公斤立方米,是黄河的1/74。黄河干流的侵蚀模数达2330吨平方公里,黄土高原上的窟野河局部地区甚至高达30000吨7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把地面削低18毫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长江除金沙江、嘉陵江的侵蚀模数超过1000吨7平方公里外,其余河段都在200吨7平方公里左右0华北河流有结冰封冻期,南方河流经冬不冻。

淮河与黄河之间的冰期约为40至50天,海河流域50至100天,辽河流域达100至150天。有的河流或河段还会发生“凌汛”,都在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发生,冰凌滚滚泛滥成灾。

一条干流及其支流组成的河网系统,称为水系。如果湖泊与河流相通,湖泊也是水系的一部分。水系为地形及地质构造所制约。中国地形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中国水系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水系平面形态,会产生不同的水情,对洪水的影响尤其明显。

长江水系在中国河流中,是近乎完美的一条水系。它的北部以秦岭、伏牛山、大别山与黄河、淮河为界;南以南岭、黔中高原、大庾岭、武夷山、天目山等与珠江、浙闽水系分列。东西跨越31个经度,南北相距11个纬度,拥有1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遍及16个省、市、自治区。流域内65资是高原山地,2270是丘陵,1170是平原,2是河流、湖泊与沼泽湿地。

全流域除上游河段伸入青藏高原腹地,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其他地区均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00毫米。

丰沛的降水,使长江生机无限。

长江水系如一棵枝叶交叉、繁茂旺盛的大树,干枝分明,根须相连,时而缠结,时而分离。长江拥有的一级支流就达7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9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40多条。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与赣江等8条支流的多年平均流量均在1000立方米7秒以上,超过了黄河的水量。长江较大的支流,几乎全都集中在长江干流中中国河流与长江水患游的四川盆地及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长江干流从雅砻江河口到鄱阳湖湖口,流程1761公里,占长江长度的289,得到的水量补给近8000亿立方米,占人海水量的8070。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著名的湖泊稠密区,河湖相通,江湖相接,有吞有吐,恰似瓜藤相依。古人所说的五湖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与巢湖,均在长江中下游。据不完全统计,仅湘、鄂、赣三省沿长江两岸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就有1200多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为18个。长江流域现存湖泊总面积为22000多平方公里,中下游两岸约21000平方公里,占97.89。长江中下游在50年前、100年前湖泊数量更多,主要因为人类活动中的围湖造田而大量消失。以湖北论,在1949年还有“千湖之省”的美名,现在巳所剩不多了。

巢湖在安徽省境内,面积为75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5大淡水湖,湖的形状似一只两角菱也似鸟巢,因而得名。巢湖上游有丰乐河、杭埠河、南淝河汇人,经巢湖闸出湖,顺裕溪河向东南流至裕溪口人长江。

太湖面积为2292平方公里,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滨海调湖,波带江浙,包孕吴越。纳笤溪、南溪之水,由浏河、吴淞江、黄浦江注人长江。有航运水产之利,是江南水网中心。湖中大小岛屿有48个,连同沿湖半岛诸丘,号称七十二峰。湖西是天目山,北、东、南三面是辽阔的太湖平原。唐时名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说的就是此地当年景象。

太湖之地最初是离东海不远的一块陆地,有陨星撞击而成太湖湖盆之说,一般认为由于钱塘江、长江挟泥沙人海而沉积,河口形成沙嘴,再把滨海之地与海洋隔开,这个海滩随长江三角洲向东延伸,而离开东海渐远,最终成为淡水湖。这个过程,大约在距今两万年前完成。

太湖古称震泽。商朝末年泰伯、仲雍从陕西关中远涉而至,带来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建立江南最早的古国勾吴,其子孙又建吴国,太湖乃“吴中胜地”。后来越国崛起,吴越相争,是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吴,而范蠡则功成身退泛舟而去,又是一段佳话。三山之上有文徵明手书的碑刻《太湖诗》:“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翁跽。

洪泽湖面积为180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一带原为小湖群,地势低洼,因1194年黄河一举夺淮入海,淮河水溢而成洪泽大湖。几百年来湖底淤积升高,现在已成为湖底高出周围地面的悬湖。洪泽湖群本属淮河流域,由于这一带的天然河道与人工运河巳把淮河、长江紧密相连,洪泽湖群实际上已成为长江水系之一部分。

长江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下列数字中看出端倪:长江流域人口为3.8亿,耕地为3.6亿亩,流域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4070;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大的水陆空运输网,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通航河流有3600余条,水路通航里程达1万多公里;流域内拥有1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中国河流与长江水患春流域森林蓄积量占中国总蓄积量的1/3;生物资源居全国之首;长江流域汇集了我国409的资力资源和科技力量;长江沿岸分布有重要的工业带和商品粮油棉基地。

可以说这是人类的创造与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地开发利用长江的辉煌史诗。但,同时也不妨这样认为:长江为中华民族付出的已经太多太多了,我们不能断言说长江已经老了,可以确认的是长江已经累了,在太多的泥沙俱下之后,长江的流出已经不再顺畅。人类对长江过分的依赖、过度的索取,便引发了洪水的灾难。

长江流域的水旱之灾,比起黄河流域,不过是一毛九牛。但,无论如何,它也是古已有之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而同步加剧。笔者从稍远的年代写起,再记述00年来长江的水患大概。

邓拓在写于1937年的《中国救荒史》中论及“大水之在我国所以严重而频繁者,实有其社会之特殊原因”,并引覃振之言:“水患决非天灾,乃由治水未努力。”然后邓拓又说:

长江似乎巳经失去耐心。

是知灾荒之暴发,虽导端于自然之变异,但必须通过一定之社会条件而实现。

过去数十年间,由于政治之不良,封建剥削之严酷,不仅水利组织破坏而无建设;即森林亦多毁灭,加以整个农村经济之破产,农业恐慌之侵袭,遂使灾荒接连暴发而不可收拾。

灾荒是全球性的,天、地与人的关系一旦因为人的原因而受到破坏,便是报复临头,灾难即至。1936年,美国西北部及中部各州谷物生产区的大旱灾,是在经济大萧条暴发之前,“美国实未尝遭受灾荒之侵袭有如今日者,自1930年以后之6年间竟遭受3次大旱灾,而去年亢旱之祸竟波及16州550县,损失达6000万镑”《中国救荒史》第82页邓拓一一时名邓云特一一当时已经注意到了美国3次旱灾的社会因素,即农业生产上的急功近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破坏,并认为灾荒成因“实为掠夺式耕作方法所造成”。具体言之,因当时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美国农民将原先的牧场改为麦田,“因此森林被砍,湖泊枯槁,从前水量充足之大河,今日则变为浅水之小溪,狂风从海洋吹入,大陆无森林之阻,遂使农田土壤风化而干燥,一部分且已不适于耕种”。在这3次大旱灾之后,举国震惊的美国有了切实的反思,着眼于耕作方法的改良上,美国民族资源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美国的土壤因为现行的耕作方法,非但不能“更增丰厚”,反而“愈趋瘦瘠”,“徒造成无数之荒漠”。

邓拓极有远见地指出:“此语不但可适用于今日之美国,且更完全适合于中国!以中国农业生产方法之普遍落后,一遇此同样之旱灾,其损失往往十百倍于美国。”中国农村的耕地一则在减少,二则正处于曰益贫瘠化的过程中,为产量的增加对化肥的依赖,农田水利的荒芜,农民不堪忍受的各种乱收费,使中国农村潜在的灾荒与不安定,巳经相当普遍而深重。

总而言之,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要记住:“山崩川竭,亡之征也。”1《国语周语》苛政与贪官污吏和灾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魏书‘韩麒麟传》有一段话说到了丰年奢侈挥霍,贫富两相悬殊实为“饥寒之本”“顷年山东遭水,而民有馁,终今秋京都遇旱,谷价踊贵……皆由有司不为明制,长吏不恤其本。自承平日久,丰穰积年,竞相矜夸,遂成移俗……丧葬婚聚,为费实多。富贵之家,童妾炫服;工商之族,玉食锦衣。农夫馆糟糠,蚕妇乏短褐,故今耕者日少,田有荒芜。谷帛罄于府库,宝货盈于市里;衣食匮于室,丽服溢于路。饥寒之本,实在于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