媿巍、巴金从朝鲜发回的战地报告
朝鲜国土上的拼杀争斗,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战斗生活,自然也时时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为了及时生动地把志愿军的无私品格、英雄行为报告给人民,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深入战争前线采访。于是,许多感人至深的通讯、报告文学作品就不断地发表出来了。在从朝鲜发回的大量战地报告中,魏巍、巴金的作品影响很大。同时,以这种战地报告为主要骨干作品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新中国的第一个潮头形成了。
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名:红杨树。1920年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到延安。1938年加入中--共产党。
魏巍的创作面较广,先期以诗歌创作为主。长诗《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一个战士的赞歌》及《两年》是其代表作。后来还写有《井岗山漫游》、《新的长征》等作品。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与白艾合著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自已独著的有中篇小说《老烟筒》、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桨”)。另外,魏巍还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解说词的编写。与丁毅合作了歌剧(打击侵略者》;与钱小惠合作有电影剧本《红色的风暴》、《邓中夏传》。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自朝鲜发回的众多战地报告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它既是魏巍的代表作品,也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上乘之作。1950年冬,魏巍赴朝鲜我方管理的俘虏营了解美军情况。完成任务后,又深入到志愿军部队中间了解感受他们的战斗生活。此后写成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在读者中造成强烈震动。作者所报告的志愿军英雄故事,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这篇作品的特点在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为了能够充分地论证“谁是当今最可爱的人”这一设问,作者从许多不同类型的例子中选择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的行为表现;志愿军战士冒火抢救朝鲜儿童和战士们在与作者对话交谈时所表露的情感内容这三个例证,然后用充满激情但又非常真实质朴的语言逐一将其描写叙述出来。有设同,有回答,有叙事,有抒情,在虚实动静,外在表现与内在深情自然流露的交错中,很好地回答了“谁是当今最可爱的人”的问题。作品用鲜活的事件、人物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高尚纯洁的品质,坚钿刚强的意志,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得非常具体生动和极富感染力。例如,在描写志愿军战士的战斗行为时,作品写道:
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了的汽油弹把他们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抢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要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谇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的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握着一个手榴弹,弹本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每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像这样真实具体的白描叙述,非常具有现场感,它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充分地表现了对象本身,又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使你无法回避,不能不有所思考。作者既把战斗的激烈残酷复活,又把它凝固,然后在一种有声无声,有形无形的对比中强说了作品的内容,加深了主题的深刻形象性。
《谁是最可爱的人》多次作为范文被选入各种文集和教科书中,影响十分广大。魏巍后来把自己报告志愿军战斗生活的作品结集,题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出版,后来并多次再版。
巴金是以小说创作闻名于世的。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巴金先后两次赴朝,深入到志愿军部队中采访,陆续写出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坚强的战士》、《在英雄们中间)和0己栗学福同志》等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成为发自朝鲜的战地报告中的一支强音。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3年去法国留学。1928年写作并于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从法国归来,一直在上海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活动。主要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火》、《寒夜》、《憩园》等。《随想录》5集。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屠格捏夫的《父与子》,赫尔岑的《往事与回忆》等。巴金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
在《在英雄们的中间》的开头,巴金这样说:“我找不出适当的话来说明我的兴奋,来表达我的感情,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我忘记了自己的软弱,我觉得我渐渐变得坚强,充满勇气和信心。我愿意用更多的文字来记录这些我所接触过的崇高的心灵”。可以说,表现和记录“崇高的心灵”,正是巴金许多朝鲜战地报告的母题。在《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中,作者把彭德怀司令员那种朴实、和善但又是睿智坚定的性格作了十分生动形象的描写报告。作品白描式地写彭司令员那“一身简单的军服,一张朴实的工人的睑”与他“头上的一些很短的白发”以及那“左手抓住椅背,右手按住桌沿”的谈话姿态和“快乐的笑声”等。记述了他对这场战争性质的认识及对战场态势分析之后所有的那种对于克敌制胜的坚定自信;记述了他说我假定还活十年,戒了烟,这十年间也可以替国家节省一笔钱”,和“作战主要靠兵,自古以来兵强第一,强将不过是利益和士兵利益一致的指挥员……个人要是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他便是很渺小的”一番话语。仅用了短短的二千多字,就把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一位伟大的统帅人物报告得十分立体透彻了。这是一篇精短的人物报告,也是一篇内含非常丰富的,颇多意蕴的优秀作品。
在另外几篇作品中,巴金逐一翔实地描写了在开城保卫战中负伤六次,连续爬行十天九夜,最后胜利归队的“坚强战士”张渭良;记述英雄栗学福和“栗学福英雄班”的故事;报告“独胆英雄”陈三;英雄连长郭恩志;“五次负伤不下火线,两天工功夫杀伤了一百多个敌人守住了阵地”的英雄班长周文俊;打坦克英雄“王永章”;“起雷英雄”姚显儒等人的无私品格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与行为,如同一股股燃烧着的情感激流,深深地冲击和感动影响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巴金的作品语言精细,感情缠绵,时常在一种看似平静的叙说中让人动心,使你看到志愿军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像鲜花一样开遍朝鲜的山野”。巴金这组报告文学作品的写作和发表,在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志愿军赴朝参战之后,陆续有许多作家亲临前线采访,他们大都写出了不同风格内容的报告文学或其它形式的作品。在报告文学方面,除魏巍、巴金的作品之外,还有像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华山的《歼灭性的打击》、扬朔的《万古青春》、黄钢的《在杨根思牺牲的地方》、菡子的《从上甘岭来》、万福来的《英雄黄继光献身一刻》、杨育才的《直無白虎团部》等作品。另外,由志愿军领导机关发起并组织志愿军官兵们自己动手写作的《志愿军一日》报告文学集的出版,也是这个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作家们从朝鲜发回的大量战地报告,及时生动地传递报告了战争前线的新消息,热情地费美歌颂了志愿军官兵们的崇高品质和英雄精神及坚定勇敢的行为,颂扬了中朝人民的血肉情谊。同时,也把报告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力地扩大了报告文学怍品的影响力。
农村变迁生活的新写实
新的人民政权诞生之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一次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继全国性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之后,在一部分农民的自愿要求和中央政府的决策与策动下,以互助合作为形式的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迅速地展起来了。伴随着这一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广大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放弃历来以个体独立生产经营的生活生产方式,走上一条相互依赖,支持并发生影响的新的集体合作的生产劳动道路。这是农民生活的一次重大的改变和调整,它对于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震动是非常强烈的。在这种剧烈的变化中,自然会有许多矛盾发生,也会有许多的悲喜剧出现。这样的重大生活内容,也迅速地被作家们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作了反映。在报告农村变迁生活的写实作品中,当以柳青的《王家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和沙汀的《卢家秀》等作品较为突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柳青,1916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原名:刘蕴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柳青携家眷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长期落户。曾任中共长安县委书记。柳青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创作为主,著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和《创业史》。这些作品奠定了柳青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也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发生了有益的影响。特别是《创业史》-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十分重要的收获之一。
《王家斌》和《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是柳青在当时农村生活中直接见闻感受的报告。在《王家斌》里,作者主要叙述和介绍了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王家斌这个农民新生活带头人的一部分生活内容。主要表现王家斌为了能使新建的胜利社切实地有益于合作社成员并使其得到巩固发展,他倾注全部的心血精力,甚至不惜在严寒的冬天,日夜守着即将分狨的老母猪的感人行动。《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更多的表现了胜利社建立之后挥发出的活力及在生产经济发展方面的成绩在农村产生的影响。胜利社在母猪下了十三个渚娃,活了十一个,而“怎么也不愿把母猪投资到社里的雷恩让家的每猪下十个猪娃,却全都死光了”。胜利社搞副业(磨豆腐,搞运输),经济实力明显加强,仅仅一年的时间,就以明显的事实向一切关注它的人造成了影响。“去年秋冬在各村建社,总有人说这样的话:是崖,某某敢跳,我也敢跳!红了黑了,试它一年再说。而今年,人们密切注意着邻居们的动静,唯恐酝酿扩社和建社的时候,不把自己考虑在内”。已入社的人感到了自豪,原来未入社的人现在积极争取加入了,还有些过去反对合作社的人也发生了动摇。这就是作者对当时农村农民现实心理及生活状态的如实报告。它记录下了一种历史的动态真实性,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潮流。这些生活体验,为柳青以后创作长篇小说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基础。而《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这个艺术形象正是以王家斌为模特儿塑造出来的。
沙汀的《卢家秀》,与柳青的两篇作品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尽管他们所依据描绘的并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和事,但他们相互间的巧合,也正说明了历史的某种一致性。
沙汀,原名杨朝熙、杨子青。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县。1929年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1937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代主任。1949年以后,历任四川文联,西南文联副主席。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沙汀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淘金记》、悃兽记》和《还乡记》、中篇小说《红石滩》、(木鱼山》、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人》及传记文学《记贺龙》都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收获。沙汀的创作态度严谨,技巧娴熟,是我国少有的优秀小说家之。
《卢家秀》报告的是农业合作化时四川农村中的真实现象。卢家秀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二、三岁时,因为家穷,父亲长时间在外打工,母亲多病,她就挑起了日常家庭生活的重担,成了一个“小主妇”。土改时,她家分了地。1953年建社时,她父亲卢世发想加入谢开泰的互助组,因为她家土地分散,不好耕作,人家怕背包袱而拒绝了。到了1954年,又有人成立联组,卢世发从“这年夏天抗旱,联组的秧苗全救活了,他们的可坏了不少”的实际例子中认识到,“单干不是出路”。1955年春天,听说又要建新社了,他就积极参加学习社章,主动报名3可是,因为入社报名那天“忘了带上土地证”,对自己家分散的土地一时又说不清楚,就让人家认为有思想包衹而未被吸收入社。知此情况后,卢家秀再也忍不住了,她不再管父亲对自己的约束和阻拦,村里人的议论,以一个女孩子的身份去找她当副社长的二爸,说是这一次,她家一定要入社。她的热情和坚决行动感动了乡公所的胡书记。在建社的报告已送去上级部门待批,有人怕再变动会影响上级批准的情况下,胡书记曾对卢家秀说:“他哭都要把我们这一户哭进社!”就这样,卢家秀一家到底是加入到合作社里来了。经过这次入社的过程,卢家秀显示出勇气和才干,很快被选为二分社生产组的副组长,成为石塔乡六村建社工作,生产中的女积极分子,工作受到大伙的赞扬。沙汀以穿插倒叙的灵活手法,翔实而又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卢家秀的经历及成长过程。又通过她的成长过程,形象性地报告了当年农村生活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现了农民的不同心理及对前途的追寻。这是一篇现实感分明,又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