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得了气管炎怎么办
5450300000033

第33章 冬病夏治(1)

什么是冬病

所谓冬病,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病或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等。冬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根据患者个体素质的差异而具有个体特殊性。如某些支气管哮喘患者素体阳虚寒盛,每遇寒冬时令,喘病即发作或加重,对于此类患者,哮喘病即属冬病范畴。反之,一些支气管哮喘患者,并非阳虚寒盛体质,其发病时节不在寒冬,而常在春秋花木生长、繁茂之时,对于此类患者,其支气管哮喘则不应属于冬病的范畴。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中医历来强调夏季调养,利用夏季阳气旺的特点,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使病情好转,甚至不再发病。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通俗地说,“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治。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及自然界生物的阳光,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天人相应,人体也受到自然界节律变化的影响。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但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遭受寒邪侵犯的人往往机体阳气不足,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导致内寒。所以说冬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体质的阳气不足为内因。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如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可促使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使其在寒冷季节容易抵御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冬病夏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行通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因此,一些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患有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病、肌肉风湿症、肌肉劳损症、骨关节炎等疾病,每每于冬季复发加重。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在疾病发作的时候才去接受治疗。而在盛夏酷暑病情有所缓解时则“好了疮疤忘了痛”,便不去理会它了。其实,这些慢性疾病若在夏季尤其是伏天进行治疗,往往事半功倍,更易获得显著效果。冬季人体的阳气低下,抗病能力相对较弱,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此时尽管采用各种治疗手段,却常不易彻底根治。夏季人体阳气旺盛,抵抗力较强,选择这个季节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治,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全面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止冬季常见疾病的复发,并有利于彻底根治。由此可见,冬病夏治对促进人们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冬病夏治能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冬季寒冷的气候对人体伤害较大,加上人体阳气不足,很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而且难以痊愈。而夏天是疾病缓解期,加上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尤其在三伏天,人体皮肤的腠理完全开泄,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去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认为冬病的发作或加重,主要原因在于寒邪为患或阳气亏损。隆冬季节,风寒肆虐,或侵及血脉,导致血行不畅;或伤及脏腑阳气,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在夏季三伏时令,阳气强盛,阴寒之气顿消,这就是《内经》所说的“春夏养阳”的道理。在此季节治疗冬病,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痼之寒邪宿疾;二可以有助于亏损阳气之培补;三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预防冬病的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从而治愈疾病。

冬病夏治应注意哪些问题?

冬病夏治应根据疾病的具体病证和寒热虚实等性质,并结合患者个体的体质状态综合分析而进行。同时,更应注意夏季的季节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考虑到以下几点:

1.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阴液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

2.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日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3.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四是忌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伤。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膳食调理、药膳选用、中药汤剂、袋泡药茶、穴位敷贴等。

1.膳食调理:膳食调理应从平衡膳食的角度选择食品,一般包括4类食品,即粮谷类食物,如米、面、杂粮以及干豆、坚果类;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及水产品等;蔬菜水果类食品和奶制品,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多样化。另一方面,应根据个人体质状况注意选择不同性质的食品,如酸碱性、寒热性食品等。酸性食物有粮食类、肉类、禽类、水产类、蛋类、花生、核桃、糖酒等,它们含磷、硫、氯元素较多。属于碱性食品的有蔬菜、水果、牛奶、红薯、土豆、海带、豆类、香菇、黄瓜等,它们含钾、钙、钠、镁元素较多。中医学还将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等性质,针对个体素质的不同应选择多吃或少吃某些食品,使阴阳相调和,特别是患有寒热性特征明显的疾病,更应注意食物的寒温性,适当忌口或选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温性食品有鲤鱼、鸡肉、芋头、南瓜、辣椒、生姜、大蒜、糯米、韭菜、橘子、柿子、李子、石榴等。热性助火的食品有羊肉、狗肉、胡椒、荔枝、菠萝等。寒性食品有鸭肉、海带、田螺、竹笋、白菜、茄子、苦瓜、冬瓜、丝瓜、萝卜、绿豆、香蕉等。凉性食物有黑豆、梨子、黄瓜、芥菜、柚子等。一般而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进食寒凉食物,体质燥热者不宜多吃温热之品。

2.药膳调理:药膳调理利用药物的功效和某些食物的药理作用,相互配合使用,使其功效相得益彰,寓治疗于日常饮食之中。它可以有多种功效,如补益气血、养心安神、补肾填精、滋阴潜阳、健脾益气等等,根据组成药膳的食物和药物不同而各有区别。历代养生家大都注重药膳调理,《内经》曾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可以补益精气。”张锡纯则说药膳调理“病人服之,不但治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可以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更推崇药膳,认为:“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药膳调理需注意的要点:

(1)节制,即饮食有规律,勿过饱、过量,味勿过重,尽量定时、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荤腥油腻之品切勿食之过多,而应以荤素平衡、清淡利于吸收为宜。

(2)因人而异,辨证选用。药膳调理种类繁多,有补益类,其中又有补阴、补阳、补气、补脾、补肾等不同,还可以区分出滋补、温补、润补、轻补、峻补等不同种类。补益类的药膳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人参黑鱼汤、黄花汽锅鸡、山药鳝糊、枸杞乌骨鸡汤、木耳莲子粥、红枣桂圆汤等等。有治疗类,又可分为消食类、安神类、温里散寒类、活血化瘀类、止咳定喘类、固涩类等等,临床应区别应用。治疗类的药膳有百合银耳汤、玉竹生地瘦肉汤、沙参汤、玉竹麦冬粥等。

(3)注重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运,则药膳之功效更易发挥,所以应培补后天之本,使脾气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健旺。

3.穴位敷贴疗法:这是一种用中草药或中成药敷贴在人体体表穴位上治疗疾病的中医传统疗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且疗效明显、快捷,治疗适应证广泛,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好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腠理皆通过经脉紧密联系为一个整体。人体的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互贯通,将药物敷贴于体表,其药性就可透过皮毛腠理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过:“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里阐述了药物敷贴作用的初始三阶段,包括释放、穿透和吸收进入血循环。药物敷贴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经络,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虚实状态,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4.中药汤剂: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通常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进行选方用药调理,其中有些方剂因为配伍精妙、科学,疗效显著,应用范围广,而为历代流传应用,如补益气血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健脾补中的补气运脾汤;调理五脏的如《医宗金鉴》的补肝汤,《永类钤方》的补肺汤;《摄生秘剖》的天王补心丹,《景岳全书》的右归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人参养营汤等等。

5.袋泡药茶:这是用中草药饮片或食物以及茶等科学配制的复方或单方,替代饮料服用,从而防治疾病或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茶疗组方精妙,制作方便,应用广泛,它体现了茶的保健作用,又具有茶不能达到的功效。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如酚类衍生物、芳香类物质、维生素类物质、多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其本身即具有消除疲劳、止渴消暑、健胃消食、降脂明目的作用,配以复方,则更具多种功用,如“葱豉茶”、“苦丁茶”、“菊花决明子茶”、“枸杞菊花茶”、“罗布麻茶”、“山楂茶”等等。茶疗应根据不同的患者进行辨证选用,在服用时间上也应因人而异。

如何正确认识“冬病夏治”对慢性病的作用

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所以,人们习惯简称为慢性咳喘病。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根据传统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人们通过近20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冬病夏治”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慢性咳喘病有较好的预期疗效。

慢性咳喘病,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肺气不能正常宣布,则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痰饮,表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所以,人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来年咳喘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进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而人们主要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集汤药和穴位为一体。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灵枢·经脉》说:“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也是外界邪气的侵入点,疾病的反应点,以及人们采用中药外治的治疗点。中药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均发生一定的变化。专家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刺激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中医如何认识夏季防病与养生?

夏季包括6个节气,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个季节的特点是,天之阳热下逼,地之热气上薰,为天地之气交合,万物生长化生的茂盛时期。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夏季养生保健的重点是养阳气、护阴液、避炎暑、忌湿气、防伤阳耗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或其他疾病的患者,具体应该从饮食与起居上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