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沂评说
5455600000037

第37章 世纪回眸(2)

50年代中期,我在顺境中,开始积累资料、走访敌我双方高级将领。林彪、罗荣桓、黄克诚、刘亚楼等人曾同我谈话,不仅说到他们的希望,还给我提供:许多重要情节和高层领导的生活细节、思想。杜聿明等人当时被关押在北京德胜门监狱,我去访问过。他们很坦率地与我交谈。没有他们的合作,我写不出、也写不好这些形象的。

反右暴风骤来,把我从京城刮到黑龙江齐齐哈尔乡下。我在逆境中,开始几乎挺不过去,实在是想不通。是《白山黑水》中的英雄人物陪伴着我,给我力量、给我快乐。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我一边劳动,一边挤时间在煤油灯下写作。我是奋笔疾书,进展甚快。

中国大地上政治风暴连绵不断,使我的《白山黑水》创作也难上加难。创作伊始,有人说我目前的任务是改造思想,而不是创作,干涉我的创作活动。我写信给妻子马楠,要她去寻找领导的支持。在老首长的支持下,我才能继续创作。小说上部完成后,国内政治形势略有好转,小说在上海和北京的刊物上连载。谁知好景不长,下部刚写了两章,即遇到了所谓以小说来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的际遇,黑龙江省委有些人此时也不敢再支持我创作,稿子被迫停写,上部正在连载的部分也同时停载。

文革中,林彪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于小说塑造林彪形象是忠于历史的,写了林彪初到东北时失利的情景,被人认为是攻击林副主席。林彪倒台后,专案组的人又对我说:在中央首长里,你是佩服林彪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把稿子深埋在地下。

历史进入新时期,由于作品主要塑造林彪形象,这又是一个禁区。《白山黑水》难以问世。在思想解放运动越来越深入的时候,陈云同志讲话了: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尚昆同志也讲过类似的话。在我奉命主编《辽沈决战》前夕,听到了这些讲话。这样,我又考虑《白山黑水》小说的问题。

《白山黑水》上部经过中宣部批准,终于在1992年出版。此时,严肃文学发行量已过了辉煌期;但初印7000册很快销完,次年又重版2000册。上部尽管出了,但我仍感遗憾。编辑将有关和平主义、幻想主义的最后一战重要细节统统抹去了,将生动反映、描写战士与林彪关系和林彪形象的文字也删去了不少。这正是心有余悸的表现。我一再坚持,要恢复原样,据说还要上面批准。在1996年上部出第三版时,才恢复我最初写的模样。

在医生叮嘱不能动笔的情况下,我只好构思下部;又花了不少时间,终于将下部脱稿。1996年3月终于出齐这部10万字的小说。同时,《文汇报》、《文学报》、《昆仑》、《上海小说》都选载了下部部分章节。

我在给友人的信中。不止一次地讲到,此生有这部小说,也不枉走一世。可见,这小说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部小说上部尽管是一波三折才问世。也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得到读者厚爱。国防部长迟浩田特为此书题。原先在上海工作的朱镕基、吴邦国等同志,看完上部后,总问我部什么时候出版。同志们的期待,使我快马加鞭未下鞍,终于在年逾84岁高龄,捧出这部沉甸甸的上下部《白山黑水》。我没辜负大家的厚望,交出了一个老战士合格的答案。总政购买了1000套,发给部队。这是对一个文艺老兵的最好肯定。

四、总政文化部八年

罗荣桓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和总检寮长等职时,当时我在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岗位上。奉调进京有几个岗位可选择,可我选择了心爱的文化事业。我的选择得到刘白羽、宋之的等老朋友的支持。我到文化部后,也把他们调入。总政文化部八年,是我从事文化工作成功的八年,被人们誉为解放军文化工作辉煌的八年。

当时解放军文化工作举步艰难。我们这呰人连同家属,都挤在小小的房间里。尽管物质条件差,但精神愉快。为了搞好全军战绩展览,我们从各军区抽调力量布置。朱德主持开幕式,参观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头炮打响,受到中央领导好评。

《解放军文艺》已出满500多期,影响很大,也是当初创建的;同时还出了《马丛书》,非常有名。我请了许多军外作家到部队生活,讴歌英雄。巴金的《团圆》(电影叫《英雄儿女》)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花大力气把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和艺术剧种引入部队。如新凤霞和评剧,徐玉兰、王文娟和越剧。?元钧和山东快书,使部队文化工作红红火火。

我们创建了八一体工大队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广招人才,还不拘一格收人才。当年王晓棠还是小姑娘,来报考京剧队,政审不合格,被刷了下来。她不服气,找了我。我看了她的表演后,同意录取。我认为,演员长相很重要,其它问题可以改变,长相不能改变。

我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先后开过几次全军创作会议,大力表扬出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如几部重要的军事题材影片《上甘岭》、《南征北战》、《万水千山》(这部是话剧,题目也是我定的)等等,都花了我的精力。西南军区文学创作活跃,成绩显著。我下令把林予、公刘、白桦调入总政创作室林予有一阵子被安排当编辑,无法创作。我在文化部被合并、自己工作还没安排的情况下,得知此情况,便批示调他去创作室创作。马寒冰原本去农垦部,被我挽留在总政文化部。在那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他负屈而死;死后连墓碑上都无法加同志两字。我复出工作后,便向有关部门反映真实情况,这才在他墓碑上加上同志两字。徐怀中的小说发表后,遭到一些人乱评。我和马楠合写评论文章,肯定他的作品。几十年后,徐怀中在《解放军文艺》1990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还忆起此事。

解放军歌舞团最受周总理喜爱,一有外事任务,便叫歌舞团承担。我还率领此团出访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演出非常成功。

当我正筹划进一步发展文化事业时,却无能为力。

五、站好上海码头

经过21年的磨难,我终于从黑龙江回到了北京,由北京来到上海工作。屈指算来,来沪已近20年了。这些年奋斗,使我在事业上又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仍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经过多年的生活磨难,我特别钟情于实事求是。当时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上海没搞好。社会科学界的同志要求补课,我坚决支持他们的意见;并且在不同的场合,坚持宣传补课论《十年历程》是我在上海十年工作期间的报告、讲话、评论和访问记等选编,实事求是的思想,似一条红线贯穿全书。《人民日报》发表专门书评。专门研究真理标准讨论的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在一封信中说:他将《十年历程》反复研读。许多年后,不少人都对我说,当年听到补课论,感到很兴奋、有奔头。毫不夸张的说,倡导真理标准补课,奠定了我在上海的基础。中央最近发出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的通知,使我感到欣慰,我到上海坚持补课是正确的。

我一到上海,就走访巴金等人。面对许多老作家还没解放的现状,我大声疾呼:这就是框框,这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要解放老作家。工作之余,我还要阅大量来信,每天约有50多封,这些来信者许多都是文化人。我不仅把信件批转下去,还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把落实结果汇报上来,为群众排忧解难。我永远忘不了自己下放时的情景,故加倍努力,不辜负党的期望和群众的厚望。刘海粟老先生要在沪开办画展,希望我尽快促成此事。我立刻把美协主席沈柔坚请来,对他说:刘海老画展不要审查,尊重他自己的意见。刘海老在沪财产被人侵占,我得信后,亲自前去察看,责令有关部门和人员退还,并把书画妥善保藏好。为此,我与刘海老结下了深厚友谊。

我同巴金见面,都感到文艺还是要有个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我在《红旗》上发表文章,提出仍要坚持《讲话》,用《讲话》精神指导创作。可以说,坚持《讲话》精神,是我领导文艺工作的指针。事实也证明,这样是对的。随即我们搞了戏剧节。出了许多好作品。上影厂也拍出了些好影片。

为了沟通文艺信息,加强理论指导,我支持峻青等人创办了《文学报》。此报正出满1000期,受到全国文艺界的好评。当年创办时,我在业余时间,亦给它写了不少理论性文章。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我发起成立了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幵展了系列学术研究活动,受到大家好评。

贵州人民出版社已编排我的8卷本文集,约280万字,算是我一生文化活动的圆满总结吧。

1998年5月底于沪宛平珞新居

诗人的情怀将军的气概

--献给陈沂的歌

李平凡

说您是将军您又是诗人,

那是因为您有归来的情怀;

说您是诗人您又是将军,

那是因为您有勋章的荣膺!

诗人只在心灵里呐喊,

而您却在白山黑水中叱咤风云;将军只在浴血中奋战,

而您却在诗文中得到永生!

读您昨日的诗读您昨日的文,

感受到您的不幸您的艰韧;

泪珠儿洒下点点,

岂只是同情!

睹您今日的身睹您今日的影,

感受到您的幸福您的愉悦;

欢声笑语的祝愿,

好人永远年轻。

说您是诗人,

因为您有着悠悠儿女长情;

说您是将军,

因为您有着铁骨铮铮英名!

说您是诗人您又是将军,

因为您是普通一兵;

说您是将军您又是诗人,

因为您的激情印出党的脚印!

1998年6月写于上海市普陀中学。

注:指诗集《归来集作者抒发了对共产主义始终不渝的情感。指陈沂于1955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指作者历时近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山黑水》上、下部,作者在年逾八旬的情况,终于捧出了艺术地再现当年东北解放战争全景式史诗性巨著指陈沂晚年痛伤爱子的散文《伤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指陈沂传记,厫名为文化司令--陈沂传陈沂力主改现名。指陈沂作品集《脚印》,此作品收入了作者从30年代到40年代的代表性文艺作品,记录了作者走过的道路和脚印,也折射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