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沂评说
5455600000014

第14章 诗歌研究(2)

抗战前夜,爱国主义激情已像狂涛巨浪,汹涌在中华民族的河床上,产生了大量的爱国诗歌。这些爱国诗篇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写国难的,一类是写国防的。陈沂诗歌也不例外。

写国难的诗歌,它构思的着眼点是在民族的灾难上。《一张照片》写了家中寄来的照片。母亲和妹妹们都愁眉苦脸,因为母亲无时不在为衣食奔忙,同时还得惦记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怪社会太残酷,他逼得游子迷失了道路,现在他虽然似乎憧憬着光明,但他犹忆念着他的故土。诗人感情的归结点是,他犹忆念着他的故土,所以憧憬着光明。

写国防的诗歌,它构思的着眼点是在民族解放的战斗方面。诗人当时任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等职。他以对时代的革命意识和对民族的高度热爱,在这大时代里写了《送行》和《获》两首诗。

《送行》是首别离诗,但没有缠绵之情。尽管两位好友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但为了民族的生存,还是应该分手去战斗。诗人写道:

别矣,朋友,请勿悲愁,

我们当为未来的光明奋斗!

愿各自珍重,

未尽之蜻依汝归舟。

《获》是一首情诗,也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一对年轻的共产党员双双坠入爱河,但民族解放的重任很快使他们清醒过来。他们忘我地投入工作中去,在工作中获得爱情。诗人在结尾唱道:紧紧地拥抱着工作,

像梦幻中紧紧拥抱着

年轻的(诗中的姑娘,引者注)一样。

我微笑了,

在我前面的是光明。

每每读《获》,我就想起了裴多菲的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也。

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的长诗《我们总有那一天》,是首叙事诗,叙述了主人公夫妇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作品表明,诗人首先就是战士,他所抒唱的是搏斗在民族解放的战场和守卫在阶级斗争前线的战斗豪情和必胜的乐观主义信念。从这点出发,我更倾向于认定《我们总有那一天》是首战争抒情诗。

《我们总有那一天》有一百多行,是一支大曲,囊括了诗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历程,转战于崇山峻岭,来往于车辙马尘,面对这一望无际的原野,敞开我们透明的心扉,转了一个又一个弯,我们终于杀出了包围线,你负伤被俘,生死未卜,孩子留在河北,安危不晓,就剩下我单身的一个。

《我们总有那一天》的主题是号召人们投入战争,求得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与之主题相适应,诗人真挚地抒唱了为民族、为阶级而献身的高昂斗志和必胜信念。豪迈的激励和热烈的鼓动在诗的每节开头都能得到体现。

总有那一天,像在我们的总司令部

总有那一天,像在太行山的山城里

总有那一天,像在河北平原的沙行里

总有那一天,像在鲁西大平原战场上

长诗就是在这个调子上展开民族解放战争历程的。诗人以他激越的调子向我们抒述着:他们夫妇的悲欢离合,也就是民族的悲欢离合。对于未来,诗人在结尾信心满怀唱道:

我们总有那一天,

春成吹来了信息,

春风送来了花香,

在东海之滨,

在丘陵地里,

像在太行山的山城,

像在我们的总司令部,

像在河北平原的沙行里,

像在鲁西大平原的战场上,

我们将同声歌唱:

明天,我们飞向东方。

最后一句是前苏联革命歌曲《张鼓峰》中的第一句,歌曲描写苏联红军飞向远东打日寇当时在敌后,相当流行,大家都唱,借以鼓舞杀敌斗志。陈沂这首诗歌的结尾呈现了一种白热化的感情,并没有流于空泛的呼口号,原因在于诗来自生活,诗人是在战斗生活中提纯的,并伴之以形象。

(二)

1957年的政治风暴,席卷了中国大地,诗人也被这场风暴挟持到了冰天雪地的齐齐哈尔。从此,诗人开始了长达21年的炼狱生活。诗人在《归来集》的第二部分--《严峻的考验》里,忠实地记录了这段非凡的生活。

《严峻的考验》给我们印象特深的是:诗人的这些诗歌既体现了这位革命战士为阶级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立场,又显示着他那种革命必胜、光明在前的战斗信念。写于哈尔滨监狱的《狱中杂记》组诗,最有代表性。请看看《狱中杂记》一、二、五和七:

斗室虽小天地大,放眼世界心胸宽。

马列主义是源泉,勤劳苦练为人民。

为人民,

我愿把世界上的苦水喝尽。

边防前哨紧,战士血沸縢。

何日跨战马?阵前验忠心!

旅程进入二十月,终点越近越艰辛。

胸怀朝阳路平坦,翻过山顶见光明。

诗人正是凭借上述的坚定立场和战斗信念,走过这漫长的21年历程的。诗人可以毫不愧色地宣告,他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严竣的考验》里,诗人刻划了他自己这个坚贞不屈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诗的抒情主人公从京城被贬到草原放牧,但他无所惧,牧群飞草原,草原把信传。心连北京城,万劫只等闲。(见《草原放牧》)在《离京周年书怀》中,诗人把不幸的生活看成一次磨炼,诗的主人公信心百倍唱道:劳动锻炼,陶冶身心。矢志不渝,重新参军。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诗的主人公说道:我相信:党籍会像舂天一样降临。因此,我不服气,不罢休!是这样地不服气,不罢休啊!(见《枕边急就》)

革命者的献身精神和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坚定信念,使诗人在用诗歌反映下放生活时,其抒情形象总蕴含着耀眼的乐观主义光彩。如在《离京周年书怀》中写道,旧地重游,感慨良深。不信命运,泪湿衣襟。龙沙公园,触景生情。看烈士碑,战斗有份。七尺男子,廿八党龄。出生入死,何惧此情。诗人被打成右派,周恩来、罗荣桓及多人均给他温暖,这也成了他顽强生活下去的动力。诗人用乐观主义精神,歌唱了这美好的情怀。一个工人同志,想请陈沂吃顿饺子,又怕别人说他与陈沂勾搭。陈沂得知后兴奋写道:乍来的孤独感,如今已平息。无情的剑,也砍不断--党的恩情和群众的爱!(《我并不孤独》)一个空军转业战士来看他亲戚,知道陈沂在此,便特地来看陈沂,并留下地址,欢迎陈沂进城到他家玩。陈沂在《同志,谢谢你》诗中写道,我只默默地,握着你曾开过飞机的手。这手多结实呀!给我的心,增添了不少的慰藉……诗人曾说下放是劳动锻炼,是重新进一次党校。因而,他的《劳动三唱》挺有情趣,也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气息。请看《劳动三唱》之二:

雨点滴在脸上像雹子打,

一休息就耽误黄金般的庄稼;

兄弟们啊!

像红军过草地那样奋战吧!

乌云一过就会出现红霞。

此时,诗人已忘记了自己的不幸,在劳动中获得了美感;仿佛又回到了昨日的白山黑水大地,在指挥千军万马奔腾前进。正因为有了诗人的献身精神和对前景的坚定信念,才能有如此的乐观主义诗作,才能陪伴诗人愉快生活。

《严峻的考验》表明,诗人在概括和表现生活上,也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也就是说,诗人已能熟练地运用艺术辩证法进行艺术构思了。

首先,陈沂诗作力图摆脱静止地、孤立地和片面地反映生活现象。他的艺术构思能从现象出发,去寻找本质性的东西。如《心灵深处》是一首抨击俳谤者的诗:

诽谤如果可以作为挡案,

秦桧早就可以在西湖立庙了!

历史最终可以证明:

一个人到底是什么。

一张嘴决不是大家的嘴,

某一个组织不能代表党中央;

拾起自己受挫后应该拾起的,

别的就不管了,历史会作结论!

历史是公正的法官,历史早已证明了这点;所以坚信诽谤者,必定会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

其次,陈沂懂得以生活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来规范诗歌的艺术构思。也就是说,在诗的艺术构思过程中,他写出了对立统一的整体。如《严峻的考验》一诗,一方面写自己遭受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党的威信诗的抒情主人公是基于以下的感受:哪有父母不爱儿女?

哪有儿女有病父母不疼?

党和人民是最慈爱的母亲,在她身边曹哺育过多少人。

胜利总是要代价的,

我当过兵仅得这个道理。

尽管这次代价付得太大,

人生曲折复杂的道路我走过来了。

陈沂这段时期的诗歌创作,无论在立场、态度以及信念方面,也不论在辩证的思维方法指导下的构思艺术方面,都显现出亮色。

的确,《严峻的考验》在那非常的年月里曾起了鼓舞诗人的作用;而在今天,它亦能起历史见证的作用。

(二)

《归来》是诗集的第三部分,是诗人回到党的怀抱后唱出欢快的歌。诗人热情歌颂了祖国发生的巨变,歌颂了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朽业绩。同时,诗人也抒发了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息追求。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集中地体现在《归来》和《五十年啦,遵义》这两首长诗中。

《归来》是诗集第三部分中的一首长诗,也是《归来集》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共有128行。诗人以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真实地回忆了他在北大荒等待归队的漫长岁月里所受的煎熬生活,对极左路线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鞭笞,倾吐了对邓小平等革命家的无限崇敬之情,坚定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诗人化叙事、抒情为一体,一波三折地写出了自己对归队的希望和失望之情,扣人心弦。诗中写道,他准备三年时间归队,妻子儿女也相信苦尽甘来的古语。十几年间,然而我正像泅水的人,头一抬起又被人按进汹波巨浪。总理、总司令和主席相继辞世,他终日以泪洗面,再到哪儿找能让我回去的人?小平接受了他的申诉和他拒绝批判小平,结果,我真是想不到,竟把叛徒的罪名加在我头上。这时,他担心回不了党内,叛徒哪有回到党内的希望。诗人命令自己,这时,的确需要更加坚定,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中国发生了剧变,党的三中全会召开了,小平像朝霞一样又升起来。在胡耀邦的亲自过问下,诗人又回到了党内,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他在《归来》结尾吟道:

我该感谢谁呀?我该歌颂谁呀?

我们的党和那些在三中全会上英勇奋斗的人。

我已近七十岁了,我的生命也快接近终结,

但因我坚信共产主义,我的生命永远也不会枯亡。

诗人在《五十年啦,遵义》诗中,紧紧抓住遵义会议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历史,十分确切地抒发了自己在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上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五十年,一瞬,

然而,又非一瞬。

遵义、延安、北京,

一条光荣的荆栋路,

一步一个雷阵。

值得回首啊,历史,

并不以一时的成败,

论输赢。

值得思忖啊,遵义

她是历史的见从。

革命,并不以一时的荣枯

定终生……

在此认识基础上,诗人用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展望光明的未来:

嗨,五十年,

沧海浮沉,霜生两鬂,

我老了--

作为一个老兵。

然而我又不老,

当初许给锞刀斧头的信念,

穿过无数的雷霆风雨,

愈见枝叶更靳。

是的,己经老化了的,

只是那赉过时的枯藤;

而生活之路--共产主义的信仵,

对于我,永远年轻。

这是一个老诗人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誓言。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磨炼之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反而更坚定了!

诗言志。我们通过《归来集》认识到,前辈们为追求共产主义信仰,是付出代价的;也正因是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引导他们奋勇前进。所以,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的,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这样不息的追求者!

1994年11月写于上海真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