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是个多音字!也是个多义字。它的读音一是bao堡!二是bu堡!三是PU堡“读作PU堡!一般是作为地名!比如“刘家堡”,“盐场堡”,如果读作bao堡!显然不那么顺嘴。若读作bu堡,常常在堡的后面加上个“子”字,比如“王家堡子”,或者直呼“堡子”,为什么这样因为在意义上与读作pu堡的有所区别,虽然都标示着地名,但“堡子”的含义却强烈一些,一般是指有围墙的村庄、乡镇,也就是说这乡镇村庄曾经是一个战斗的堡垒,防卫之地。而bao堡,就是堡垒,就是防卫守护坚不可摧的建筑物。多数情况下,是由当权者根据关口要冲的所在军卒数量建造的。因为划地成堡,规模较小,故而称作堡,以示与规模较大的城防有所区别。
世间许多事物的出现或者消亡,往往是因为形势逼人。当战争或动乱成为干扰百姓正常生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候,富于创造性的老百姓就会自发地修建坚固的堡垒!保卫自己的生命财产和故土家园“比如福建的围屋!广东沿海的某些乡村城防!说穿了都是保卫自己的家园!是战斗堡垒,攻守堡垒“抗日战争中,日军在中国大地上起造了许多炮楼、碉堡,以监视和屠杀中国人“日军满以为这些炮楼碉堡无比坚固,没想到不久就被中国人炸得粉碎,直至举枪投降彻底失败“因为侵略者的堡垒,从来就是没有根基的“兰州自古是个边关之地,过路的军队多,军事驻地多,是其特点。
大大小小的驻地零零星星地分布在兰州内外,有的叫城,有的叫营,有的叫堡,执行着防卫公务,随着阵地的转移或是战争的结束,这些防卫阵地又演化为民居。那些当官当兵吃皇粮官家饭的也成了老百姓,就地发家,开花结果,繁衍生息,逐渐演变成为堡、营、城的原住民。
兰州的堡不少,据明朝学者顾炎武研究,兰州、金县所辖民堡8座,兰州卫辖堡16座。堡多,说明军事地理位置险要,也说明当时的兰州地广人稀,是边塞偏僻之地。古今选择某些地方设堡设防,都是根据战略地位和地理经济方面的条件来决定的。兰州的堡现存的有盐场堡、河湾堡、王家堡、颍川堡、安宁堡,还有榆中县的来紫堡。
传说,盐场堡是因为黄河北面的徐家山一带,山沟里蕴藏着丰富的盐卤,当地居民曾经积极发掘,将盐卤熬制成食盐,名曰“雪花盐”,然后就地开发市场进行专卖。如果真是这样,可以想象当时那熙熙攘攘的买卖场面,白晶晶的“雪花盐”又是怎样的叫人喜爱。因为盐是人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不吃盐会疲软无力,白发苍苍,可怜的“白毛女”就是活镜子。但事实上,这里是条盐碱沟,所谓的“盐”并不能提取食用。它的真正含义是因为由宁夏、内蒙古一带运送食盐到兰州设立的关卡。到了明朝,官府为了有效地遏制元朝的残余势力,加强了驻防,遂在盐场!安宁分别架设了围墙,修建堡垒,以备攻守。
河湾堡和王家堡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结果。不过,河湾堡是邻近黄河的沟湾“王家堡是因为自浙江移民到兰州的人中有着名学者王阳明的后代。若以此推论,那颍川堡是否有可能与安徽颍川的移民有关了?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欠发达的经济地区文化瘠薄,文字典籍自然不多,口传是否真实,只能采取“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了
榆中县的来紫堡,有点传奇,说是当地富户蔡家为保护私财自修了堡垒,故叫蔡家堡后来家道中落,又在此地卖子与人使役,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故为“卖子坡”。至民国,有好事文人觉得此称不雅,有伤地方声誉,于是重修门楼,再改其名,遂以谐音取“紫气东来”之意,改称为“来紫堡”。另有一说,说来紫堡,原名奶子堡,“奶子”是肃王的“奶妈”,至于其中的故事,就更曲折离奇了。
兰州历史久远的堡,是北宋年间修建的兰州四堡。
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大臣王韶提出“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建议,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任命他为主管官员,宦官李宪任副总管,共同负责具体实施征战方案。二人艰苦战斗几年,取得一系列胜利,一路建州立府。王韶将征战克复的“武胜堡”(临洮)扩建为熙州,他自己也成为龙图阁侍制知熙州。宋神宗元丰四年,李宪率军克复兰州,收回了西夏李元昊霸占的西部一些地方。李宪是个雄心勃勃,特别注重建功立业的官员,他思虑缜密,不但善攻,而且善守。他在兰州收复失地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修筑坚固的堡垒,用以守城护城。
史书中记载李宪在“兰州,金城郡,军事”修筑“寨一,堡四。”一寨,设立在“龛谷”,也就是“州东九十四里”的地方。四堡,分置于兰州的东关!皋兰!阿干!西关。后来有学者考证,认为东关堡当在东岗坡,即现在的东岗区一带。皋兰堡当在皋兰山麓“因为居高而建“还应该有了望敌情的烽火台,还特别注明了此地“有皋兰山、兰泉”。阿干堡在今阿干镇一带,此处标明“州西南四十里。有阿干河水”,河水也是屏障,当时的阿干河水汹涌澎湃,水势很旺,足以形成阻隔。西关堡是在今七里河与西固区之间。东西南北四个堡共同形成有力的抗敌壁垒,这就是北宋乡间的兰州四堡。昔日宦官、时任熙河经略按抚司官员的李宪其实是护城有功的,也是很有军事才能的。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意义和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宋代,堡的意义很大,虽然是军事防御体系的最小编制,其起到的作用却非中上层的编制可比。这是因为堡垒接近民间,是一种且战且耕的军事组织,有点像专职的民兵集团,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当参战、备战,农耕生产的职责。敌人来袭,即投人战斗,敌人退去,即农耕生产,但是一应供给,归于军队在编。
宋代西北的堡很多,主要用来防御匈奴和西夏的进攻。至元明清,各个朝代在编制设置上都有所变化,但基本功能却并没有多大改变。只是随着社会潮流越来越多的融人民间,成为一个地名,依稀可见一丝远古战火硝烟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