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纵横兰州
5451000000032

第32章 兰州的墩

墩是土堆!是老百姓常说的“挖塘取水!垒土成堆”的大小土堆!土堆垒起来加工造型!成为坚实的土方!可作为城防的一种设施!也可以作为烽燧。兰州的墩!就是城防的墩!烽燧的墩。城防的墩是土墩!

烽燧的墩是军事报警的墩。虽然都是土堆土垒!用途不同!造型也有所不同。

兰州的土门墩!位于黄河之南!黄峪沟下游西岸!黄河是兰州城天然的护城河!土门墩是长城上的一个墩台。兰州长城是秦汉长城!还是明代的长城!

史料的记载比较模糊!只说是明朝为防御赤金蒙古和瓦剌的人侵而“复加修固”。也就是说长城过去就有!

或曾经有过修复!因为防御需要再次加固修复!以便使用。但是作为报警的烽火墩使用!还是作为城防的土墩使用!则并不明确。其实!土门墩是军事防御之墩!拱星墩同样也是这样的墩。

兰州兴起于明朝!明肃王朱楔是开发兰州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当时大明王朝初定,明肃王朱模自建文元年从张掖移藩王府至兰州,除了全面兴建新王府城池,开发藩王都市之外,最重要的是履行边塞藩王的职责。所以,对于建造都城周边的军防、城堡、墩、砦(寨)都是极为重视的。拱星墩最早也是长城一墩,它的作用同土门墩一样都是出于攻守防御。

同所有新旧时代的兴替一样,旧的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也不容许旧势力沾边。元亡明兴,元朝残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常常集结残部骚扰兰州。明朝承袭秦汉的防御体系修建了明长城,用以打击元末势力,防御外来侵略。兰州作为西北关隘重地,也是长城的必经之地。

不过从有关史料看来,尚未发现朱模在兰州有过修筑烽墩的记载。但是到了明万历元年(1573年),关于兰州墩的记载就非常具体了。比如说,拱星墩修筑在黄河南岸,四周夯土筑成,外砌砖石,中间空心,以便士卒临河取水。因此,也叫“空心墩”。同时,还在墩的旁边修筑了一条暗道,用来储备粮草,每墩配置兵甲10人,等等。

与拱星墩同期修筑的还有位于西岔乡的五墩子、山墩子。五墩子是几个独立的烽火台,墩墩相连,依次排列分别叫一墩子、二墩子,等等。

现在还有个“四墩子”村。史料上说:“自乌兰哈斯至大靖泗水堡延袤四百里,建堡十之有二”。山墩子,其实是三个墩子,三个墩子依附长城走势修筑成“品”字形,形成比较有利的攻守防御态势,让烽火台显得更加醒目和突出。当时这里流传着“秦川第一邑,山字当头墩”的说法,表明山墩子威名远播,很有影响。

明末着名思想家顾炎武在其着作中详细考证了兰州的城防建筑,对于墩也有所涉及:“兰州参将营所辖墩台十七座,猴子山墩、古城角墩、高岭儿墩、烟洞沟墩、烽台山墩……”等等。《明史》也对兰州的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储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兰州的墩凭借长城一路向西伸延,跨越永登、古浪、武威、张掖、酒泉,贯穿整个河西走廊,直至遥远的大漠敦煌。大漠长城,戈壁烽燧,缀满了西部的历史,流溢着西部的英雄史诗。

长城是中国最富创意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古代人民最富智慧的建筑构思和设计。它空前绝后,具有伟大的威慑力量,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最为强大的边防功能。万里长城万里长,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聪明、勇敢和顽强。长城,长的是墙,方的是城。巨龙般的长墙,厚墩墩的墙体,高大坚实的烽火墩,还有望楼和坞,那么缜密周到,坚不可摧。长城上的墩,叫烽燧,也叫狼烟墩、烽火台。它是一种建筑在长城或山地高原上的高台。拔地而起的巍蛾长城,漫漫万里,每隔一段就有一座烽燧。烽燧是传递情报的军事设施,烽燧上常年有执勤的将士,一旦发现敌情,就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相邻的烽燧看到烽火,也相应点燃自己的烽火台,将军情传递给下一个烽火台。烽火台白天放烟,晚上点火。无论放烟,还是点火,都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是不能任意胡来的。历史上不是有个故事,说的是昏庸好色的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的千金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招致各地盟军千军万马急忙赶来,又愤然而去。结果待到敌人真来,却再也无人救助,以至于国破家亡。

--这就是烽火台的作用。

着名的长城第一墩,位于嘉峪关的关城以南7公里处。这个墩由明朝甘肃镇肃州(今酒泉)兵备道李涵主持修筑。修筑时间是明嘉靖十八年(1593年),距今已经400多年了。原墩呈正方形棱锥体,长、宽、高都是14米。经过400多年风侵雨涤,烽火墩依然残体凛立,守望着古今过往的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发起了对这长城第一墩的保护倡议,旅游部门更是凭借行业优势,顺风顺水地将长城第一墩作为河西重点旅游景点,加以开发和修葺,让这座雄奇之墩焕发青春,名扬四海。

唉,本来也有很多墩的兰州,现在一墩不墩,只有从故纸堆里寻觅一点踪迹。真不知在一味盲目紧跟和急功近利的驱使下,枉自毁灭多少“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