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沂评说
5455600000013

第13章 诗歌研究(1)

不屈的归来者

--读《归来集》

《文汇报东亚运特刊》上刊登了陈沂写的诗歌《写给东亚运动会》,很有气势,如中国举起上海,上海拱起中国。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陈沂的诗歌,脑海中留下印象最深的诗句,便是诗人赞美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性格。

有幸得到《归来集》诗集,掩卷思索,深为诗人百折不挠的性格所折服。文如其人,在此得到生动的统一。诗人在序言中有个精彩的开头、精辟的论述:诗言志。我是信奉这句话的。但还要补充一句,我认为:只有在最琅难困苦或最悲愤而又满怀希望的时候,才能写出好诗。而且我还认为,诗格与人格一定要统一。这是诗人的崇高风貌、自我修养的必然。

诗人的这番论述,符合愤怒出诗人的规律。这番论述,是我们阅读该集子的最好注释。全集由《青春的鳞爪》、《严峻的考验》、《归来》三部分组成。写于最艰难困苦或最悲愤而又满怀希望的时候的《严竣的考验》,是全集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所以,与陈沂同命运的著名诗人艾青,称《严峻的考验》是诗,是一首好诗。

从笔调上来看,诗人百折不挠的性格,主要体现在直率和深沉两个方面。

如高山流水,飞瀑直泻。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奔腾,信笔写来,明言快语,不精雕细琢,这就是直率的笔调。

《不能认输》、《心灵深处》、《严峻的考验》、《我并不孤独》、《狱中杂-记》、《题与丁玲合照》、《枕边急就》、《我们总有那一天》等等,用直率的笔调写成。

在这些诗歌里,诗人就是要用彻底的激情去鞭策自己、鼓舞自己,战胜厄运。这直率的笔调,不仅使我们很容易地把握了当时诗人的感受和情思,而且他那不可遏止的情感交流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冲击着我们,撼动着我们。

直率显示出一种超尘拔俗之气,是一种极真极自然的情感所致。如《题与丁玲合照》写道:

发边碰不算辱,犹似冬梅讨寒霜。

一文一武遂相应,太阳永照朵千河。

直率还展示出一种豪气,是激人亢奋的催化剂。如《草原放牧》写道:

草原去放牧,想起汉苏武。

牧羊十九年,银鬂归故土。

人生不怕难,端赖意志坚。

寒风能剌骨,吹不蜂信念。

枚群飞萆原,萆原把信传。

心连北京城,万劫只等闲。

直率也还蕴含着一种恢宏之气,是极宽极高的情感定势。如《狱中杂记》写道:

斗室虽小天地大,放眼世界心朐宽9

马列主义是源泉,勤劳苦练为人民。

为人民,

我愿把世界上的苦水喝尽。

边防前哨紧,战士血沸腾。

何日跨战马?阵前验忠心!

旅程进入二十月,终点越近越艰辛。

胸怀朝阳路平坦,翻过山顶见光明。

诗人的心在历尽坎坷、饱经沧桑之后,他那剖示人生的笔就会万分沉重。

《一张照片>、《黄昏遇喜鹊》、《同志,谢谢你》、《深沉的怀念》、《狱中诗抄》、《归来》等等,都用了深沉的笔调。

深沉的诗是平缓的语流,可却能在读者心中掀起巨浪。如《黄昏遇喜鹊》写道:

喜鹊,喜鹊,

你围着我叫什么?

我去猜舍打更,

难道还有什么喜事吗?

人本来是不速信的,

但在最困难时,

迷信也会产生幻想,

成为安慰。

诗人曾被毛泽东三次称为左派,然而一夜间却被打成大右派,他实在是想不通、不服气。虽然有人劝他,诗人也相信冤案定会澄清。可几百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仍然没得解脱。一个忠诚的老共产党员,竟会相信迷信、产生幻想,这是走投无路的心态。多么令人痛心啊!

深沉是情感内向的表现,行文之际,它将无限的悲哀深郁心底,将极度的优愤沉肠九曲,以致欲哭无泪,欲诉无声。如《狱中诗抄》写道:

1968年2月至1970年4月,我们夫妇双双被囚禁在哈尔滨市松花江边监狱,所关牢房虽只相隔四间,但我只在她放风时才隔窗遥望一面,三首诗就是写的当时情景。

相隖十二米,胜似万重山。

但闻镣铐声,不见亲人面。

健步阳光下,双眉紧销天。排徊复排徊,君心我自知。

君住东来我住西,咫尺天涯叹隔离。

甯前叶落搿风起,相逄且待花开时。

深沉是情感郁积的海洋,是极力沉重的表现。郁之而沉,积之而厚,诗人情感历程的短浅,必无沉厚可言。沉厚是根深也。唯其根深,故才有文笔的深邃幽绝。如《狱中对镜》写道:

对铁已成金猴脸,睡梦方知皮包骨。

生之活力何所恃,唯有精神变物质。

人被折磨得成猴形,昏睡时才恢复人形、人的一切。

如何在非人的摧残中生存下去,全靠理想支撑--唯有精神变物质。回答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交流总离不开形、离不开像,就像物品要有包装物一样。赋之以形,成之以像,这是诗人对情感之流的最好把握和传递。

在《归来集》中,诗人取像的手段是形形色色的,使无形变有形。

照片。《一张照片》:

我看了心中无民酸辛,

由老远的家中寄来的这一张像片!

母亲是那样的那样的无神,

妹妹们又一个令板起着鬼脸。

这是诗人让心中的怀念、忧愁化做一幅照片,时时告诫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古人。如前所引的《草原放牧》,就是以古喻今,古为我用。用汉苏武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事迹,表明自己心迹。诗人最后比汉苏武还多待了一年,成了牧羊20年。

物品。《睡之前》写道:

行李,行李,

一个书包,

一口箱子铺褥盖被,

还有一个收音机。

诗人从总政文化部长的高位,一下坠入深渊。世态炎凉,尽收眼底。有生命的人,没感情了,似无生命;无生命的物品,非常有感情,似乎充满了生命。所以,诗人唱道:

是它们,伴着我!

由北京到边城,

由城市到乡村,

由洋房到土房。

在零下四十度,

在七八级大风,

是它们--

温瑗着我动物。前面所引的《黄昏遇喜鹊》,诗人把自己整日盼望的心事,同喜鹊相搭配,从而使自己的情绪有对应物象来显形,

镜子。前面所引的《镜子》,是对极左势力的血的控坼。诗人不写自己如何在生活上、精神上受的种神磨难,他巧妙地通过照镜子,来显示自己猴形。这是以一当十的效杲。海明威曾有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说,诗人作家在他文句的背后蕴含着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而见诸笔端的虽只有八分之一,他却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力量。我们通过镜子,可以强烈地感受其背后的力量。

诗人还善于设色。色彩在艺术上的效应,总是与人们的意识、社会心理、民族风俗习惯密切关联着的。它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正因如此,在形象的展现中,色彩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雪中》写道:

屋外纸飘飞白雪,睑被抹黑心里白。

阿郎准备十年苦,留得青山看晚节。

诗人由雪巧妙地过渡到脸被抹黑心里白。黑和白,这两幅对照鲜明的色彩,构成了情感的落差,展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的悲愤和不平。

诗人在长诗《归来》中,回忆自己20年的厄运,用了漫漫长夜里,看不见一粒星光诗句,色彩是黑的、冷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诗人欣喜写道,小平像朝霞一样又升起来,色彩是明快的、暧的。由黑夜到朝霞,也是两幅鲜明对照的画面,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展现了诗人,不,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出现了转机。由动乱走向安宁、由贫穷走向富有、由黑暗走向光明。

《广东行》便绘出了繁荣景象:

两进广州云飞杨,花香哪有南国香。

铁鸟轰鸣从天降,万家灯火照星光。

这是城市之夜,诗人欣喜万分,挥笔绘出天上、人间交相辉映的不夜城景象,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幸福、充满了暧色。

此外,诗集中几首长诗,节奏感也很强,很有气势。

如长诗《我们总有那一天》,在5个诗节的开头,均用我们总有那一天来统率。此诗是写给自己爱人的。诗人在诗中回忆他俩相识、结婚、反汪、反蒋和对未来的畅想,使我们看到一对青年在革命的熔炉中百炼成钢。连续出现5次的我们总有那一天诗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可以使我们产生青春无悔的巨大力量和召唤力。

《五十年啦,遵义》,抒写了一个历尽坎坷的游子回归故里的感情。诗人与中国、遵义与中国,命运有相似之处。诗人将两者交织在一起,吟道:

值得回首啊,历史,

并不以一时的成败,

论输赢。

值得思忖啊,遵义,

她是历史的见。

革命,并不以一时的荣枯,定终生……

所以,我对遵义的感锖,

三分是乡土之恋,

七分是属于中国革命。

值得回首,值得思忖。毛泽东就是在遵义才被大家所认识,所拥戴。所以,诗人总不忘记这一幕,总盼着遵义再能重放光芒。十-届三中全会,犹如遵义会议,又使我们党拨乱反正,诗人终于回归到了党内。论输赢和定终生,短语短句,使诗的节奏显得急促有力,符合不屈者的性格。

相反,《睡之前》,娓娓道来行李、书包、箱子、铺褥盖被和收音机给诗人带来的温暖、力量。此诗呈现出一种舒缓、回荡不绝的节奏感,与深沉的笔调自然吻合,达到了此物无情胜有情的效果。

总之,诗人的坎坷命运和不屈精神,找到了恰当的喷火口,给人们奏出了悲壮和欢欣的歌,1994年4月写于江西九江发电厂宿舍,刊于1994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文艺评论》。

不息的追求者

--再读《归来集》

陈沂的诗集《归来集》表明,诗人是属于现实主义诗派的,诗歌倾诉了他不同时代的历程,使人们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正直、刚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生活轨迹;同时,这轨迹也不是诗人任意摆弄出来的,它是中国近几十年历史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反映。《归来集》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冰天雪地的牛棚;无论在青春的浪漫岁月,还是在古来稀的年代,他始终在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始终用手中的笔为理想而歌。他是一个不息的追求者。冰天雪地、揪出发配,未能动摇他的信念,我仍要以一个共产党员、解放军战士的身份活着。《归来集》就是他对理想追求的心态录,这就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没有理想的追求,比贫穷更可怕。新时期文坛由繁荣走向寂寞,这与作家的价值取向有关。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被玩文学、痞子文学所冲击,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有甚者,还有一种势力,在理论上为其摇旗呐喊,不知这些人要把文学引向何方?既不是为人生,也不是为艺术,恐怕是为金钱。君不见,当年茅盾、陈沂批评宋之的的话剧《武则天》粗制滥造现象,今天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下子冒出了五个《武则天》,其中不少是为拍电影而赶写的。一些人常振振有词地批评文以载道我看文以载道比文以载钱要好得多。文以载道多少能体现作家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文以载钱恐怕只能按老板意志办事了。俗话说得好,拿人手软,吃人嘴短。

因而在今天,重读《归来集》、介绍《归来集》,便就有了现实意义。

《归来集》由《青春的鳞爪》、《严峻的考验》和《归来》三部分组成;我们按这三部分的划分做些介绍和分析。

(一)

《青春的鳞爪》共收入四首诗。前三首写于30年代初期,后一首写于40年代初期。为祖国而歌,是它们共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