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表里山河
5457300000020

第20章

要破解这部天书,必须找到宋以前的建筑,对照实物,寻找答案箭似的公路,射向旷野的尽头。飞驰的切诺基,似乎恒定在一个点上。车里,悄无声息。一个崇高的使命:沿着当年梁思成、林徽因的路考察山西古建筑。当初的激动过后,转为一种肃穆的期待。

不是期待,体验已经开始了,倘若时光推回68年,而季节也可随意调适的话--1934年夏天,或许在我们的旁边,会有一辆老式公共汽车,车窗前会闪过一个年轻男子清瘦的身影,还有一个年轻女子俏丽的脸庞。

梁思成!林徽因!

不是自作多情,实在是自从接受任务起,每天看的都是他们的文章和他们的照片,而那些照片,又大多是那个年代的。正是他们丰采照人的岁月。两人都30出头年纪,梁33岁,林31岁。更重要的是,此刻,我们正行走在当年他们走过的那条公路上。1934年夏天,应一位美国朋友的邀请,他们来汾阳县峪道河避暑,同时进行他们早已开始的山西古建筑的考察。

说起古建筑考察来,可以说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及营造学社成员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是:重文史,薄技艺。诗词文典,浩若烟海;匠作之书,廖若晨星。尤其是建筑,在士大夫文人看来,是器物之术,不值得研究。因此,尽管中国的古建筑巍蛾耸峙斗拱飞檐,十分独特壮观,但关于古代建筑的理论总结却几乎缺失,虽然有两部关于建筑的古书留传下来,一部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部是清代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但这两部书,由于缺乏传承和注释,已经仿佛天书,无人能懂。

早在梁思成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建筑研究生的时候,梁启超就将《营造法式》寄给他希望儿子能破解它然而要破解这部天书,就必须找到宋以前的建筑对照实物,寻找答案。因此,当梁思成和夫人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回国后,便与营造学社的几名成员一起,开始了在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考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留最多的地人,又毗邻北京,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数次出人山西考察古建筑,也就不奇怪了。

眼前这条路,几十年来,拓宽了,铺上沥青,但路基没有变。只要太原与汾阳的地理位置不变,连接两地之间的公路也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可以肯定梁思成和林徽因当年走的就是这条路。

我们的目的地,正是峪道河,一个当年风景绝佳的去处。不光是峪道河,

我们还要循着他们在山西三次考察走过的路线,全部走一趟。

磨房早已不在了,清清的泉水,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大相村”--路东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

我飞快地翻动手中的《梁思成文集》,《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的第一节便是《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一段划过红道的文字跃人眼帘:“由太原至汾阳公路上,将到汾阳时,便可望见路东南百余米处,耸起一座庞大的殿宇,小檐深远,四角用砖筑立柱支着,引人注意。”至此,不光我们的车辙与大师的车辙合在一起,我们的目光也与大师的重叠在一起了。汾阳县城到了。这晋中平原上的名城,虽没有平遥县城那么大的名声,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一点也不比平遥逊色。平遥的建筑,以明代的城墙、清代的商宅闻名于世,将你引领到久远的繁华中,而汾阳则以它欧式的建筑,引领你进人近代的宁静中。青砖楼房、半圆的窗拱,一看就是罗马建筑的风格。刚刚卸任的县委副书记、诗人吕世豪先生,带领我们来到汾阳中学,指着一处楼房说:“中美建交后,第一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就是在这座楼上出生的。他父亲的中文名字,叫恒慕义,是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土,1915年来到汾阳。这中学,还有汾阳医院,都是传教士建的。当年的汾阳,是山西传教士聚集的中心。”

梁思成夫妇在汾阳住的就是恒慕义的别墅。这年夏天,恒慕义回国去了,将别墅借给美国朋友费正清夫妇,费氏又邀了梁思成夫妇一起来避暑过去,峪道河上有几十座水磨作坊,自从近代面粉业兴起后,这些作坊渐渐闲置,便成了洋教士们避暑的好去处。磨坊临水而建,砖石结构,地上铺着厚厚的木板,多年使用,光洁明亮,稍加修整,便是理想的别墅。

老吕说,r些年曾有一位来此怀旧的美国老人,送他一套赂道河磨坊别墅的照片,说自己小的时候,随父辈在这儿住过。照片上,当年的峪道河岸边,清泉喷涌,绿阴匝地,磨房毗连,宛若仙境,真是美极了。可惜这组照片,不知藏在哪里,怎么找也找不着了。

“说不定照片上还有林徽因呢。”我说。

“不会丢的,肯定还在。唉。”

老吕一面宽慰我们,一面也后悔不迭。

峪道河,说是河,实则是一条渠,源头便是上游的马跑泉。磨房早已不在了,只有脚下的渠水淙淙地流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又似乎在希冀着什么。

正是以峪道河水磨坊别墅为基地,梁思成,这位中国古建筑研究大师,偕同他美丽的夫人林徽因,还有费正清、费慰梅这一对美国朋友,开始了他在山西的第二次古建筑考察。这次考察的重点是洪洞的广胜寺。

转身之间,飞虹塔竟在头顶上了汾阳到洪洞150多公里路,汽车、骡车、三轮车,外加步行,梁思成他们走了三四天,我们几个小时就到了。

路过霍州时,小房说,是不是该停下看看霍州的文庙,还有东福昌寺,梁思成的书上都有记载。我说,这些都是元明之际的建筑,在别处或许是宝贝,在山西只不过平常而已,哪个县城都有几处,实在不足为奇,我们还是赶路吧。

我说,像文庙什么的,到了别处你们不看人家也要领你们看,因为除了这些再没有可看的了,来到山西若还是这样,我们一天也走不出一个县城。说着我摸出皮包里的一个本子,就在颠簸的车上,朗声读起:“全国现在的古建筑中,山西最多,达九千余座。从唐迄清,各个朝代、各种类型的建筑几乎都可看到,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其中宋金(公元12世纪)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106座,占全国同时期木结构建筑的70%以上。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全国仅发现四处,全在山西。”这个本子,是我为了此行专门准备的,上面抄录着各种权威着作的准确数字。

广胜寺就在霍泉旁边,分作下寺和上寺。塔在上寺。不急,我们还是先看看下寺。

一进山门,房先生就使出了建筑学家的本领,说广胜寺诸殿的梁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都是极罕见的遗物,也都是前所未有的独例。即如这山门,其梁架不用平梁而将三个侏儒梁并立于四椽上,就很奇特。再如这前殿,使用如此巨大的昂尾,也是极罕见的。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旁边明应王殿的壁画。不是内行,也能看出它的可贵。此壁画完成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画的是元代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其中南壁东侧的一幅画最是动人,一群戏剧人物,动作不同,脸谱各异,都那么栩栩如生,就像是刚演罢戏尚未来得及卸妆,忽被摄影师召来摄了个合影。上面一行碗大的墨字:“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想来大行散乐,当是戏剧的种类,而忠都秀当是剧团领班艺人的名字。

上一道三里长的大坡,转身之间,飞虹塔竟在头顶了。

此寺和塔创建甚古,可推到唐代宗时期,庑廊里的碑碣上,刻有唐代名臣郭子仪的奏章。元代延昤年间,毁于地震,后来又重修。从殿堂与寺塔的布局上,也可看出是唐代的旧制。现在的飞虹塔是明代的建筑,八角十三层,阁楼式,高4731米。塔身内部青砖砌成,外部全用琉璃烧制的砖瓦包砌。各层皆有塔檐。琉璃表面虽只有黄绿蓝三种基色,因了深浅不同,浓淡各异,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如同天上的彩虹。飞虹塔之名,由此而得。

此塔最为奇特的是,塔内有砖梯可供上下,而这砖梯竟无转身的平台,登上一级,急转身便可踏上另一级的台阶。梁思成当年对此很是惊叹,说“其结构之法,在我们尚属初见”,“走上这没有半丝光线的峻梯的人,在战栗之余,不由得不赞叹设计者心思之巧妙”。(《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梁思成说:“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乃是惟一的孤例。”

晋祠我们在来峪道河的前一天已拜访过了。

按照梁、林的路线,考察完广胜寺,就返回峪道河。再下来是,利用返回太原之便,考察了晋祠的殿宇。

这晋祠,梁、林二先生险些错过。原来他们探访古建筑有一个习惯:就是对“名胜”怀疑,因为“名胜”最容易遭“重修”的大毁坏,原有的建筑最难保存!因此晋祠这个太原附近的“名胜”,虽然就在太原去汾阳的路边,但他们是不打算去访“胜”的。只是离开太原去汾阳时,汽车爬上了一个山坡,绕着晋祠背后过去时,梁思成、林徽因写到:

忽然间我们才惊异的抓住车窗,望着那一角正殿的侧影,爱不忍释。相信晋祠虽成“名胜”却仍为“古迹”无疑。

那样魁伟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到汽车过了对面山坡时,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

他们惭愧将晋祠列为“名胜”定其不古,相约“为了心目中的一角殿宇”归途中一定至此下车。就这样当他们从汾阳归来时,终于在晋祠做了大半日勾留。

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时寸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做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花园……各殿雄壮,巍然其间,使初进园时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无所不适。晋祠的古建筑,首推圣母殿,再就是殿前那闻名四海的鱼沼飞梁了。大殿建于宋代天圣年间,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前廊进深两间,侧廊及后背进深各一间。像这样的殿周围廊,是我国古现存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殿内阔五间,进深四间,以减柱法营造,故殿内无柱,显得十分宽敞。角柱升起显着,屋檐曲线流畅,整幢建筑,既有展翼高飞之俊美,又有古拙豪放之气势,在国内古建筑中,堪称绝无仅有。

鱼沼即鱼池,古人称水塘“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圣母殿前的这个水池,为方形,故称之为沼。早在北魏时期,鱼沼上就建有飞梁。宋代修建圣母殿时,重建飞梁,只有池中的八角形石柱础仍为北魏原物。池畔,共立石柱34根,柱头用普柏枋相联,上置斗拱承托梁枋,结成十字形桥板,通到四边岸上。南北向的桥面略向下垂,通向圣母殿的东西桥面宽阔平坦,如鸟之展翼,故名之为飞梁。据梁思成说:“这样的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乃是惟一的孤例。”

殿内的宋代彩塑也很有名,郭沫若当年有诗赞日:“宋代彩塑四十个,笑语盈盈立满堂”,可见其形象之逼真,亦可见其艺术之精湛。

既然已来到洪洞,何不勇往直前,去看看大名鼎鼎的永乐宫?

展现了诸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浩大场文化灿烂、干燥少雨、人祸不及是山西古建筑遗留众多的原因当天晚上住在运城。永乐宫距运城百余里,在芮城县黄河岸边的高塬上。路不好走,我们到时,已近中午了。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相传是道教教祖之一吕洞宾的故居。建筑上无甚特色,有名的是它的元代壁画。我们去的那天,正有一批中央美院的学生在这儿临摹。三清殿里的《朝元图》是壁画中的瑰宝,在4米多高、90多米长的画面上,

面,构图严谨,人物传神,衣冠富丽,线条刚健有力,色泽典雅纯正。小是看了原物,实难相信这是出于800多年前的无名画师之手。

时间原本是充裕的,从芮城回来的路上,我们去了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古木参天,殿宇错落,钟楼鼓楼分列两侧,最后的春秋楼上,关公一手持须~手持《春秋》,威武肃穆,确有帝王风仪。至于建筑,一看就是明代的范式,在此地的考察中,要算是不足道的小弟弟了。

切诺基飞驰着,仍在大(同)运(城)路上,时间已不是昨天,而是又一天了。昨晚在太原休息了一夜,一大早我们就直奔五台山。

为什么山西有这么多的古建筑保留下来了?路上无事,权当说笑,这个话题一再被我们提起。

年轻的古建筑学者房先生,最先说了他的见解:“山西这地方,东边有座太行山,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气候干燥,少受雨水的侵袭,有利于古建筑的保存。再加上许多古建筑都地处深山,人祸不及,也是长久保留下来的一个原因,深山藏古寺嘛。”

“那也没有那么多,才能保存下来呀?”摄影师关先生似乎在故意找碴子,无意中又将话题引深了一步。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类长期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曾有过数次辉煌的时代,当初建筑比别处怕就要多些,加上这样的有利于保存的条件,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也就比别处多了。”我说。

“山西这地方,除了北魏短期以大同为国都,像北汉那样二三十年的小朝廷不算数外,历史上几乎没有在山西建都的,政权更迭不繁,人为的破坏也就少些,许多古建筑也就安然无恙,一代一代地存留下来,大概也算个原因吧。”忻州,五台县城,豆村,一个一个地闪过去了。

“看!”房先生惊叫一声,指着前方的一处庙宇说道:“你看那浑朴的房檐,准是佛光寺了。”

小房的古建筑没有白学,还真让他说对了,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到了佛光寺跟前。

全国第一个唐代建筑~佛光寺的发现,林徽因的远视帮了大忙1933年梁思成夫妇第一次到山西考察时,林徽因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还感叹:“现在唐代木构在国内还没有找到一个。”而到了1937年,第三次来山西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了佛光寺,这个纯正的唐代木结构的寺庙。

起初他们只是觉得这大殿很是古老,究竟古老到什么程度,心里并没有底。先是梁思成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有在唐代绘画里才有。工作到第3天,远视眼的林徽因,隐隐约约看到,一根顶梁下有墨写的淡淡的字迹。对于考察者来说,再没有写在梁木上或刻在石头上的日期,更让人喜欢的东西了。他们找村民,搭起脚手架。正当他们手忙脚乱工作的时候,林徽因已辨出“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而殿外经幢石柱上也有这个名字,且有“唐大中十一年”的刻字。假定石柱是大殿建成不久后立的,已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唐代建筑。太高兴了,他们把布单撕开浸上水不断擦拭。梁上涂着土朱,一经水浸,字便显了出来,水一干马上又消褪了。费了3天的时间,才读完全文,字体宛然唐风,“功德主故军中尉王”,正是唐代宦官监军时的职务。一座唐代建筑,是确凿无疑的了。

过后收到报纸,才知正是他们在山里忙乱的那几天,北京那边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

此刻,我们站在这宏伟的唐代大殿前,就是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感到这大殿的不同凡响。粗犷的梁头,硕大的斗拱,平稳地前伸的屋檐,如同一个百岁的老衲,威严地俯视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小关在频频地按动快门,小房也在照相,则是为了输人电脑作建筑绘图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