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外国文学评介丛书——布莱希特
5458100000011

第11章 主要作品介绍(5)

随后十年间,哥白尼学说日益深入人心,伽利略成了人民群众广为传颂的毁灭《圣经》废除天堂的英雄。一六三二年狂欢节期间,意大利许多城市的同业行会选择天文学作为狂欢节游行的主题。人们载歌载舞,抬着硕大的伽利略化装像,民谣歌手唱着伽利略的“惊人发现”。

伽利略的见解广泛流传,深入市井,引起了市民的街谈巷议。这样,维系封建宗教制度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受到沉重的打击,因此,梵蒂冈宗教裁判所采取断然措施,于一六三三年六月审讯了伽利略。经过三周多的宗教审判,六月二十二日,教会终于宣布,这一天下午五点,伽利略将公开宣布收回他的学说。

罗马的佛罗伦萨公使官邸前,伽利略的学生们和他的女儿维吉妮亚正在焦急如焚地等待审讯结果。女儿为父亲放弃学说以获得法庭赦免而跪在一旁默默地祷告,而伽利略的弟子们从科学事业对社会的责任出发,希望和坚信伽利略能够顶住权贵们的迫害,坚守真理。安德雷亚对老师的话语记忆犹新:

“不知道真理的人,不过是个傻瓜。但是知道真理,反而说它是说谎的人,就是罪人。”小修道士也回忆起伽利略在谈到追求真理时所念的一句格言:

“无论寒暑,无论远近,终余一生,锲而不舍。”花园里的日晷指向五点,在场的人凝神屏息,用手捂着耳朵,怕听到什么声音;日晷指向五点零三分,教堂钟声没响,也没听到宣读伽利略的认罪书,紧张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了。弟子们欢腾雀跃,相互拥抱,感到非常幸福。正当弟子们欢呼知识时代诞生的时刻,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突然鸣响,犹如晴天霹雳;众人膛目结舌,呆若木鸡,同时听到宣读伽利略的悔过书:

“我,伽利莱奥·伽利略,佛罗伦萨数学和物理教员,宣誓否定我曾经教过的、说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在它的位置上静止不动,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静止不动的等等观点?”

由于监禁、审讯,伽利略形容憔悴,几乎难以辨认;他茫然地走向正在等待着他的弟子,弟子们却避之唯恐不及。安德雷亚万没料到自己的引路人却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他沉痛地说:“不幸啊,这个国家,它没有英雄!”伽利略沉思地说:“不。不幸啊,这个国家,它需要英雄!”

宗教法庭以宣扬异端邪说为名,判伽利略终身囚禁。从一六三三年一直到他逝世,他始终住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栋农舍里,只有他的女儿陪伴着他;另外还有一个修道士负责警戒。在教廷严格监视下,伽利略被允许进行小规模的科学研究,完成他的力学巨着《对话录》,每写一页都被登记归档,秘藏教廷。但是他并不死心,尽管眼睛快瞎了,还偷偷地在天色晴朗的夜晚,凭借朦胧的月光,费了六个月时间抄下一份副本,藏在地球仪里。

在伽刊略收回他的学说若干年后,安德雷亚要到荷兰去从事科学研究,途经佛罗伦萨,特意来看望在宗教裁判所软禁中闭门思过的老师。他本来完全鄙弃了伽利略,但是一拿到他暗中抄下副本的《对话录》,又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认为伽利略不但创立了“新科学”,而且创立了“新道德”。他记起伽利略说过“考虑到种种障碍,两点之间最短的线可能是一条曲线”,认为如果伽利略让自己被烧死,一部科学巨着也就同时被毁灭了,“人家可能是胜利者了。”但是伽利略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放弃学说是因为“害怕肉体上的痛苦”,他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清醒地评价自己:“我背叛了我的职业。

一个人做出我做过的这种事情,是不能见容于科学家的行列的。”白发苍苍饱经磨难的伽利略在弟子面前进行严肃的自我批判,告诫安德雷亚追求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敢。

《对话录》的副本终于经过安德雷亚的努力偷偷携出意大利,传播到了全世界。

《伽利略传》从伽利略的壮年写到晚年,时间跨越三十载,众多的人物场景,深刻的矛盾冲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破晓需要克服重重的社会阻力、付出重大代价的主题思想。

伽利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对科学曾作出过伟大的贡献,然而在宗教法庭的刑具面前,他确曾放弃过他亲手证实的哥白尼学说,这无疑是他一生的一个污点。在向宗教法庭屈服而成为它的终身囚徒后,他在风烛残年确实又用坚忍不拔的毅力继续研究科学,作出新的贡献。对这种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作何解释呢?如果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是根本不可理解的,或简单地斥之为叛徒;或取其所需,腰斩历史人物;或歪曲史实,使之为卑鄙的政治目的服务。一般水平的作家,也很难驾驭这样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题材。布莱希特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把握住阶级斗争的脉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伽利略的功过,不把他在宗教法庭面前变节的行为仅作为个人过失,而是由于内有性格根据,外有社会诸多因素所造成的。伽利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自己的行动写自己的历史,布莱希特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戏剧艺术为他树碑立传。

布莱希特曾对扮演铸铁匠万尼的演员说过:“伽利略不应是一个具有一些新的思想的人,而应是一个新人。”戏一开始,一个新人形象就出现在观众眼前,伽利略对安德雷亚大谈新旧两种天体学说。安德雷亚求知欲强,伽利略情不自禁,发表了气势磅礴的“新时代宣言”。

两千年来,人类一直以为太阳和天上所有的星体都是围绕着他们旋转的。教皇、红衣主教、王侯、学者、船长、商人、卖鱼妇和小学生都以为他们自己坐在这个晶体圆球上,一动也不动。可是我们现在冲出来运行了,安德雷亚。因为旧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开始了。一百年来,人类似乎就在期待着什么。

城市太狭隘,思想也太狭隘。迷信和鼠疫到处流行。但是今天可以说:现在是这样,不会永远是这样。因为一切都在运动,我的朋友。

千年以来坚信不移的东西,现在也受到了怀疑。大家都说:不错,本本上是这样写的,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自己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吧!过去备受赞扬的真理,现在已不被人放在眼里;过去从未受到怀疑的,现在也受到怀疑。

于是乎,刮起了一股风,甚而至于把王侯、高级教士的绣金长袍也掀了起来,让大家看清了他们的腿,有瘦的也有肥的,同我们的腿没啥两样。现在已经证明,诸天之上,空空如也。于是乎产生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地球快活地围绕着太阳旋转,卖鱼妇、商人、王侯、红衣主教,甚至教皇,也跟着它一起旋转。

我们的船舶万里远航,我们的星球遨游太空,甚至象棋里的车,按新规则也可以过河驰骋。

诗人是怎么说的?“啊,开端的黎明!?”

天旋地转,万物变动,新思想冲破一切僵死的教条和旧时代的偏见出现在历史的黎明时刻,给人类带来希望,就像光明的早晨和温暖的微风一样使人受到鼓舞。

布莱希特运用语言的才华匹配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巨人”的口才,这段着名的台词是新时代的图画,也是伽利略这个“新人”的精神世界的写照,这段台词像一把火炬照亮全剧的思想。

沉默八年以后,伽利略开始观察太阳离子。这时,伽利略说了被布莱希特称为是全剧最重要的一句话:“我的目的不是证明自己一贯正确,而是要弄清楚我究竟对不对。”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这是“新人”的特点。

他不顾鼠疫的传染,不顾教会的反对,甚至用“那双大脚丫子践踏女儿的幸福”(萨尔蒂大娘语),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新人”的特征。

伽利略公开承认自己喜欢舒适的生活,大幕拉开时的着名“洗澡擦背”

场景,是对封建时代禁欲主义的无情嘲弄和公然对抗,展现了一个与惯常学者不同的新人形象。他还说过:“当我吃好饭、喝好酒的时候常常出现灵感。 ”

伽利略对吃喝的贪欲,假如说在开始时,尚包含有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积极因素,那么到后来,已超过日常生活的正常需要,成了无法抵御的恶习,成了他的痼疾。剧中反复加以表现的伽利略对吃喝的贪欲,是这个科学巨人的另一面--凡夫俗子的一面。这里也可以看到布莱希特与一般浅薄作家的不同之处。他不把主人公塑造成完美又完美的抽象躯壳,而是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伽利略的性格、行为、功过,这在他的剧本注释中有明确的说明。

布莱希特是用新时代新人的眼光来看待伽利略的,既不粉饰,也没有苛求。人文主义者伽利略的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他的性格有怯懦动摇的一面,个人主义者在生死关头不能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伽利略在口袋里总是装着一块小石头,在疑虑不安的朋友面前,在老顽固面前,在叛徒面前,常常拿出来向地上一扔,说:“你说它飞上天吧!”这好像成了伽利略的护身符。

但是,在刑具面前,护身符失灵了,他成了背叛真理的罪人。伽利略发现真理和放弃真理,都是性格发展的必然。时代使他成为伟人,时代又使他掉进深渊,成了罪人。他对教廷的屈服一度影响了欧洲科学的发展,作为那个时代欧洲科学界一面旗帜的伽利略,当然要对自己造成的社会恶果承担责任。

但布莱希特是要用伽利略这个形象,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与迷信不相容,光明与黑暗不两立,阻碍科学发展的是罪恶的社会。这正是布莱希特思想高深的地方。

布莱希特以唯物辩证法作为他美学理论的基础,也把辩证法应用到人物塑造方面去。很难绝对地说剧作者对伽利略是歌颂还是暴露;是单纯的褒还是单纯的贬。所以,该剧具有浓烈的辩证戏剧的特色,这正是布莱希特所倡导的。总的说来,他塑造了一个积极的艺术形象,当我们合上书本或离开剧院的时候,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不仅是伽利略放弃学说时的形象,而是“仍然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破晓”的科学家的形象。

值得重视的是,布莱希特在第二稿增加了全剧最重要和最辩证的总结性场面--伽利略伟大的自我批判。伽利略交出《对话录》后,安德雷亚把他在宗教法庭收回学说当作胜利来庆贺,公开宣扬了资产阶级堕落的伦理学--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面对不切实际的歌功颂德,伽利略平静而坦然地承认了自己是由于害怕肉体的痛苦而背叛的。这种自我批判是通过精确的分析以及对背叛的直供不讳表现出来的,它总结全剧,包含了伽利略对自己的否定,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否定,也包含了对社会的控诉和对后人的教诲。

《高加索灰阑记》

布莱希特从一九三八年写《伽利略传》开始,到一九四八年左右写了一系列大戏,其中就有布莱希特的戏剧杰作《高加索灰阑记》。它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取了诸多方面的外来成分,独放异彩,同时却又显示出了布莱希特戏剧的典型特色。

灰阑争子的故事源出《圣经》所罗门断子案,传入中国后,元代李行道加以改造,写成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布莱希特又根据李氏《灰阑记》加以演化,在《高加索灰阑记》问世之前,写了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主题思想都与李剧相反,也是所罗门断子故事的翻案。他的《高加索灰阑记》虽是套用故事,但寓意迥然不同。

《高加索灰阑记》由三个部分构成:序幕、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

序幕发生在现代。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不久,在一个被摧毁的高加索村庄的废墟上,围坐着两个集体农庄的庄员,喝着酒,吸着烟,他们在争论一块土地的归属。原来,在希特勒法西斯侵略军大举进攻苏联的时候,高加索一个山谷里的畜牧农庄被迫撤退,一度荒芜;邻近的一个果园农庄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耕种了这块土地。战争胜利了,果园农庄已经为这块土地作了周密的种植和灌溉计划。眼下,两个农庄的庄员经过友好协商,决定这块土地由果园农庄经营,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这块土地的作用。果园农庄为表示庆祝,招待来宾,请来了着名的民间歌手和他的乐队演唱古老的传说,由庄员配合演戏,--这就是所谓和当前问题的解决“有关的”、“脱胎于中国戏的”新《灰阑记》。

第一出戏:格鲁吉亚公国有座号称“天怒”的名城,总督非常富有,简直是个活财神。他的夫人雍容华贵,娃娃白白胖胖。整个公国没有一个总督能与之相媲美,一切如意。

这是一个复活节的早上,穿着华丽的总督和家眷在两名铁甲兵的护卫下来到教堂。前后左右簇拥着乞丐和请愿人,他们高举瘦弱的孩子,挥舞着请愿书。当总督的孩子被用童车推出来时,群情振奋,争相观看。这是老百姓第一次看见总督的后嗣。人群里传来“上帝保佑孩子”的喊声。

就在这天,格鲁吉亚公国的贵族发动叛乱,推翻了大公。“天怒”城的总督还没做完礼拜,他的总督府已在包围之中。复活节筵席还没有开宴,总督已被五花大绑,送到那“没有人能回来的地方”。

同时,地毯工人乘机起义,绞死了法官。时局处在混乱之中。

一位大人物的房子塌倒的时候,许多小人物跟着丧命。分不到权贵的一点福气,往往会分到他们的一份灾难。总督被押走以后,宅邸一片哗然,家奴各自逃散。乱腾中,总督夫人只顾收拾财物,吩咐“只带最需要的”,仓猝逃命时,不惜把自己还在吃奶的独生子抛下。

不久,贵族追兵来到,他们为斩草除根,悬赏一千块钱,到处搜寻孩子。