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表里山河
5457300000003

第3章

这两县之间有高山,为西洋河发源地,而西洋河是《山海经》所说的雁门水。这座山现在高2200米,和其南的管涔、云中、勾注诸山相伯仲,也是一方的巨镇。邮道元的描述可说是生动地反映了它的险阻情势。战国和秦汉时人们所说的雁门,应该在阳高县北西洋河上源处,和代县勾注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战国时不仅有一座雁门山,还有一个雁门郡。雁门郡始设于赵武灵王时,是在北逐匈奴、林胡诸部落所得的土地上建立的。为什么这个新郡以雁门为名?这和雁门山有关系。战国末年,赵王迁为秦国所逼,离邯郸而北守代,后来就在高柳为秦所虏。秦国就在高柳建立代郡,并以它为郡治。这是战国末年形势,已和赵武灵王时有所不同。高柳属雁门郡,雁门郡中有雁门山,则其得名可以不必解释,已是十分清楚的。近人所撰《中国历史地囷》于战国时各国疆土,不标郡界,当时争战不休,名城大邑,往往朝夕易手,不标郡界自是高见。秦汉图上雁门郡的南界在勾注山上,这也是有道理的。其中一小段却在现在雁门关之南。为什么有这样的标绘?未见文字说明,不容揣测。虽然如此,还是可以给人一种启示,就是雁门郡的得名应和现在雁门关是有关系的。这就难免有点牵强了。

战国秦汉时期有了雁门山,也有了雁门郡,不过还没有看到有关雁门关的记载。

三、雁门郡的南移和雁门关的始见记载

雁门郡的设置始于赵武灵王时。初设置时,人口还不很多,匈奴一时也无力南下,因而显得相当平静。秦始皇时北逐匈奴,阴山山脉以南皆隶于秦朝的版图,雁门郡虽在边地,却也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到了西汉,和匈奴间的争夺目益加剧。汉朝曾经有过规定,边郡人口一般不能向内地迁徙。一直到东汉后期还是维持不变。东汉末年有了新的变化。有关边郡的规定逐渐放松,在边郡居住的人们也就乘隙内徙,本来勾注山北、雁门郡之外,还有朔方、五原、定襄诸郡。由于人口稀少,在曹操当政时,就合并成为新兴郡。这个新兴郡建置不久又复废掉。土地荒芜。魏文帝遂移雁门郡南度勾注山,治于广武城。这个广武城乃在今山西代县西十一地。

魏文帝南移雁门郡主要是迁徙了这个郡的治所,至少那时勾注山北还有楼烦、马邑、阴馆和繁峙等四个县。西晋末年,永嘉乱离,中原板荡。这时鲜卑族拓跋猗卢率部落南徙,自云中到达雁门,向当时的并州刺史刘现求陉北地。由于匈奴族刘渊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而其部落又都散布在并州部内,这就使刘琨感到威胁。陉北诸县在曹魏时本已皆迁于陉南,但遗民留恋故土尚多未迁徙。刘琨为了抗拒匈奴族的压力,也欲得到鲜卑族的助力,因而尽徙诸县于陉南,却将陉北之地给拓跋猗卢,使当地形势有了变化。

这里所说的陉岭,实际上就是勾注山。勾注山亦称勾注陉,所以也以陉岭相称。勾注山横亘东西,为南北巨防。当三家分晋之初,这里就已成为赵国北边的厄塞,而被称为天下九塞之一。到赵襄子攻破并代,赵武灵王继之,北逐匈奴,勾注山已成为赵国的腹地。秦汉时期,这座名山仍然不属于边郡范围。西汉初年,匈奴曾因韩王信的降附,引兵南逾勾注。而汉防匈奴也以勾注为屯兵重地。不过由于距边地稍远,只能说是第二道防线。汉魏之际,陉北荒残,勾注已成为边塞。然而北方诸强,如鲜卑轲比能辈尚不敢贸然作度陉的五里。和现在雁门关北的广武城不是打算。拓跋猗卢既已取得陉北诸县地,就和晋朝以勾注山为界了。西晋王朝不久即告覆灭,刘琨在晋阳也未能苟延残喘。不过刘渊和石勒以及鲜卑慕容氏先后控制太行山东南,皆曾与拓跋氏的代国多次争战于勾注山南北。当然这样的争战规模都不太大,可是勾注山依然可以显出南北巨防的作用。

曹魏时,由于陉北各地郡县南移,人民流散,如前所说,勾注山实际上已成为边塞,而当时人也以塞相称。鲜卑步度根就曾为曹魏保太原雁门塞。其后鲜卑轲比能招诱步度根北迁,并州刺史毕轨请出兵拒遏,魏王就下诏说:“慎勿越塞过勾注。”边地设塞是两汉以来的旧规。两汉的边塞实际上也就是长城。

然而就在这曾经称为边塞的地方,竟然有了关隘的设置。北魏孝文帝谋求鲜卑人华化,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这是一代的大政,可是他的太子拓跋恂就不愿意南迁。其党拓跋隆、拓跋超密谋留恂,因举兵断关,规据陉北既然要规据陉北,则所断的关就应该位于陉岭之上,也就是说,勾注山这时已经设有关溢了。当时不仅有关,而且关名也见于记载。这个关名就是雁门关。明元帝于泰常四年(419)幸代,经过雁门关时,曾经在关上望祀恒岳。大概这是雁门关的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这里设关的?大概是在北魏以平城为都的时候。北魏既以平城为都,就得考虑到平城周围防守的问题。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鲜卑族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对于平城以南各地就必然注意。勾注山是南北巨防,也是平城以南的大山,在山上置关设防因而就不是不可能的。这由孝文帝太子拓跋恂的断关可以得到证明同时也可说明雁门关的设置本来是为了防南,而不是备北。

为什么设在这里的关以雁门为名?当时勾注山还没有称为雁门山,但在雁门郡设置的第一座关隘,以郡名为关名,也是合乎道理的。其实最初在雁门郡设置的雁门关,并不就是现在的雁门关,而是其西侧的西陉之上,现在的雁门关乃是后来迁徙的。

四、西陉关和东陉关

自北魏以后,历西魏、北周、隋和唐前期,这里的雁门关再未听到有人提及。北周时,杨忠曾会突厥自北道伐齐,齐人守陉岭之隘以抗拒。杨忠攻破了齐人防线,乘胜直抵晋阳134L唐初,突厥曾数次经勾注山南下,进攻太原。突厥究竟是经过勾注山哪一个关溢,史文没有详细记载。稍后裴行俭讨突厥余党伏念,曾壁于代州的陉口,那是有确实地点可以指明的。不论是陉岭之隘,还是陉口,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勾注山上当时就是这二处险阻,只是随着习俗而有《书·地理志》在代州雁门县(今代县)记不同的称谓。北魏时雁门关实际上也就是在所谓陉岭隘。

然而就在隋时,这座陉岭之隘却有了一个新的名称,称作西陉。炀帝初年,汉王谅起兵并州,派部下乔锺葵北围代州。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刺史率兵往救,夜出西陉,乔锺葵被他打败《隋书·地理志》在雁门郡己载有关官,却未提及置关数目和关的名称。《新唐载有东陉关和西陉关。这西陉关当在杨义臣所经过的西陉。《新唐书》不仅记载了西陉关,而且还添了一座东陉关。这东陉和西陉两关,自然是分设在东西两处,遥相对称的。

东陉关是有来历的。邮道元撰《水经注》曾说过:“雁门郡北对勾注,东陉其南,九塞之一也后来杜佑撰《通典》就进一步说,“雁门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杜佑这段话再后来又为乐史所引用,它全转抄在《太平寰宇记》中。不过还有更强的佐证。据说郭子仪征讨安禄山,由云中(大同市)、马邑(朔县东)过这里,开过东陉,再引军下井陉。因此东陉关所在仿佛成了定论。

按照这样的说法,则东陉关和西陉关隔着滹沱河遥遥相对。论形势,西陉关在代县西北,东陉关则偏于代县东南,说是二者东西相对,似乎还有点勉强。再说东陉关所在地,已经位于滹沱河之南,其作用就不可能和西陉关相比拟。因为由北面来的武力不顺着滹沱河南下,而要越过东陉关,在军事上就说不上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以前关于东陉关的所在还有问题?这是值得探讨的。

其实,郭子仪开东陉一事并无说,只是后来解释的人把东陉的位置搞错了,好像是和当时实际不相符合。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在郭子仪开东陉一事注说:“雁门县有东陉关、西陉关。时河东太原闭关以拒(安禄山部将高)秀岩,子仪既破秀岩,始开关。”这本是不错的。不过胡三省接着引杜佑的话说:“代州雁门郡,郡南三十里有东陉关,甚险固。”并进而又解释说:“西径关即勾注山。”这就使问题混淆起来。当时高秀岩既据有大同,目的是为向南进攻,河东太原就只能倚仗陉岭上的闭关而自固。不仅要保太原,更要保代州。要保代州,关闭陉岭上的关城是必要的措施,何必要关闭在代州以南的关隘。

东陉关的关闭,本是为了防备高秀岩的南下。当郭子仪开东陉时,高秀岩的势力并没有被消灭,所以代州还有顾虑。这一点,《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都含混。两书《郭子仪传》都说是已收云中、马邑。如果是这样,后方就应无所顾虑。其实不然。据《资治通鉴》所载,郭子仪当时并未取得云中,而是按照唐肃宗的诏令,罢云中围,回朔发兵。发兵之后就越陉岭南下。当时西陉是主要的道路,也就是翻越陉岭必行的大路,自然是重要设防地区。东陉的重要性次于西陉,也不如西陉的易行。由于高秀岩势力的仍旧存在,西陉设防还是不能松懈。郭子仪南行就只好另取次要的东陉。由于东陉不是主要的通行大路,难免崎岖难行,所以郭子仪就不能不开东陉了。

这样说来,东陉不在滹沱河南,而应该在陉岭之上。东陉是对西陉而言,东陉应在西陉之东。今代县东北二十余公里有胡峪山,山上有东津口,或以为就是东陉关。这是有道理的。唐朝武元衡有《度东陉关》诗:“又过雁门北,不胜南客悲。”据诗中所述,东陉当时在代州之北陉岭之上,而不在其南。如何解释东陉关在代县之南的记载?确指东陉关的所在及其距代县的道理的,以杜佑《通典》为最早乐史继之在《太平寰宇记》中几乎完全照录杜书原文。以后凡说东陉关的都未能超出杜、乐两家的范围。论杜佑的时代大致与武元衡相仿佛。武元衡亲历其地,杜氏承袭旧说。武元衡所历的东陉关与郭子仪出兵之地实相吻合,而依杜氏所说,则对于郭子仪开东陉事难得作出恰当的说明。

如果推究根源,杜氏之说也有所承受。这是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乐史所记录《水经注》佚文,杜氏或者也见到郦亭旧本。《水经注》佚文说:“雁门郡北对勾注,东陉其南,天下九塞之一。”根据此说,则勾注、东陉显然两地,如何能合而以当九塞之一?可能原书这里有错简,是不能据以论断的。治舆地之学,应从实地考察的所得来与前人记载相参证。不亲临其地,不核对有关史事,而陈陈相因,这就难免永远是“剪不断,理还乱”了。

阐明了西陉关和东陉关的关系,就可以论述这两关和雁门关的关系了。如前所说,西陉关本是陉岭上南北往来必经的厄塞,雁门关的设置就应该是在西陉关的所在地。因为是南北往来必经的厄塞,而且当时只有这一条通路,所以北魏拓跋恂认为能控制这里,就可以规据陉北各地。东陉成为南北通道是后来的事情。如前所说,隋时已有了西陉的名称,则那时当已有了东陉这条道路。不是东西对称,就不会有西陉的名称。这里虽然已经有了雁门关这个名称,实际上竟为西陉关这个习俗常用的名称所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