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沂评说
5455600000018

第18章 文艺思想研究(1)

陈沂艺术功利观浅探

陈沂同志异常重视艺术的功利性,并把它视为艺术的不可取消的本质属性。他直言不讳说道:我的文学道路,也就是我的革命道路他以高尔基、鲁迅为例,称他们毕生都充满了政治热情,没有政治热情,即使艺术手法再高,也会灰溜溜的一生就过去了。

探究陈沂艺术功利观,不仅可以深入认识他的艺术个性和评论特点,而且对于正确理解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指导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是大有益处的。

(一)

倡导为人生而艺术,强调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是陈沂的价值取向。

陈沂师承鲁迅、茅盾。众所周知,鲁迅、茅盾从事文学活动,都是以为人生作为自己遵从的价值取向原则。陈沂涉足文坛,就有幸结识这两位文学大家、受到教诲。陈沂回忆鲁迅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报告,对自己产生的影响时说:这对我从上海到北平参加左联的活动,在思想上逐渐坚定是有决定意义的。我至今还常常拿这些话勉励我自己。当鲁迅到北平时,陈沂谈了自己的感受,做一个左翼作家,必须立场坚定,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不能由左翼走到右翼。先生听了后,连连点头。青年时代的陈沂,千里迢迢从遵义来到上海,岂只是为了读书而已,也有个前途和出路的问题。刚问世的《蚀》在我们这些青年身上起了激励、鞭策和推进的作用。所以他向作家们建议,我们应该像茅盾同志那样,用现实主义来写我们的时代,推动我们时代的车轮前进。

陈沂之所以大力张扬为人生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因素:热心于社会活动。他在九一八事变后,任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领导成员;参加左翼电影运动;进入抗日根据地;参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任总政文化部长和上海市委副书记……他写文章是为革命,自然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服务人生,作家要创作富有社会价值意蕴的文学作品。

因此,纵观陈沂文论,乃至作品,可以看出他是自觉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捕捉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精神。如他从事左翼电影运动,符合全民抗战精神就鼓吹、宣传,反之,就批评。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作品一定要和当前的形势合拍,一定要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他重申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民是艺术的主人,深入生活,接触人民,表现人民,--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召唤。他在黑龙江下放了几十年,仍用手中的笔,写了《归来集》和《白山黑水》,作品时时透露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前者,抒发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战斗不息的理想情怀;后者,绘出了白山黑水大地我军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这些作品,必将成为青年人了解历史、洞察未来的理想读物。计对社会上出现的错误思潮,他明确写道:我们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党员作家和非党作家,都要考虑自己的作品在这二为,上起什么作用,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

陈沂注重功利性,但并不排斥文学审美价值本身,因而不同于历史上出现的革命文学。他是以文学的方式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出反映。如他看了部队制作的有关肃反的一组短片。每部短片都是生动的,剧情得到了完整的叙述,观众也都早已明白了。但编导一定要给作品加一个结论,好像非此不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陈沂对这种概念化、公式主义的现象是否定的,观众很讨厌加这样的结论,都主张用剪子把它剪掉。用剪子剪掉它是容易的,难剪的怕还是有些作家的创作思想问题。他认为,一定的主题也一定需要一定的、比较成熟的艺术技巧去表现。否则,就不叫文艺,也谈不上艺术,人民也不会欢迎。艺术技巧,就是为了形象地表现政治性,使其能更深刻的感染人。

(二)

上面,我们说陈沂是持为人生的价值意识去从事文学工作,这是宏观意义上的观照与概括;事实上,由于生存条件的制约,陈沂的为人生与鲁迅、茅盾的为人生是有区别的,陈沂的为人生是与党的路线、方针融为一体了。因而,陈沂的为人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特定时代的生存条件,必定制约着该时代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在他们的产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活动家的政治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使陈沂密切关注和深切感悟社会的政治风云,并使自己的文学活动旗帜鲜明地为现实斗争服务。这种紧迫的政治使命感和功利意识,促使他及时而又迅速地撰文评论,指导文学活动。

他在民族危急关头,指出戏剧运动的意义,不光只是有戏演,而演出的本身必须有时代意义。所谓时代意义,就是说应该怎样来帮助解救国家民族的危机,或至少也要反映国家民族的危机。他学习电影技术,看了电影就写评论,倾向性很强。符合全民抗战精神的就赞扬;反之,就批评。而批评的目的,还是为了改进电影制作。当高叫国防电影、国防戏剧的人也改弦更张去追求票房价值时,陈沂给予了严厉批评,称这神行为是不可原恕的。他提醒人们,伴随着国家民族危机的加深,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考虑到用他的一分力来报效于国家民族;戏剧是最良好的宣传、教育与组织民众的工具,它不该忽视它这最良好的工具的正当运用。

他在山东军区工作时强调,文艺与政治的密切结合。所谓政治,就是当时的斗争和任务。具体看,主要是战斗、生产和教育。战斗就是对敌斗争,一切服从战争。生产就是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困难,提高群众生产热忱,密切军民关系。教育就是干部教育和群众的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和坚持斗争胜利的教育。这三者是当前斗争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文艺斗争的主要内容,也就是我们一切文艺工作的任务。他也枇评了忽视文艺特点的现象,没摆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说:过去搞不清文艺与政治结合,但文艺究竟还是文艺,又不完全等于政治,因之发生向一个剧社提出,一个月要创作30个剧本的事。

建国后,陈沂任总政文化部长,主要从军事题材角度看问题,倡导作家们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表现我们伟大的胜利和创造这个伟大胜利的英雄们。军事文学的功利性,他是这样表述的:写战争的作品,就是要通过作品去动员和教育战士和人民,在解决最大的冲突中去夺取胜利。所以,他认为文艺是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求部队各级领导应把文艺军队当成自己的一种兵种,把领导文艺工作当成与组织战争和政治工作一样重要。军事文学是否有价值呢?陈沂认为大得很,所以坚持搞《志愿军一日》。他说:任何英雄人物,他只能活到他可能活到的岁月,而文学艺术则将传之永久,光照人间这标志着人类和一个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我国的文学艺术事业和发动写《志愿军一日》的基本目的,当然也就是它的价值。从功利性出发,陈沂对军队内有些人在某种程度上把文艺工作仅看作是单纯的文化娱乐的看法,提出了批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沂到上海工作,负责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面对十年浩劫的现实,陈沂又想到了艺术功利性,文艺是恢复党、国家、军队形象有力的武器。他不赞成伤痕文学的提法。他希望这类作品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揭露,要让读者透过这些现象看到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当社会上出现一股自由化思潮后,陈沂论道,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家,既然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那就应当关心、注意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四化建设这个人民的事业,看问题、写作品,都要考虑到这些根本的东西,都要考虑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说的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文艺工作也不例外。

面对改革开放的形势,陈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些人说电影要走向世界,陈沂的主张是我说你还是先要受到十亿人的欢迎,先走向人民。因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有阶级性的,同体育、科技不同。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点。走向世界并获得大奖的一些影片,在国内反响平平,并没受到人民大众欢迎。

(三)

好的评论不仅要求评论家能够准确把握作家作品的长处和短处,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要求评论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传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评价,传达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

纵向观察,陈沂的为人生,着力探求人生的外延--社会。

他的这种价值取向侧重于教育和认识,半个世纪以来始终如一,难能可贵。他的评论,传达出自己对社会的评价,启示人们识时务、辨世态、洞察和把握社会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中华民族遭到外来民族侵咯之时,《狼山喋血记》给多难的中国指出一条解救的大路。陈沂热情洋溢地连写两篇评论,从思想到艺术都给予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影片的得与失。陈沂重点肯定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狼山喋血记》当然不是联合战线的标本,不过当着一个标本看,供给抗敌工作的人们作为一种参考是非常宝贵的,因此把《狼山喋血记》当作一部象征的国防电影推荐,并不是过分。希望中国人民从《狼山喋血记》里看出的不只是一部三两句话说完的故事,而是一种力量--抗敌图存的力童。

建国后,社会生活并不是风平浪静的。《无风浪》大胆地干预了部队生活,批评了一些干部在处理人的问题上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小说情节动人,人物形象鲜明。陈沂在《请读短篇小说〈无风浪〉》结尾设问道,我们的军官,特别是做政治工作的同志,能不对这篇小说中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考虑、分析并吸取一些教训吗?陈沂自己认为:小说虽然名叫《无风浪》,作者的意思是影射古语无风不起浪但是有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等歪风,所以看起来虽是无风,却也会起浪了。5陈沂看了昆曲《十五贯》后,写了《一部对现实具有重大教育作用的历史剧》评论,从几个方面谈了该剧的教育作用:要学习况钟敢于独立思考,从而产生大胆处理问题的勇气;要有正确分清是非、对待是非、对待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保守主义者的能力;要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正因为如此,它教育了人民,特别是教育了今天为人民服务的各级、各种千部,他们从这中间学会了好多东西,也借此当一面镜子来对照了自己,仿佛戏中所描写的那个时代,离我们并不远。这也正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价值,从而引起我们对我们丰富、珍贵的民族遗产的再估价。这段话表明,民族遗产的功利价值,给作品注进了活力;即使古典作品,也要取功利性为我用。这与毛泽东的古为今用思想是一致的。

陈沂对《牧马人》是倾尽心血的。有人认为这种题材不能写。陈沂认为,不是不能写,而是怎样写的问题。陈沂反对有些作品,着力渲染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或描写他们对祖国的爱是什么单相思,所以到头来只落得可悲的结局。这样的作品是不吋能给人民以力量和希望的。陈沂主张写人的价值。他认为《牧马人》是写社会主义社会人的价值的。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供谢晋参考,强调党和人民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影片问世后,陈沂多次给予好评。他承认《牧马人》写的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悲剧的侧面-个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作家,首先得承认有这个悲剧;但他的任务决不是简单地在作品中再现这个悲剧,而应当是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描绘,生动地体现出它的产生、矛盾和斗争,以及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向。尽管许灵均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围绕着他这不幸遭遇的众多人物及其活动,不也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许多特征吗!《牧马人》的功利性极其明显,陈沂论道,我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这么多勤劳的人民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电影作家、导演如果不看到这一点是很遗憾的。创造民族文化的是我们的祖先,我们必须继承、扬弃和发展才能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爱国主义,对我们的民族发生深厚的感情。现在有些年轻同志不大懂得这一点。

(四)

风格即人、文如其人、文言志,这就是陈沂文学工作的持点。在这里,是对其胆识的考验。也就是说,他不仅有能力发现艺术和人生的真理,而且也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它,在逆境中坚持它。

如当年他抨击坏倾向的影片,便有人进行恐吓。他们在寄给陈沂的信内附上绘有斧头的画,暗示如果不改变对坏倾向电影的指责和反对态度,就要以斧头相见。刚从国民党监狱里出来的他,怎么会怕信里的一把斧头呢?

建国后,他主张塑造人民解放军英雄形象,首先要表现的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有人认为这是在搞无冲突论。陈沂坚持道,写战争的作品,就是要通过作品去动员和教育战士和人民,在解决最大的冲突中去夺取胜利。

在双百方针争鸣中,陈沂认为作家必须把才能用到表现现代和现代人生活和斗争中去,这是艺术家起码要具备的良心。作家弄出来的东西对人民要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向上;至少,在宪法范围内从事创作。这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最低限度。为此,陈沂受到了围攻,有人用陈沂用宪法的斧子砍人、陈沂说错了的话来评论陈沂文章。陈沂坚持己见。

他在上海,反复希望文艺作品和演出要做到三点:(1)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有利于人民同心同德搞四化。(2)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多创作出一些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受到人民欢迎的好作品。(3)不腐蚀人。一定注意这一点。这对青少年特别重要。为此,有人说他是正统。陈沂对此答道,有人说我正统,我就是要当共产党的正统。我主张作品思想要正,要有可读性……搞文艺要讲社会效益。包括用什么东西去教育群众的问题。这是每一个真正的作家不能不考虑的一个时期以来,出现了所谓玩文学现象,腐蚀青少年的作品从地摊走向书店。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遭到破坏。陈沂的艺术功利观由此显得更为重要。历史发展到今天,表明艺术功利观非有不可,这就是历史对陈沂半个多世纪文学工作的最好肯定。这也的确值得更多的人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1993年10月写于江西九江发电厂宿舍。

陈沂文艺思想略论

《解放军报》1993年11月13日在报道解放军军乐团用高质量艺术精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事迹的同时,在报纸头版头条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强调部队文艺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高格调。由此,我想到,作为部队文艺工作的老战士、老领导--陈沂,他的文艺思想始终坚持了高标准高格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