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期,秦兆阳写的《姚良成》、《王永淮》和《老羊工》,均是人物报告文学,作品中人物单一,都写得十分生动形象,较为细腻地表现了当时山区农村农民生活的一些新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出现于五十年优中期的报告文学,在认识和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方面,如今看来确实存在着不尽充分的缺陷。但它毕竟带有相当的真实性,较为客观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生活的新气息和人们情绪的主流。此后不久,随着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的开展,农村生活中许多真实的内容一下子为虚假狂热的行动口号所代替,这时候再出现的一些所谓的报告文学就大有随风逐流,弄潮作浪的游戏之嫌了。像当时有一定影响的《毛主席到了徐水》、《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社会主义红花遍地开》及《大跃进的一天》等,就属于这样的作品,今天再提起,只能成为历史悲剧中的笑谈资料了。
经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一“三面红旗”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几年之后,严酷的现实使人们的头脑渐渐变得冷静起来,行动也开始务实得多了。到了1962年,出现了东生的《看愚公怎样移山》。这篇作品是对河北省遵化县沙石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沙石峪群众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反对“浮夸凤’,“瞎指挥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脚踏实地地找水抗旱,改造环境,与贫穷落后作斗争事迹的报告。作品弘扬一种尊重群众,科学务实的作风和精神。作品除去它自身所提供的对象内容对人有不少启发感染力之外,主题立意和描绘的具体人物行动,对“左”的社会思潮,相当普遍的浮夸冒进行为作风都是一种相当有力的反拨。像沙石峪这样的地方,这样的行动,像张贵顺这样的人物在当时能够得到肯定和表彰,被树为典型,也是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出现转变调整的表现。东生以一个资深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及时捕捉住这样的题材给予文学式的报告,无论在其思想性和内容形式方面,都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人们珍视的选择和好作品。
在东生的《看愚公怎样移山》出现两年之后,1964年出现了孙谦的《大寨英雄谱》。这是较早把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人在陈永贵带领下,面对灾害不气馁,战天斗地,苦干自救,以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精神为基点努力改变自身贫穷落后面貌的事迹形象化推向社会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对于大寨大队的几位主要带头人物如陈永贵、贾进才、梁便良等人的性格行为都进行了真实形象性的描绘。大寨人的行为,正与党和人民政府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作风战胜困难,发展自己的政治号召吻合。所以,大寨精神迅速被认可肯定,以至发扬光大。但此后伴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而为其打上强烈的政治烙印,把其推向极致,将其“神话”化,就使一个本来具有榜样性的典型成了政治的筹码和角逐场了。但后来这一切都不应改变大寨初发时的积极意义和有益价值,更是与孙谦的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仍然肯定《大寨英雄谱》在报告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大寨人的经历和命运自然是有其特殊性的。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国几十年间的农村生活,农民的命运却是与大寨这面“旗帜”的摇摆晃动有着密切关联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寨既是中国农村的一个代表,又完余不能代表中国的农村生活。正像《看愚公怎样移山》和《大寨英雄谱》不同于《王家斌》、《卢家秀》反映的农村生活一样,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就更是有着许多不同了。但是,在谈及当时的报告文学创作时,这两篇作品却是有必要提及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报告的是河南省许昌县一位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农业中学校长杨水才如何“与阶级敌人斗争毫不留情,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挖塘治岗破难关”,“战天斗地志如钢”,“捍卫毛主席教育路线,为贫下中农培养可靠接班人”,“老三篇铸红心,为人民鞠躬尽瘁”,“小车不倒只管推”的“事迹”。作品对声水才带领群众改土造林,挖塘治岗,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苦干行为和不顾自身病患的无私精神行动报告得比较具体实际,有一定的感染力。但由杨水才“事迹”升华出的许多政治内容和对不少生活现象的评判知明显带有“政治狂热”年代的痕迹,让人反感,无法接受。
《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共产主义》,记述的是北京市郊区大兴县一位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王国福的“事迹这位“组长”,“身居长工屋,放眼全世界”,在不管大小的利益面前,严以律己,并对一些损公肥私的现象给予批判和斗争,直到拉着沉重的、贫穷破败的“车子”在“长工屋”内病逝为止。在当时,王国福的“无私”精神,“致富”努力行为,具有一定的动人力量。然而,他所做的,想的,得到的许多内容,都带有历史的滑稽特点,“长工屋”与“共产主义”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作为一种农村人物的特殊真实性和报告文学的历史表现,这篇作品的报告不应是多余的,也不必人为的忽略。
这两篇报告文学是在“没有文学”的年代里出现的“文学畸型儿”,但它毕竟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述及它,正在于让人们记住,报告文学还曾有过这样的“畸型儿”罢了。至于同一时期还出现过的一些更远离文学乃至变成“阴谋文艺”的东西,就大可视其为一种历史的“垃圾”而让其自生自灭去了。
黄宗英的《特别的姑娘》、《小丫扛大旗》,在这个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其特洙的作用。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是下乡的知识青年及在农村生活中的表现,但它却与农村生活有着未完全沟通的地方,缺乏农村生活的大背景和深层描写。所以,只能把其看成为是对一些新人物所进行的生动报告了。由于黄宗英情感激情的投入和生动描写,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如侯隽和作品本身当时都具有不小的反响。应当给予历史的关注。
截至“文化大革命”劫难结束的1976年,在反映和报告农村生活变革的作品中,今天还可以提及的也就这么几篇了。尽管每篇作品的内容及其表现有很大不同,与今天的现实农村生活方向距离更是甚远,但这些作品的历史性是与它们发生的时代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不断,这些作品的价值和作用就存在着。虽然不同人、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评判,但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现象。
经济建设生活的速写报告
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直被认识并确定着。新中国诞生之后,曾经有过要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设想,但很快就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未能落实。因此,建国后的十多年间,经济战线尽管有了不小的发展变化,但比较起农村生活变化之剧烈,影响之深刻广泛情形来仍然显得轻微。也许正是因为经济生活领域中存在的这种状态,也自然形成了反’映经济战线报告文学创作成绩不突出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小说创作方面,电影创作方面,似乎也是如此。
李若冰和他的《柴达木手记》,是报告经济战线生活的报告文学中较为突出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李若冰,曾用名:杜德明,沙驼铃。1926年10月出生于陕西泾阳县阎家堡一个贫苦家庭。1938年投奔延安,参加了延安抗战剧团。1941一1945年,先后在边区艺术学校、西北文艺工作团,中央党校三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央宣传部学习和工作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从部队转业到酉北文联,同年冬赴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1953年6月调西北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53年9月一1959年初,他兼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副大队长、第一次随队进入荒僻的柴达木,在与地輝勘探工作者共同的工作生活中,逐步展开了他的报告文学创作活动。1957年写作并出版了第一本报告文学集《在勘探的道路上1959年出版了《柴达木手记》、《旅途集》。这些作品以亲历者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报告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生活。视野开阔,生活气息浓郁。964年起,李若冰又多次到大庆油田深入生活,先后写作并出版了《红色的道路》和《山湖草原》两本报告文学集。1949年后,李若冰历任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厅长。陕西省文联主席等职。
李若冰的作品,多为短章,但它却是有内在系统的专著。如《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就是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多角度地描绘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生活。作者写地质工作者的垠苦,写他们高昂的热情和奉献神,写西部大自然的壮阔雄奇荒凉景观等。作品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时常把人与景,人与事,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统一在一起,较好地表现了经济战线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李若冰的作品,在当时反映经济战线生活的报告文学中,是比较集中和突出的。
华山的《远航集》也因为部分作品反映了经济战线的生活内容而受到关注。--华山,1920年生于广西南宁。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曾任《新华日报》、《东北日报》、《冀察热辽日报》记者。1949年后,历任新华通讯总社记者、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专业作家、《人民日报》记者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鸡毛信》,报告文学集《英雄的十月》、《远航集》等。
华山是一位长于描写大场景的报告文学作家。解放战争时期,他对于东北战场战况作了及时生动的报告,如《踏破辽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等,就早为人们所看重。建国之后,华山的创作更多地转入地方经济生活领域。他先后随西北地质测绘工作队奔向大西北,曾投身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工地等,热情地为工作生沽在经济战线的人们歌唱着。《远航》、《尖兵》和《神河断流》是他这方面创作的代表作品。如果说在《远航》、《尖兵》中华山对地质测绘工作者的野外生活和心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绘报告的话,那么在《神河断流》中他就对三门峡黄河截流的壮观场面作了传神、简练而又激动人心的报告。华山的作品,热情奔放、节奏感弹,富有时代感和感染力。
反映经济战线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品,还应提到刘白羽的(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雷加的《集体的荣誉》、《三峡截流小记八萧殷的《孟泰仓库》等作品。这些作品或写作者的见闻感受,或写一个人物的先进事迹,主题明确,也有热情,但终究缺乏突出的个性特色和丰富的内涵,所以影响力不很大。
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的专题报告
新的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后,人们告别了战乱,生活逐渐变得安定和有秩序起来。新生活环境不断地生长和创造新的事迹和人物。这些新的事迹和人物也就很快被报告文学作家捕捉到,写出了很有特色,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品。1949年建国至1976年,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这种对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的报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